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执政体制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011-08-15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执政党政党体制

谭 鹏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党建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6)

党的执政体制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谭 鹏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党建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6)

党的建设科学化表明了我们党对于党的建设规律整体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思想建党、制度建党、方法建党的系统观念在党的建设领域中得以深化和发展。党的执政体制是对党的建设和党的执政的系统表达,是科学管党建党的政治前提,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在党长期执政的视野下探索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实践途径,要求我们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以完善的执政体制保障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上,以整体的体制合力确保党的建设科学发展,推动党的事业顺利前进。

执政体制;党的建设科学化;政治前提;实践路径

着眼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现实要求,我们党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新形势下指导党建工作全局的指导思想。党的建设科学化表明了我们党对于党的建设规律整体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思想建党、制度建党、方法建党的系统观念在党的建设领域中得以深化和发展。在党长期执政的视野下探索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实践途径,要求我们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以完善的执政体制保障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上,以整体的体制合力确保党的建设科学发展,推动党的事业顺利前进。

一、执政体制体现了对党的执政的整体认识和系统思考

1、执政体制概括了政党执政系统的整体特征

执政系统是政党执政过程中各个要素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组成的关系网络,在执政系统中静态的呈现为执政党、公共权力和公民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依赖的关系,动态则体现为执政方略、执政主体、执政政策、执政方式、执政环境等要素的共同作用和整体组合。执政系统突出执政的系统性,而在其构成要素中最能显示这一特点的就是执政体制。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的实践中执政系统也初见雏形,在执政系统的组成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构成执政主体部分,党政关系和党群关系的运作机制构成这一系统的运行部分。在中国执政系统的运行中,如何调整和把握执政党与公共权力之间的界限和关系,是事关党的执政成败的关键一环,也是党的执政规范有序的基本前提。所谓执政体制 ,即是“执政党执掌、运作政权所涉及的机构、机构职权的配置、权力运行模式及其三者的制度化状态的总和”。[1]执政体制是执政系统构成中的核心部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体制具有丰富的内涵,在体制构成中,核心内容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最重要的调整对象是党与政府的关系。在执政体制构成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为实现既定执政理念,依据和围绕整个执政活动运行的客观要求,在党和国家的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能权限划分等方面选择确定的体系、制度、方法和形式的综合,其核心和本质在于对党占有、控制和支配影响国家政权的方式及相关活动的机构设置、运作程序、职权关系等,从制度安排角度作出规范和定位。[3]党的执政体制的构成以党政关系调整为对象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充分展示了执政体制的整体性和封闭性特征。

2、执政体制阐释了政党执政运行过程的基本特点

完善的执政体制意味着良性的制度选择,建立科学的执政体制,是确保政党执政运行规范有序的逻辑起点。执政党的活动主要体现在其执政活动和执政过程中,政党执政运行过程表现在执政党实践政治价值、制定执政政策、采用执政方法、取得执政效果的整个阶段中;而执政目的能不能实现、执政政策是否科学、执政行为是否有效首先取决于执政体制是否科学。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家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这一执政体制把党的领导放在首位,调整的主要内容为执政党同国家政权机关的全国人大、政府的关系以及执政党同其他政治组织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关系。[4]党的执政体制在运行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体制自身的稳定性。党的执政体制表现为党对政治、经济各个领域的全面介入,这种介入又主要通过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等制度来实现。这些制度是在党领导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对于战争环境下保障党的统一指挥、集中力量、协调一致的夺取全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高速稳定发展起到了政治保证作用。这些制度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将在党的执政运行过程中发挥长期的作用。二是体制的主导性。在任何国家里,经济有体制,文化、科技、教育有体制,各种体制都是保障各项事业发展的制度化的设计与规定。在各种体制中,执政体制是保证其他体制建立和运行的执政基础,在其他体制建设中发挥着引导和指导的作用。三是体制的针对性,执政活动或执政过程主要在执政党的权力系统中进行,活动的主要范畴就是执政党与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而执政体制就是要在党和国家的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能权限划分等方面选择确定的制度、方法和形式的综合安排,其核心和本质在于对党占有、控制和支配影响国家政权的方式及相关活动的机构设置、运作程序、职权关系等,从制度角度作出规范和定位,两者作用的对象基本相同。四是体制的发展性。执政党的执政体制不是静止的、僵化的,而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体制缘起于民主革命时期,形成于建国初期,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又不断根据时代的特点和民主政治的要求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完善,党的执政体制格局从管理型向法治型不断发展,党的执政体制的完善,通过执政的动态过程来实现,体制完善的成果又以具体的执政行为表现出来。

