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模式”
2011-08-15罗帆
罗 帆
(中共江西省直机关工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7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模式”
罗 帆
(中共江西省直机关工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77)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并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立旗之基”,不仅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内涵,而且为我们深入认识“中国模式”及不断完善“中国模式”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模式”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P9)总书记的这段论述,不仅再次强调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极其重要性,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内涵,同时也由于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重要内容,为我们深入认识“中国模式”及不断完善“中国模式”指明了方向。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立旗之基,是“中国模式”形成的重要佐证。
近段时间以来,有关“中国模式”的话题特别热,其主要表现是对“中国模式”存在与否的争论。“中国模式”是否存在?人们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其中,对“中国模式”之存在持否定态度的论者中,曾有人列出一条 “重要理由”,即邓小平曾说过大约到建党100周年时,中国才能形成一套比较成熟和定型的制度;而因为现在我们的制度尚不成熟、尚未定型,所以认为“提中国模式还为时过早”,或者要“慎提中国模式”。其实,从学理上讲,“中国模式”的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和定型是两回事,这好比一个人成人(年)与成熟(定型)是两回事一样。正由于此,笔者在拙文《“中国模式”形成的三个维面》中认为,无论是从美国学者乔舒亚·库珀·雷默最初提出“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的概念由此发展而来)的主要内容来看,还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积累的一些相对稳定的做法和经验来看,抑或从我国的发展路径、发展形式对世界发展的影响力及其对人类文明进程所起的作用来看,说中国的发展已经形成某种模式即“中国模式”都是未尝不可、无可厚非的。[2]现在,结合胡锦涛总书记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新论述,毫无疑义,这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模式”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总书记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时,在党的十七大着重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立旗之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综合性、全局性的概念(以往我们一般讲的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及其相关的体制),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立旗之基”,这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内涵的进一步充实和丰富,而且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成型(注意不是“定型”),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以及事业背后的制度支撑更加自信了。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成型,应该说,是“中国模式”形成或存在的重要佐证。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正如我们必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自信一样,我们也应对 “中国模式”的形成或存在充满自信,而不必因某些政治或意识形态的考量显得理不直、气不壮,比如担心承认“中国模式”的形成或存在会进一步给“中国威胁论”落下口实,肯定“中国模式”的形成或存在会招惹“模式输出”的嫌疑等。其实,每个国家(或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选择和探寻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路径、发展模式,中国人民经过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探索,找到了自己应对全球化挑战、推进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并没有什么理亏之处。而更为重要的是,是否承认“中国模式”的形成或存在及对“中国模式”充满信心,从长远看,关系到能否自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一根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支撑着“中国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不可否认,“中国模式”迄今在实践层面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也是“世界都在说中国故事”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模式”的成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有突出而深刻的反映,概而言之,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和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明显提升。
任何一个国家的成功,必然有其相应的制度支撑。同样,“中国模式”的形成、发展以及迄今取得的巨大成功,也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有力支撑。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1978年我国GDP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各国中排在第11位,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7%,2010年GDP达397983亿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经济30多年来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被称为“中国奇迹”,就与肇始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来发展成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密切相关。而作为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载体的市场经济,因其本质上是法制经济,为促进其健康发展,我国相继出台了包括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并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自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模式”的支撑,至关紧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虽然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一党执政”于西方某些人看来显得很“另类”,但由于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正视并及时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1](P9-10),不遗余力张扬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不仅领导全国人民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新自由主义模式、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之外另辟蹊径,创造出适合本国国情的“中国模式”,而且不断将这种模式引向成功。
“中国模式”的形成、发展以及迄今在实践层面的巨大成功,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这种优势在近年来我国不断战胜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皆有具体而充分的体现。简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集中表现在“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1](P8-9)。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尽管可能依然会遭受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某些戴着意识形态“有色眼镜”的人的“吹毛求疵”,但正如“中国模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必将引起越来越多国际有识之士的关注和审视。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 “中国模式”不断成熟的重要内容。
“中国模式”虽然迄今在实践层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客观地说,这一模式毕竟不甚成熟,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完善。创新完善“中国模式”,使之日益走向成熟,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其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之所以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于“中国模式”不断走向成熟的极端重要性,是因为:其一,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对“中国模式”的形成、发展和成功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其二,由于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所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就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高飘扬、永不变色。
那么,应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使“中国模式”不断走向成熟呢?笔者以为,其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改革创新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由之路。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加以解决。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不仅将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而且必将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其次,要注重全面协调,重点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涉及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等方面,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做到全面协调、整体推进。同时,应该看到,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因此必须加强改革顶层设计,特别是对那些躲不开、绕不过的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明确改革的优先顺序,找准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不失时机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此带动各方面改革向纵深发展。
再次,要大力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制度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局。同时,我们党又是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380多万个基层组织的大党,要建设好、管理好这样一个大党,也必须依靠制度建设。因此,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置于党的建设的重要位置,使之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继承传统,大胆创新,着力“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1](P17),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
最后,要以科学的态度积极借鉴人类制度文明的有益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植于中国大地的制度结晶,为此,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始终立足于我国国情,决不能脱离实际,否则,就会失去根本和方向。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以开阔的胸襟、战略的视野,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制度文明的有益成果,无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只要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制度文明,我们都要实行“拿来主义”,以此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总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中国模式”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模式”不断走向成熟的内在要求。为此,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起来,一并审视、一并推进,唯有如此,“中国模式”才能更好地扎根中国大地,更好地走近世界、亲近世界。
[1]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张丹君,罗帆.“中国模式”形成的三个维面[J].江西社会科学,2010,(12).
D616
A
1672-4445(2011)12-0048-03
2011-11-29
罗帆(1965-),江西吉安县人,中共江西省直机关工委党校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
[责任编辑:张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