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共产党文化创新的特点与启示

2011-08-15李睿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中国共产党建设

李睿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论中国共产党文化创新的特点与启示

李睿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为建立与时代要求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将文化创新作为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探索文化创新历程中的经验和特点,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文化创新;基本历程;特点与启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经济和政治的具体反映,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为建立与时代要求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使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文化创新的历程,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一、中国共产党文化创新的基本历程

1、从倡导“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到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创新根植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其发展是与时俱进的。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积极复辟帝制,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旧文化、旧思想卷土重来。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开始了向封建主义政治和文化猛烈进攻的新文化运动,廓清了蒙昧的思想,启发了人们的心智,动摇了当时旧文化旧思想的统治地位。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陈独秀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的发展。毛泽东为建立与新民主主义经济和政治相适应的文化,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文化关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特点进行了诠释,在陈独秀倡导的“民主、科学”的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抓住了当时中国文化建设和民族心理建设的重要问题,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也亟需迅速发展。在对待中国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上,毛泽东创新地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

为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和进步,毛泽东又提出了一个文化发展的著名论断,这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这一方针反映了学术文化的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在“双百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文化复兴和繁荣。

“双百方针”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将一切非主流文化视为封、资、修文化予以铲除,从而造成了文化的单一性和人民群众思想的极度贫乏,使文化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挫折。但党最终总结了经验教训,从迷雾中走了出来。

2、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和谐文化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他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世界形势的变化,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邓小平就此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明确了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内涵和重要地位。邓小平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把文化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推动了文革之后文化本体性的回归。邓小平还从多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文化的论述,如关于文艺、文化的方向和任务问题,以及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借鉴与批判的关系等。邓小平继承和深化了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有了创新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这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党的先进文化的推动作用。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其内容来说,与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相一致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把先进文化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理论上的一次新的提升。江泽民发展和深化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文化建设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论述,如强调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文化多样化、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等等,立足时代的新特点,对文化建设规律、处理古今中外文化之间的关系、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等都作了新的阐述。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就要推进文化创新,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中国共产党文化创新历程的特点

从陈独秀倡导新文化运动到发展文化生产力,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的时代。综观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文化创新的历程,从中体现出几个显著特点。

1、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对文化的领导,不仅是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保证文化建设先进性的需要。改革开放后,在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时,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的文化建设能永葆先进性的思想保证,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也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前提条件。实践证明,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才能真正使先进文化成为大众文化,才能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也才能在全球化条件下真正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的先进文化。

2、在文化内涵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性

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则的确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他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原理,提出与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概念,有利于解决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毛泽东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新文化的特征,为中国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进步注入了活力,开辟了新的局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建设和谐文化都是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也是在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重大发展。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重视科学技术,提倡文化和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等,都是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衡量党的先进性和党的基本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把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双百方针”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原则;建设和谐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既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邓小平理论创新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3、在建构体系上保持了民族性特色

在文化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民族性为主,即保持中国特色的构建原则。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这是建设中国特色文化的丰富养料,也是保持民族特色的根基。然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过去的文化无论如何繁荣和优秀,都是反映并服务于那时的经济和政治的。因此,在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必须结合时代内容不断发展创新。中国共产党在文化的建构之中,始终是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既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又体现时代特征,既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要求的。当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更加认识到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对文化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提出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体现时代精神的要求。

4、在发展过程中指明了文化的科学性

新文化运动是在陈独秀倡导的“民主”和“科学”旗帜下发起的,此后科学的精神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先进文化时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毛泽东在论述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指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性,新民主主义文化即反对武断、迷信、愚昧、无知,拥护科学真理,把真理当作实践的指南,养成科学的生活与科学的工作方法的文化。正是在科学精神的影响下,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在实事求是地不断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规律。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文化生产力概念的确立,都是建立在科学的精神上,对时代进行反思的结果。科学的精神也要求我们在先进文化的指导下,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

5、在主题设置中突出了文化的大众性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永远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目标。作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先进文化也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是满足人民文化需要的文化,是大众的文化。毛泽东在谈到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时,指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为大多数群众服务的文化,大众化就是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要与工农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毛泽东所确立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原则,一直是我国的文艺工作者从事创作的指南,也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先进文化的思想指南。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论及文化建设时也指出了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

三、中国共产党文化创新的历史启示

1、文化创新必须与时代相结合

我们实施文化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旨在推进文化现代化,实现人的本质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目的是形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的融合中西、并览古今的新型文化形态。实现文化现代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为根本,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要实现文化现代化,必须与时俱进,跟随时代进步,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特征和要求,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把握文化创新的基本原则,做到批判继承、创造转化、综合创新和超越发展。

2、文化创新要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群众路线是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在文化建设中的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文化发展的前提。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不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就无从发展。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但它也存在着严重的局限,它仅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没有同人民群众相结合,这也给中国共产党在后来的文化建设中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到今天的“先进性文化”,我们始终需要广大人民群众自觉、主动地参与和推动文化创新,并共享文化成果。

3、文化创新要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

传统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建设的先进文化是在前人所从事的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前人在文化建设上所取得的成果是我们进行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石,对于传统文化中腐朽的、落后的东西,我们要批判,对于传统文化我们的方针是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今天,坚持弘扬和培育文化创新精神对于我们对接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先进文化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4、和谐文化的构建可以充分利用优秀的外来文化资源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在闭关锁国中进行现代化建设,我们的和谐文化建设也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进行的。但对外来文化,我们也要像对待传统文化一样,既要取其精华,又要去其糟粕,同时还要注意到外来文化必须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是以利用为基础,也就是要坚持洋为中用。这个结合的核心就是当今社会的需要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

5、推进文化创新要以发展为主题

推进文化创新,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大力推进文化领域改革。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产品及其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同时要着眼于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大力推进文化产品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并着眼于提高文化的传播能力,推动传播手段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要改进和加强文化领域宏观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D26

A

1672-4445(2011)10-0034-03

2011-08-29

李睿(1964-),江西新建县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与历史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钟 晟]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中国共产党建设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如何理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对当代中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