二、理顺执政体制,科学建党的政治前提

执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执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执政体制改革的基础是尊重和发挥中国共产党在权力结构中的主导作用。科学建党管党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是制度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党在执政过程中,自身建设必须立足于执政地位,注重将党的自身建设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进行,在执政体制大的框架中不断提高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水平,以制度整体发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党的建设科学化提供重要的政治保证。

1、党的执政体制指明了科学建党的正确政治方向。政党实现一定执政价值目标的执政组织,政党的价值观内在隐藏于政党的意识形态中,外在地表现于政党的执政体制上,政党的执政体制属于党的基本制度的范畴,是执政党执政价值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是对于马列主义政党执政理念的实践和创新,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下成立的,其体制的建立从一开始就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刘少奇在讲到中共成立的体制优势时曾骄傲地指出:“我们中国党的建设,一开始就是按照列宁的原则和道路进行的,布尔什维克的一些组织原则,在我们多数的党员中都能背诵出来,而社会民主党的一些组织原则,在我们党是没有的。”[5]建国初期,中共正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体制理论,参考苏联共产党的执政体制,建立了自己的执政体制。应该看到,最初确立的党的这套执政体制在运行中表现出了集中程度过高、党政合一、党凌驾于政府之上等种种弊端,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执政体制改革需要克服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绝不等于说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执政体制的理论是错误的或过时了,其根源恰恰在于执政体制的建设,僵化地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建设科学理论,执政党不能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现实有针对性地进行党的执政体制的改革完善,导致了价值与制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改革完善党的执政体制,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用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最新成果来指导执政体制建设。从主体构成看,党的执政体制涵盖了党的组织制度、党的领导制度、国家的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这些执政体制的结构“硬件”充分地体现了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特性。从体制运作看,无论是党的领导方式调整,还是党内民主的发展进步,或是政党决策的民主进程,都内在地体现了执政党的信念、目标和价值追求。我们党要以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为目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首要条件是必须在现有的执政体制中进行,这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执政前提,也是确保党的建设能够紧扣党的政治路线,实现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的政治保证。

2、党的执政体制为党的自身建设提供了政治载体。所谓体制,《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由此看来,党的执政体制就是关于党的建设各方面制度的综合体,指明了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具有明显的应用操作性、层次有序性、规范可鉴性和适应变动性的特点。新时期,党的执政面临诸多的严峻考验,要经受这些考验,必须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扎实搞好党的建设。而“从严治党,关键在于建立起一整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机制,使党的各级组织对党员、干部实行有效地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矛盾、解决问题,使党的集体始终保持健康。”[6]正是由于制度本身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才使制度建设成为党的建设中的一项根本性建设,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可靠基础。各项制度作为党的执政体制的构成要素,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有机系统,其概念涵盖了原则、体制、规则、程序等方面;其内容包括了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三个层次;其范围包括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生活制度和监督制度等内容。各层次、各范围的制度之间紧密联系,构成的完整系统就成为执政体制的主要内容。正是由于制度建设具有以上的特点,更加凸显出制度建设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性,使制度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承载党的建设的成果和经验的重要载体。制度建设是执政党的一项根本建设,绝不是说制度建设就等同于党的建设,而是指党的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党的领导相互联系,党的制度建设融会于其他方面建设中,作为各项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起着支撑、承载和具体体现的作用。同时,由于制度本身具有科学性的特点,因而制度一旦形成,便能够起到鞭策先进、鼓励中间、促进后进,从而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党的水平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从制度本身的形成过程来看,党的制度的形成就是把党的执政经验和执政传统规范化、条文化,亦即形成规章制度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总结提高的过程。所以,制度建设对党的建设和其他各方面建设能够起到科学化、规范化的强有力推动和促进作用。

