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成本控制分析
2011-08-15蒋洁
蒋 洁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师训处,江苏 镇江 212003)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之间的生源、人才、学科和实验室等方面的竞争愈加激烈,高校要想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努力开源节流、提高办学效益,在提升教学质量、扩大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厉行节约,进行科学的成本核算、严格的成本管理,努力控制不合理的支出以降低教育成本,促进高校的健康、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
1 高校教育成本支出的现状
在生产企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产品的单位成本是递减的。而在高等院校,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教育成本却呈现出刚性递增的发展趋势。其中,既有为提升高校质量内涵的合理增长,也有许多造成资源浪费的不合理增长。
1.1 合理增长
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总希望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成本。而代表了社会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科技水平的高校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成本却是不断上升的。因为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主动,必须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水平,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教育成本,如:为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和手段,需要投入资金,添置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为加强科技信息交流,需要投入资金,配置充足的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为降低生师比,实施名师工程,需要投入资金,引进足够数量、较高水平的师资,以提高教学质量,这些都促进了教育成本的增长。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校还必须增加校园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善校园环境、住宿条件和其他生活设施;提高学生的助学金、奖学金,以吸引生源,这同样也促进了教育成本的增长。
1.2 不合理增长
高校教育成本的高低,应相对于教育质量而言。如果教育成本的增加不能导致教育质量的提高,这种成本增加就属于一种资源浪费,就是不合理的增长[1]。
高校固定资产重复建设,使用效率低下,造成物力资源浪费。当前,各个高校千方百计加大对于教学软、硬件的投入。实事求是地讲,其中更多地是与量而不是与质挂钩的,只是一味盲目地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扩张,对所投入的项目缺乏科学论证,导致盲目投资或者重复建设,不关注国家拨款和学费收入能否弥补培养成本,更没有从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考虑投入带来的经济效益,决策的随意性比较大,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也相当惊人。
高校管理冗员众多、工作效率低下,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当前,高校存在着数量众多的冗员。虽然各高校按师生比例计算,教师人数均存在不足的情况,但仍有不少教师向行政管理岗位流动,而行政管理岗只进不出,员工人数只升不降,缺少双向流动性,后勤行政人员的过度膨胀,导致高校人员经费支出中,支出结构不合理,其中行政管理人员支出比重过高,成本增加。今后随着教职工薪酬、福利待遇的不断增长,高校却不减人员,其人头费比例还将持续上升。
高校机构庞杂,管理效率低下,造成财力资源浪费。高校的内部组织机构为单一型结构,管理幅度宽且跨度大,机构重叠,造成累积性失控,加大成本管理费用和交流信息成本。
2 高校教育成本支出难以控制的原因分析
2.1 “非营利性”,使高校缺乏内在的成本控制动力[2]
物质生产部门追求生产成本的经济效益,重视成本控制,因为成本直接与营利有关,甚至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而高等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高校的社会定位属于“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不以教育成本的经济效益为其主要追求,而是关注其事业投入的社会效益。社会成员个人因接受高等教育,提升了就业创业的能力、提高了生活质量的水平;社会也因社会成员接受教育后素质的提高,获得了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整体提升,这就是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高校的主要投资者——国家或政府并不关注高校的经济效益,主要关注的还是高校的社会效益。因而,我国的高校普遍存在着“为办事业不惜投入”的潜意识,“非营利性”使高校缺乏内在的成本控制动力。
2.2 经费来源的无偿性,使高校缺乏外在的成本控制监督
高校各项经费多以无偿方式取得,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教育拨款、学费缴纳、社会及个人捐赠等,所有国家、学生家庭、社会机构、个人等资金投入方都不要求取得经济上的投资报酬,也就无需具体考核教育支出的经济效益。投资者不追求经济利润,不要求利润的分配,对高校产生了重大影响:高校不像上市公司那样存在投资人、证券监管委员会等强有力的外部监督者,相对企业来说,高校的经营情况不对社会公开,收入支出不透明,高校教育成本开支是否合理、是否必要、收效如何,往往无人过问,规范不够,使高校缺乏外在的成本控制监督。
