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社会转型期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2011-08-15蔡水珍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党执政社会转型执政党

蔡水珍 李 蓉

(1.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对社会转型期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蔡水珍1李 蓉1

(1.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针对这些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要努力做好夯实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基础文章,做好拓展党执政的绩效基础文章,做好构建党执政的法理基础文章,做好坚持执政为民和密切党群关系的文章。

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建设

执政基础是执政党“执掌国家政权、管理社会所必备的根本条件和前提,是支撑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石,是执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机和活力”。[1]在党的执政理论体系中,执政基础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持续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不同于革命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是双重的,它既包括积极影响,也包括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科学分析和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这样,我们党才能长期执政,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积极影响

在当代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阶层结构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些重大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产生一系列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也就是说,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从总体上看,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我们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基础建设、绩效基础建设和法理基础建设等。因此,任何贬低或否定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积极意义的看法,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对实践也是十分不利的。

1、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有利于促进我们党解放思想,进而巩固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基础。

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是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是执政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执政党意识形态要被全体社会成员普遍接受和认可,单纯依靠国家权威强制性措施,不仅会提高执政成本,也容易造成执政基础动摇。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注意发挥意识形态凝聚党心、赢得民心、整合社会利益、调整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团结的作用,逐步改变了以政治画线简单排斥的思维,承认和正视社会意识形态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以更宽容更具包容性的思维,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赋予执政党意识形态新的时代内涵,。使党的意识形态所体现的社会价值标准和价值观念,不仅代表本阶级的意愿,而且反映社会成员普遍愿望和要求,得到了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认可,成为全体社会成员自身价值取向和道德品质规范,全社会形成了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执政党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为中国社会深刻变革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同时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开放的思想环境,增强了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获得了社会公众的认可、拥护和自愿服从,有力地促进了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和壮大。

2、当代中国社会的加速转型,有利于我们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党执政绩效的认同度,拓展党执政的绩效基础。

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为我国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扫除了障碍,从而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0多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24亿元增长到397983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91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5919元,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这一切为党长期执政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度。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社会各阶层思想动态调查”显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方向、发展前景“很有信心”和“较有信心”,分别为56.3%和35.2%,合计为91.5%;;认为我国经济能实现又好又快和基本实现又好又快的,分别占45.4%和35.5%,合计占80.9%;对党和政府的认可程度普遍高于往年,对应对南方冰雪、汶川大地震、成功举办奥运会等大事难事,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合计占到90%以上。[2]从民意调查问卷结果看,认为当前党的执政基础很巩固的占42.3%,认为比较巩固的占39.2%,两项合计达81.5%。[3]认为中国共产党“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必须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的达75.5%。这些调查结果充分表明,人民群众对党执政的绩效认可度大大提高,党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

3、当代中国社会的加速转型,有力地推动了我们党 不断 加 强民 主政治 建设, 有 利于 加 强 我 们 党 执政的法理基础。

中国社会深刻变革,市场经济竞争意识和效率原则,冲破了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提高了人民的主体意识和民主观念,培育了民众平等、独立、自由、民主、竞争和责任意识,形成了合作、互利、诚信和自律观念,孕育了民主政治的“摇篮”——公民社会,给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有力地推进了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且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富裕程度不断提高,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实践中也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步伐,采取措施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逐步完善选举程序,提高民主程度,增强民主意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深化了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制度,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各项事务,使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村民自治制度日益健全和完善,已由普遍建立制度向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程序、提高实效的新阶段转变。据民政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社区居委会10万多个。截至2007年9月底,全国已建立职工代表大会108.6万个,其中,公有制企业有14.8万个,非公有制企业有70.9万个,[4]这实际上成了维护群众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的有效屏障。由此可见,民主意识的增强,法律意识的提高,参政议政积极性的高涨,使党执政的法理基础进一步巩固和增强。

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消极影响

唯物论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给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1、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