3、党的执政体制保证了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的科学运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体制把党的领导放在首位,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在于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党的建设是包含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在内的一整套系统工程;同时,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由于党长期执政,使得党的自身建设和党领导的事业之间也发生广泛的联系,从党的各方面建设来看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党的各方面建设中,都要站在执政党建设的立场,着眼于规范党的执政行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切实成效,不断改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体制,推动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快速协调发展。

从执政体制本身特点看,执政体制对执政党的素质具有无形而巨大的影响乃至塑造作用。执政,本质上是一种民族国家范围内的社会管理活动。从现代领导管理学角度说,管理主体的素质是其管理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而管理能力则是管理主体的基本素质在管理活动中的体现和结果。要提高执政党的素质必须依靠切实抓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以党的建设的实效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影响执政成效。执政主体的素质水准,必须在执政实践中逐步培养和锻造,这就必然涉及到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必须植根于一定的执政实践环境。执政体制的状貌,即执政体制环境正是这种实践环境的重要内容。它在客观上对执政主体的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塑造作用。因为相对于执政方略和举措,执政体制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即国家法律意义上的刚性制约力),它是同特定国家政权的性质、执政党的性质乃至社会基本政治制度属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属性和状貌的形成,既有客观历史演进的动因,又是所在国家人民特别是执政党发挥主体能动性努力追求的结果。它一旦形成和确立,实质上就成为一种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常态,一种在客观上制约、影响该国所有公民思想和行动的强大的体制环境。概而言之,这种体制环境因其超常的稳定性和强大的 “刚性制约力”,会对置身其中的人们——包括执政党从上到下的各级成员,产生无形而巨大的思想素质和行为方式的导向乃至塑造功能,包括执政党各方面的建设也不可能摆脱现实的体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三、完善执政体制,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

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重点在于解决好自身建设的问题,这是党执好政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确立和完善各种党内规章和法规,而且还要加强对国家机关中具有中共党员身份的领导干部的管理,从而保证党对国家机关的领导得以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实施。党的执政体制以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依托,由一系列相互衔接、环环紧扣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和纪律所构建,成为调整党内关系、配置党内权力、规范党内生活、指导党员思想、约束党员行为、促进党纠错除弊、保证党的肌体健康生长的无形而有效的控导力量,执政体制彰显了执政理念,内化于执政制度,体现于执政方式,从这个角度看,完善党的执政体制就是理念的坚持、制度的完善和方式的创新三者有机结合。

