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关系研究

2011-08-15杨苏磊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政治体制决定性历史唯物主义

杨苏磊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关系研究

杨苏磊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经济因素归根到底起着决定作用,政治等上层建筑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反作用同样不可小视。因而,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互为目的和手段,互为因果;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也互为目的和手段,互为因果。根据具体国情,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二者处于不同地位。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政治体制改革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推进和取得最终胜利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相互作用

“体制”,从管理学角度来说,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应关系的制度,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体制是国家基本制度的重要体现形式,它为基本制度服务。基本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单一性,而体制则表现为灵活性和多样性。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体制是联系社会有机体各个子系统的纽带,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发生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桥梁。

政治体制一般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及相关法律和制度,简称政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政治体制都不尽相同。政体包括了一个国家纵向的权力安排方式,它还包括各个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经济体制则是指在一定区域内 (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社会的经济关系,即参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单位、各个人的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是通过这样的体系表现出来。经济体制的不同,体现在社会制度的不同,而社会制度的不同决定了经济体制不同。

作为一种体制,无论是经济体制抑或政治体制都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基本制度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相互适应时,彼此促进,而当二者不相适应时,则互为阻力,正如恩格斯1890年10月27日《致康·施密特》的信中所言,“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以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的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现在每个大民族的情况那样,它经过一定的时期都要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止经济发展沿着既定的方向走,而给它规定另外的方向——这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但是很明显,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害,并造成人力和物力的大量浪费。”[1](P701)改革就是调整关系,使各方面相互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是调整原有体制中不适合政治、社会发展的部分,使之符合新阶段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也是调整关系,改革旧体制中与经济、社会不适应的部分,使它们相互协调,主要是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协调,政治体制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诠释为政府职能、政府角色的变革。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好比一架马车的两个轮子,它们统一于一个共同体中,只有相互协调才能快速前进,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大局。这也就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的根据,同时很好地说明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关系本质上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正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本质上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一样。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也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因而二者互为目的和手段,但相对于人民群众,它们又都属于手段。经济是基础,经济体制改革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物质保证,政治体制改革旨在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环境,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保障。政治体制改革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发展民主,推进民主化进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2](P177)在经济尚不发达,物质文明建设处于较低水平的时期和阶段,奢谈民主不符合实际情况,经济体制改革理所应当作为主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而一旦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水平,且经济发展面临困境之时,往往需要思考原有经济体制的合理性与完善性的问题,此时,单纯的经济体制改革往往难以取得成效,真正的症结往往在政治体制领域,主要是民主不健全造成的结果。关于民主的重要性,托克维尔曾说:“在行政集权的一定时代和一定地区,可能把一个国家的一切可以使用的力量结集起来迎来战争的凯旋,但却无补于一个民族的持久的繁荣。我相信民主政府经过时间的推移一定能显示它的实力,如果一个民主国家,由共和政府管理一个世纪,那么在这个世纪结束的时候它一定会比相邻的专制国家更富有,更加人丁兴旺,更加繁荣。”[3](P5)民主政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可靠保证,是人民群众浴血奋斗的崇高追求。因此,在经济发展业已取得成绩且面临后劲缺乏的情况之下适时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必须作为现阶段主要任务来抓。这正体现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相互作用的关系。现在,中国正是处于不得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领域取得了令世界震惊的喜人成果,GDP以平均每年8%的水平稳步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中国已然成为经济大国。但同时,有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甚至不惜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社会生活中,人民要求健全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的渠道,民主呼声越来越强。当前,在经济发展已经有了成果的时候,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主动实行政治体制改革,是及时、必要、必须要做的头等大事。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中不止一次要表达的思想主要是强调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等等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一再申明,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是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而不是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因素,强调要用辩证法的眼光去看,正如1894年1月25日恩格斯《致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所强调的,“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a)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总是得到实现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确定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通过各种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而得到实现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1](P732-733)

而那些不懂辩证法的人,“他们总是只在这里看到原因,在那里看到结果。他们从来看不到:这是一种空洞的抽象,这种形而上学的两极对立在现实世界只存在于危机中,而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虽然相互作用的力量很不相等:其中经济运动是最强有力的、最本原的、最有决定性的),这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1](P705)马克思恩格斯都强烈反对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庸俗理解,即简单强调经济的唯一决定性,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在特定时期的决定性的反作用,今天如果有持类似观点的人,那么在实践中也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在实践中取消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同时,没能正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从历史的总的过程来看,经济是基础,政治是手段,政治为经济服务。当政治经济相互协调时,整个社会处于良性运行轨道,人民群众积极性高,生活幸福;而当二者不相适应时,某一时期就必须抓主要矛盾,即当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亟待满足之时,发展经济是主要矛盾;但是当政治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时,政治问题、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主要矛盾,必须优先解决,因为此时政治的反作用具有决定性。我们不能无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说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邓小平早在1985年4月15日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副总统姆维尼时就说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大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同时相应地进行其他社会领域的改革。”[2](P116)1986年邓小平再次谈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他说:“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2](P177)因为,“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2](P177)他还强调,“我们现在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的。”[2](P178)这是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又是实事求是的。正如,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三十多年前,中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经过努力,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今天,同样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真正地提上议事日程。推进民主化进程,为经济发展提供合理的制度保障,为经济健康运行创造良好环境、为人民营造民主化的氛围、克服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领域的种种乱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等已是不得不为的头等大事。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对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并取得最终胜利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

总而言之,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互为目的和手段,互为因果,不同时期,二者处于不同的位置,有时经济体制处于决定性的地位;有时政治体制处于决定性的地位。同样,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也互为目的和手段,互为因果。以前,经济体制改革曾一度作为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来抓,见诸实践;而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当作为重中之重抓紧落实。尽管经济因素归根到底起着决定作用,但政治等上层建筑在特定时期的决定性的反作用同样不可小视。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真正领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意。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蔡定剑.炎黄春秋,2011,(2).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system reform and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from view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YANG Su-lei
(Graduate faculty of Party school of CPC central committee,Beijing,100091)

In the final analysis,economic factors play a decisive role and the adverse effect the superstructure like politics has,though,can't be belittled.As a result,the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political system interact as both cause and effect as well as ends and means,and so do the 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that of the political system.Different phrases make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line with our nation's own conditions.At present stage,the political system reform,as a decisive role in keeping promoting the economic system reform till the final success,ensures the sustained and sou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istorical materialism,economic system reform,political system reform,interaction

B03

A

1672-4445(2011)10-0018-03

2011-05-15

杨苏磊(1982-),安徽省六安市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10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张洋生]

猜你喜欢

政治体制决定性历史唯物主义
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确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意义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新闻业的决定性角色:编辑
布列松与决定性瞬间
从政治体制转型看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索——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勃列日涅夫时期政治体制倒退及其严重后果
俄罗斯的转型政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