意识形态是政治权威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来源。在计划经济年代,我们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政治合法性功能,充分发挥其政治社会化的积极作用。因此,即使在艰难困苦时期,人民群众依然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依然对我们党报以高度的信任和认同,因而党的执政基础十分牢固。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进入转型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趋向、伦理道德、教育水平等日趋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与党的意识形态不相容的思想观念容易被群众接受,从而削弱党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此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外来的思想文化,包括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也有人推崇,同党的意识形态争夺阵地。同时,一些意志薄弱者容易出现妄自菲薄、自暴自弃,产生全盘西化的思想,甚至在社会上大肆鼓吹西方的民主和人权。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由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所积聚起来的强大社会凝聚力,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基础受到很大挑战。

2、执政的经济绩效对加强执政合法性作用的弱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执政的绩效基础不断巩固。但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产生了很多问题,如发展不够全面、不够协调,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弱;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二元结构;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这些问题事实上已经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和冲突,如果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不仅会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将危及党执政的绩效基础。另外,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们党内,特别是少数党员干部产生一种错误观念,片面地认为只要能保持经济高速发展就能巩固党执政的绩效基础。但如果经济发展成果没有或至少是大部分没有与民共享的话,反而是集中到少数人手中,那么党的政策并不会得到民众的认可,相反还会导致民众对经济发展的不满。从世界政党执政的历史经验来看,由于财富的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导致执政党下台的例子很多。苏联解体以及印度人民党下台等例子可以证明:经济长期不发展,会丢失政权;经济发展了,但广大民众没有享受到发展成果,同样也会丢失政权。

3、政治参与的危机

在社会转型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制度化进程的加快,社会成员的维权意识迅速觉醒,其政治参与和利益诉求的愿望十分强烈。但是,与此相矛盾的是,我国的党群、干群之间的沟通渠道并不完善和畅通。如果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很容易出现两种结果:其一,出现一些非理性化、非法制化、非程序化的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方式。如暴力抗法、群体性事件等,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影响政治稳定,影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其二,人民群众会产生政治冷淡心理并逐渐疏远政治,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政治制度不管不问,这种现象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不利于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的巩固。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以及相对应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我们党长期以来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局面已有所好转。但是,在我国的政治实践中,少数地区以党代政、高度集权的现象依然存在,一旦执政行为失效,党就不可避免地承担责任,权威受到削弱,必将影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在新旧体制破与立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两种体制的碰撞和摩擦,甚至会出现某种形式和某种程度的管理空隙和无序状态。如果在党领导下的国家政权机关对这些问题不能够有效处理,可能会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甚至导致社会动荡,从而削损党执政的法理基础。

4、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挑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单一的公有制结构逐渐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转变,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工人、农民两大基本阶层内部都越来越层次化,除这两大阶层之外,又产生了一些边缘阶层和新兴阶层。出现了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使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复杂化。新的社会阶层是从原先的工农和知识分子中分化出来的,由于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必然造成利益矛盾的多样化。这些复杂的矛盾关系从经济领域进一步扩展到社会交往和思想观念以及政治意识等方面,特别是在部分领域,加剧了社会阶层的矛盾冲突。如何协调这些利益关系和及时有效地处理这些矛盾,争取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支持,如何发挥产业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巩固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如何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中先进分子入党,扩大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等,成为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社会转型时期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路径选择

胡锦涛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中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任何时候更为繁重和紧迫。”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针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给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带来的影响,结合我国和我们党的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做好以下四篇“文章”:

1、做好夯实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基础文章

意识形态是政党的“灵魂”,是执政党凝聚党心、赢得民心,进而整合社会的强大工具。因此,一个执政党要巩固其执政基础,就必须在夯实意识形态基础上做文章。具体地说,一是要创新意识形态的内容。党的意识形态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在继承、整合传统意识形态资源的同时,还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发创造出新的意识形态资源。这样,党的意识形态才能永葆持久和旺盛的生命力。创造新的意识形态资源,就是要善于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把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科学的思想因素及时纳入到党的意识形态中来。换句话说,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不能在封闭中建设和发展,只能在进一步开放中,广泛吸收人类文明成果,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二是要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意识形态工作能否取得实效,方法问题至关重要。过去,我们党在做意识形态工作中普遍存在方法简单,缺乏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等弊端。新形势下,面对社会转型对党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要根据新的实际,努力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在积极预测上下功夫,做到事先积极主动地研究和分析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可能给我党的意识形态带来哪些消极影响或冲击。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应对,从而化解消极影响,以达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在全面监控上下功夫,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我们党要及时了解和把握,并根据实际,对其进行疏通、引导和教育;在主动出击上下工夫,对于在社会转型中已发现的思想问题或不良思想倾向,我们要第一时间出击,尽快、尽早去做干部、群众的思想纠偏工作,而不能“等着上级指示,等着别人去做”,从而贻误战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应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给党的意识形态带来的影响或冲击中赢得主动权,才能切实增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做好拓展党执政的绩效基础文章