一是坚持创新的理论指导。完善党的执政体制必须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新价值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党的建设和党的执政的指导地位,要求全党不断解放思想,从陈旧的观念、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执政体制创新上要大力解放思想,下决心把党的建设重心放在体制、制度和机制的创新上,不能总是在老框框里转圈、在老路上徘徊,一事当前,仍是习惯地用老观念、老路子、老办法去应对,要改革创新,下决心走体制创新的路子。坚持党的理论创新绝不等于放弃指导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对于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中的根本原则和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贯彻。党的历史经验证明,党的建设要实现党的价值目标必须同党的历史任务,同党为实现这些任务而确立的纲领、路线联系起来,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时曾明确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7]现阶段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必须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二是坚持系统的制度保障。完善的制度体系是衡量政党成熟与否以及自身治理能力和执政能力强弱的标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执政活动的领域势必是一个广阔的、普遍联系的整体,作为党的行为规范的制度也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存在。加强科学的制度保障,要求制度建设中应当把单项制度置于完整的制度体系中,才能有效发挥其规范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设就是通过把长期以来党的领导工作和党内生活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形成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法规、条例和规则。党内制度是党赖以生存、发展和履行自身职责而运行、保障、约束的规则,是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一个党员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其作用在于调节党内生活,规范执政行为,保障党的事业顺利发展。回顾党的制度建设历程,我们党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涵盖了党的组织制度、干部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党内民主制度、权力运行制度和社会工作制度等,要确保这些制度取得实效,工作重心在于把握制度系统性和配套性特点,注意制度之间的相互联系,针对制度打架、制度脱节等突出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扎实开展制度创新,继续健全制度体系。当前健全党的制度建设,一项突出的任务是要建立党章为核心的党内制度体系,实现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相互衔接,实体制度和程序制度的相互配套,在体系的完善中牢固树立党的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保障制度执行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确实实现全体党员在党规党法的范围内活动,严格按照党章规定、宪法和法律办事,以刚性的制度严肃党纪。当前创新党的制度建设,我们可以通过健全制度来理清各种执政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制度规范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之间的相互职能,以制度严格各个主体之间的政治责任,以制度保障政治过程的规范透明,实现权利在各个主体之间科学配置、协调运行。当前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还要充分发挥党员和广大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主动防范制度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特权思想和消极情绪,以制度的有效执行加强党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沟通,以党员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增强党的制度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三是坚持有效的方法推动。一个开放的政党体制,在执政方法方面必然是既具有本党的特点和风格,又具有开放性和时代性的特征,敢于吸收借鉴其他政党的科学方法,敢于继承创新自身建设的传统方法。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体制同样不是封闭的、僵化的、空洞的,执政体制的完善要求我们党既充分继承执政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成功方法,又能以开放的胸襟借鉴国外政党的有益做法。从一定程度上说,科学治党管党方法的运用,是我们党的执政体制成熟的重要标志。科学方法的运用,对党的建设至关重要,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8]在新的时期,要立足执政体制高度,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求我们必须适应形势和任务发展的需要,加强方法的改革创新,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一方面,方法的时代性体现在传统经验的发展创新上。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中,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独创性地开辟了思想建党的自身建设方法,有效地继承和发展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这些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既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构成党的执政形态的主要脉络,也是需要我们党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对传统方法的发展创新,需要我们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观察新的形势,找到时代发展和传统经验之间的契合点,以群众的诉求和期盼为动力,以破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核心,以基层组织和基层群众的实践创新为基础,大力推进科学方法的发展创新,努力把党的建设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另一方面,方法的时代性体现在新方法的丰富和完善上。新的形势给党的建设提出了众多新的课题,也给党的执政形态运行提出诸多新的挑战。比如互联网条件下怎样开展党的建设、社会阶级阶层变化前提下怎样配置党的组织资源、社会流动加速情况下怎样统一党员思想等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党的建设就会出现危机,党的执政形态就易遭受挫折。科学地解决这些党的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需要借鉴吸收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比如可以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来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执政方式的现代感,提高党的建设的成效性;可以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数理统计方法,克服传统方法重定性、轻定量的片面性,使党的建设事业实现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统一。再一方面,方法的时代性还体现在国外政党有益做法的吸收借鉴上。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推动着政党政治执政方式的大变革,面对政党民主政治发展大潮,我们党的科学的执政体制,要赢得比其他国家政党执政形态相对的比较优势,更应当以开放的胸怀积极学习外国执政党建设的有益做法。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外政党在党内民主建设方面的成型经验,切实提高党员民主意识,提高党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外政党信息化建党执政的成功经验,降低执政成本,加强交流沟通,扩大组织覆盖,强化政党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外政党在民主环境下加强与民众联系的有益做法,争取民众支持、强化执政意识、化解执政风险、巩固执政地位。

[1] 杨久华,郑伟.当前党执政体制的时代特性及其民主模式转型思考[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 李新生.健全完善执政体制[J].东南学术,2004,(增刊).

[3] 常黎峰.关于党的执政体制研究的几个问题[J].理论导刊,2005,(6).

[4] 李华.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

[5] 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86.

[6]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74.

[7]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8]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D26

A

1672-4445(2011)12-0040-05

2011-09-20

谭鹏(1979-),湖南常德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世界政党比较、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钟 晟]

猜你喜欢

执政党政党体制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