2.3 市场经济中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使高校缺乏科学的成本控制管理[3]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体制也相应进行了改革,但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却没能跟上经济调整的步伐。目前,高校的财务管理仅仅执行收付记账和代为监督的职能,长期以来,缺乏成本核算观念,成本控制方法滞后,一直“以收付实现制代替成本核算,以支出管理代替成本管理”,年终的财务报表也无法明确提供准确、系统的成本信息,不能科学进行成本核算。高校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科学的成本控制管理,无法发挥事前成本计划、事中成本控制和事后成本评价考核的全过程跟踪控制的职能,导致高校教育成本持续上升,成本支出结构不合理,支出效率低下。
3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措施与方法
3.1 树立正确的观念,增强教育成本意识
只求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只讲事业发展,不计教育成本,已使许多高校陷入困境:资金的流转不能满足日常资金支出的需要,收支失衡;大规模投资的基础设施、教学设施不能发挥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多达一二十个亿的贷款规模大大超过高校自身经济承受能力,巨额的本息带来沉重的债务负担。高校要想走出困境,必须先树立正确的观念: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可持续、健康发展,即便在没有外部强力的成本控制监督之下,也须树立起教育成本管理意识,加强办学成本控制,维持良性运转,提高办学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真正成为“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和实体。
3.2 建立全员成本责任制度,构建教育成本控制机制
教育成本是在高校各项日常活动中产生的,影响教育成本的各个因素、引发成本支出变化的各项动因,分散在学校各项教学活动、管理活动及服务活动中。只有将教育成本管理的目标、责任、制度融入到学校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各个环节之中,融入全体教职员工的日常行动之中,从学校领导到行政管理人员、院系教师,在全校上下全方位构建起教育成本控制的制度环境,成本控制的各项措施与方法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4]。学校可在每年年初明确年度教育成本控制的总任务、总目标,确定各项具体经济指标,并按其性质和内容进行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具体到各院、系、处、科、个人,明确其成本控制岗位任务目标和岗位责任制,实行分级管理,归口控制,最终建立一个以财务部门为中心,以各职能部门为横向,以院、系、处、科、个人为纵向的上下左右、纵横交错、人人负责的成本控制管理网络。同时,学校还可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和责任成本考核办法,通过年终的成本指标评价、责任制考核来保证成本控制机制的正常运行。
3.3 加强成本预算管理,强化教育成本的源头和过程控制
教育成本与高校的财务支出预算是紧密联系的。目前,高校实行的是“核定收支,定额和定向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模式,只注重核算学校预算收支余额,以收支管理来代替成本管理,并未能发挥教育成本管理的职能。高校应在编制和执行财务预算时,就要考虑教育成本的控制。在编制预算时,需在“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基础上,考虑支出结构的合理性,考虑各项支出与经费收入的配比,考虑各项支出的效益,制定成本预算计划,实行目标成本管理,从源头加强成本控制。预算的执行是控制成本的关键。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高预算的权威性与严肃性,防止支出的随意变动。只有保证了高校财务预算的刚性作用,强化其约束力,将学校的各项成本支出置于严格的控制之下,才能按预算计划有序行进,有效控制高校教育成本的增长。
3.4 改革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科学核算教育成本
我国当前的会计制度是采取以收定支的收付实现制,在这种核算方法下,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大修理费用不按年分摊,不设“在建工程”科目,基建项目在验收结转固定资产之前,不入事业账,学生欠费不记“应收帐款”,等等,无法反映教育投入与教育成本的相互配比,也不能反映教育过程中的所有耗费,年终的财务报表也只能反映高校现金流入与流出的表象,并不能公正客观地核算高校教育成本。为此,必须改革现行的高校财务会计制度,借鉴企业成本核算的思路和方法,实行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方法,增设“累计折旧”、“在建工程”、“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学费收入”等科目,正确反映各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和应负担的费用,科学地核算高校各期的教育成本[5]。
[1]周宏,张蕾.教育成本视角下的高校管理[J].成都大学学报,2010(5):85-87.
[2]祁进.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40-41.
[3]王倩.市场机制下我国高校教育成本的控制及策略分析[J].中国电子教育,2010(1):11-14.
[4]张建初.试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J].苏州大学学报,2009(1):112-115.
[5]王凯兵,谭寒.收付实现制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失实问题研究[J].全国商情,2009(5):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