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征与内涵研究
2011-08-15朱春瑜李大洪
朱春瑜,徐 铭,李大洪
(1.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人事处,江苏 镇江 212003;2.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党委,江苏 镇江 212003;3.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组织部,江苏 镇江 212003)
0 引言
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首要的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大批高端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和造就依赖于合格的高等职业教育。
1 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特定的内涵
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逐渐形成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强化学生全面素质教育,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再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职业教育模式[1]。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所培养和造就的创新人才表现有下列基本特征:
1)职业性。高职教育是一种“技术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它既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它是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开发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学生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实施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
2)高素质。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所需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应该重视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培养和实践,要使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社会交往与合作素质、身心素质等得到全面和有效提升。
3)强技能。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在具备必要理论知识的同时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要求以能力为本位,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必须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突出办学特色,实施以行业为先导、能力为基础、学业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培训,才能圆满完成其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行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4)善创新。创新人才应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几方面的素质。创新精神是指一种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精神,是一种不盲从权威、不畏惧世俗的精神,是一种在质疑与挑战中发展的心理习惯,主要包括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好奇心,求知欲,求实精神,探索精神、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创新思维是一种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通过突破惯常的思维模式,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揭示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人格是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包括追求科学真理的热情、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意识。
5)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应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适应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可以通过加强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强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文综合素质训练等途径来培养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育人环境中以师生为主体、以提高师生素质为目标,与社会和时代相关的,具有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环境,其内涵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行为文化等等。其中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校园制度文化是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总和,是保证学校与外界、学校内部各项活动正常进行的机制;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全体人员长期或短期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总和,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行为文化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主要指师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群体(社团)活动等。
校园文化是校园之魂,宽松、和谐、开放、自由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使人的个性充分得到张扬,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的作用,并逐步内化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2]。创新人才是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和培养的,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塑造作用,是树立创新理念、养成创新素质、确立创新价值、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基地。校园文化发展与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不断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
高职院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强技能、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专门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紧紧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并将职业特征、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所需的人文素养等“职业性”素质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人格,这既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所在。
3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培养高职人才的道德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等等。高职院校应适应现实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在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设,把价值标准、道德准则、职业操守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建设。
3.1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征
1)职业性。高职院校坚持政府主导,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强技能、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专门人才,这就势必决定了职业性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的最显著特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围绕着高职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以现实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以及人的发展规律为参照,注重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职业理想和职业人格,突出行业、企业特点,营造学生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文化环境,形成高职院校饱含浓郁职业味的校园文化。
2)地方性。我国高职院校植根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土壤,地方性是它与生俱来的主要特征。所以,它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也必须受地方文化的影响,或融合地方文化传统,或直接吸纳地方文化的精髓,以形成鲜明的地方性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人人,充分发挥地方的独特优势,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社会支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发挥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地和技术研发中心的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3]370-371。
3)开放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开放性特色,不仅是指它与普通本科高校相同的共性,更主要的是它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围绕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展开的文化多元性、开放性衍生机制。进入“十二五”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促进学生人人成才。这就要求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文化创新,坚持文化改革,合理吸纳、配置各种文化要素,优化文化结构,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品位与管理水平,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多维度、多层次、多功能的开放性文化环境。
3.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
它是指高职院校为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与办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校各部门协调配合,在校内外各种文化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风格,一种校园精神与环境及所创造的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1)精神文化内涵。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校本精神、校风教风学风等三个方面。所谓“人才培养目标”,就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指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振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社会满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以镇江高专校为例,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既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需要(满足学生就业谋生或生存需要),又能适应未来职业变化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善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适应性、应用型人才(满足人的发展和整个职业生涯的需要)。所谓“校本精神”,就是在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由全体师生员工原创的、带有浓厚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镇江高专重视挖掘和弘扬该校丹阳校区的创始人吕凤子先生的“正则”教育思想和“爱无涯、美无极”的道德观,“成人、完人”的人才观,“尊异成异”的教学观以及“和谐、和美”的育人环境观等,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4]。学校聚八方智慧,举全校之力,在近百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长期孕育积淀、凝练提升而成的“团结一心,知难而进,奋力作为,追求卓越”的镇江高专精神,成为全校广大师生最为核心的、高度抽象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所谓“校风”,就是学校广大师生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和趋向;所谓“教风”,就是指教师的教育观念、品德修养、教学风貌、治学态度、科研意识和教书育人表现,优良教风主要表现为教师坚持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关爱学生,严谨治学,潜心执教,为人师表,善于创造,精心育人之风;所谓“学风”,就是指学生集体及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镇江高专践行“正则格致”的校训,弘扬“务实创新”的校风、“严谨至爱”的教风和“勤学笃行”的学风,确立了现代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开放创新,质量至上,知行合一,和谐发展,它是该校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可以直观和有效地反映出学校的主要精神状态、基本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中人才培养目标是统领,校本精神是灵魂,校风教风学风是基本保证,三者在内容与形式上和谐统一,相辅相成。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会把他律内化成主体的自律和自觉,激发出广大师生的求知欲望,并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塑造优良的创新人格。
2)物质文化内涵。它是校园文化的基石,是学校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包括环境文化、设施文化和方式文化等。校园环境文化主要是指校容校貌,要“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要让学生视线所及之处,无不带有教育性,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愫,起到怡情励志的效果。设施文化主要是指行政装备、教学仪器设备设施。方式文化主要是各类认知文化的载体。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要能反映出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宗旨、精神价值和审美意识,要能体现出职业文化氛围和技能特色,主动融入地域、区域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要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备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构建融理论教学、实践训练、技能考核、技术服务和生产为一体的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教室,共享或自建校内外实践基地,聘请企事业单位一线技术骨干来校兼职授课和指导实验实训,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进入企事业单位参加挂职锻炼,切实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3)制度文化内涵。它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准则和保障,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思想和观念,以及在这种思想和观念指导下制定的具体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校纪校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各项规章制度的综合体,包括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等。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教学做一体化、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订单培养、职业技能培养、实践基地等体制机制建设的力度和效度。
4)行为文化内涵。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需形成多元的学校文化群体,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设计多彩的校园文化表现形式[5]200,打造倡导职业行为规范、体现职业特点的高职院校校园行为文化,对于引导师生行为,尤其是培养学生符合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规范,如诚信、敬业、务实、合作、守纪等影响深远。积极倡导校园实践文化、实习文化、礼仪文化,着力打造校园活动文化品牌对师生行为影响深远。镇江高专自1992年三校合并组建以来,每年都要开展校园文化月技能月活动,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20届,校园文化月技能月活动已经成为该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线。通过开展大学生专业技能竞赛与展演活动、“爱与美”系列主题活动、人文系列讲座、宿舍文化节主题系列活动、校园歌手大赛、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社团巡礼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集中展现全校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青春风采。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弘扬吕凤子先生的“爱与美”精神,营造特色鲜明、积极健康、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展示全校全面素质教育的成果,推进创新人才建设。该校还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创造性、应用性和可行性建设,在近3年的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设计(论文)评优工作中成绩逐年上升,2007届获得二等奖1项,2008届获得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2009届获得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3项,2010届获得一二三等奖各1项。
[1]蔡建国,王青.对高职“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26):29-31.
[2]黄洛阳.校园文化建设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J].职教论坛,2005(2):47-49.
[3]李友清.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杨国祥.论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职教探索与研究,2010(2):16-19.
[5]汪子为.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