执政党要巩固其执政基础,一般都要努力谋求经济社会发展,以此来提高民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以巩固自身执政的有效性即绩效基础。只有这样,它的执政基础才会不断巩固。因此,一个执政党要巩固其执政基础,就必须在拓展绩效基础上做文章。一是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确立科学发展理念,一心一意谋发展,加快发展速度和步伐。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发展的规律,借鉴国际发展的经验,不断创新发展的理念、发展的方式。二是要致力于解决各种“发展性”问题。要解决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根本上是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建设。党在新时期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发展理念,指导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指出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强调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在发展过程中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三方面辩证地统一起来,从而形成经济发展各要素的良性运转。实现经济的科学发展要立足全局,注重统筹兼顾,即“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此外,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科学合理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政府应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民众共享经济成果。通过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运用二次分配等政策调控机制努力缓解贫富差距逐步扩大的趋势。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要高度重视和关心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把社会救济的天平向特困群体倾斜,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合理的利益补偿,让他们公平地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三是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经济的能力。在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中,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从方向、全局、战略、政策、立法等方面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要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转换,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3、做好构建党执政的法理基础文章

我们党应如何构建执政的法理基础?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为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提供必要的保障。必须尽快适应社会阶层、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趋势,根据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制度化、程序化的政治参与机制,为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提供重要的保障。要建立社情民意反馈制度,疏通和重建党群、官民之间的沟通渠道,充分听取广大民众意见和建议,建立沟通民意的制度平台。二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党政关系规范化。要从根本上巩固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其核心是实现党政关系规范化。党政关系规范化是指在发展先进民主政治目的的指引下,作为统一政治系统内的执政党和政权系统用相应的准则去规范各自的政治行为,实现党政职能分开化、党政关系民主化、党政关系法治化。这样,党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提高党的威信。

4、做好坚持执政为民和密切党群关系的文章

社会转型时期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必须坚持执政为民,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为此,尤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制定和执行符合人民利益的方针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制定和执行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方针政策,要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必须以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还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地区执行不同的方针政策。二是要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工作的覆盖面,改进党的群众工作的方法,增强党的群众工作的务实性。三是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面对社会转型时期腐败现象的滋长和蔓延,我们党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和监督、惩治和预防并重的制度体系,以更好地遏制腐败现象,维护党在人民中的良好形象,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 刘晓钟.从党的执政能力的形态看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3):4.

[2] 人民对党和国家信任度提升[N].新华社,2009-01-24.

[3] 新时期党建热点难点问题调查报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4] 中国70多万非公企业建立职工代表大会[J/OL].中国经济网,2007-11-28.

Understanding and reflections on solidifying construction of CPC's governance basis in social transitional period

CAI Shui-zhen/LI Rong
(1.Party school of CPC Nanchang municipal committee,Nanchang,Jiangxi,330003)

Our nation stepping into the social transitional period has brought distinct changes,which have an extensive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PC's governance basis,to people's way of act and living as well as values.Thus something must be done in terms of exerting our Party's governance exploits as well as building its theory of law in addition to hol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running the governance for the people and deepening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so as to solidify the construction of CPC's governance basis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al period.

social transitional period,CPC,construction of governance basis

D053

A

1672-4445(2011)10-0021-05

2011-09-03

蔡水珍(1962-),女,江西樟树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教授,主要从事马列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李蓉(1964-),女,江西南昌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

[责任编辑:钟 晟]

猜你喜欢

党执政社会转型执政党
习近平关于“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与创新价值
浅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宗旨
史学研究 课堂教学 教学思想——以“社会转型”的视角解读历史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通过延安整风运动看党执政的合理性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
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
关于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