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区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011-08-15杨舒眉武立敬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苏区特色

杨舒眉 武立敬

(1.江西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苏区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杨舒眉1武立敬1

(1.江西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苏区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源头活水,二者在本质上和精神内涵上一脉相承,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新时期,弘扬和传承苏区精神,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意义。

苏区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执政为民;反对本本主义

苏区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悉心培育、由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凝聚而成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党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战略任务,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从苏区精神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代发生了巨变,形势发生了巨变,但其价值本质一以贯之,精神内涵超越时空,紧密相连,二者既有包含关系,又有继承关系,还有特殊和一般、个别和普遍的哲学关联。传承和弘扬苏区精神,发掘其现实意义,宣传其普遍价值,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题中应有之义,对于构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夯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从苏区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来考察,两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

苏区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的内在同一性主要表现为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灵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精神成果。

首先,苏区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领导人民走中国特色道路中形成的价值体系,深具民族特色的人文精神体系。秋收起义失败后,我们党在井冈山开辟了有别于苏俄模式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1929年初,党和毛泽东把“工农武装割据”的大舞台从井冈山搬到赣南、闽西的广阔地域,经过几年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革命实践,赣南、闽西的红色区域连成一片,从而形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并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工农民主专政的新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我党领导广大军民在苏区进行的革命战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苏区精神,广大军民鱼水一家,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不畏艰险,勇于牺牲,共御强敌,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壮丽篇章,从而证实了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正确性。新中国成立后,在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和模式过程中,社会主义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留下了惨痛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深刻地启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自身的国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如邓小平指出的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P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见证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在领导和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提出了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其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2]从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追求独立、民主、自由和富强历程中前后相继的实践模式,这决定了苏区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

其次,苏区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以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灵魂。实事求是是苏区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实事求是思想的系统阐述最早反映在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呢?唯一的办法是向实际情况作调查。他强调“注重调查,反对瞎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事求是精神成为我党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成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灵魂。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出发,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建设和谐社会为宗旨和目标。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弘扬苏区精神就是要告诉人们: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确保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走向胜利.我们要坚持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谐社会的思想等,从而坚定人们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

二、从苏区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自的精神内涵来考察,二者具有历史继承性

现在是过去历史的延续。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也就没有未来。苏区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是中国革命和战争年代的核心价值所在。苏区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从原生态出发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反对本本主义’的思想路线,‘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宗旨意识,‘创造第一等工作’的创业精神,‘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民主传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继承苏区精神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苏区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精神内涵上的历史继承性主要表现为:

1、苏区精神体现的坚定信念和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题

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坚定理想信念是苏区精神的灵魂。1930年1月毛泽东在革命低潮时期,撰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满怀信心地说:“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4]这一论断对坚定全国军民必胜信念,将中国革命推向全国胜利,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坚定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军民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央苏区的主体坚持了近六年时间,中央红军主力撤离后在这块土地上还能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如邓小平所说:“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民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1](P190)

苏区精神所体现的坚定信念和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题。之所以是主题,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均以之为主轴而开展。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国已经融入了全球化浪潮,文化的全球化一方面使中西方文化间的交流、互动和融合加强,有利于中国文化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另一方面中西方文化之间产生前所未有的碰撞和冲突,国内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和趋势,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为实质内容的资本主义不良思潮进入中国,造成部分人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种种表象表明树立一个足以有效维系和凝聚各个方面智慧和力量的共同理想和信念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当前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苏区时期的斗争历史启示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夺取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弘扬苏区精神,就要弘扬革命先辈对崇高理想和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人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苏区精神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精髓

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思想构成苏区精神的合理内核,这是苏区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最高境界,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时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一思想是毛泽东在开辟中央苏区时提出的,并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说,每个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对群众的从土地搭配、劳动互助到柴米油盐问题,从妇女生孩子到学生读书问题,从修桥补路到防病治病问题等,都应当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

“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创造第一等的工作”集中体现了苏区军民的创业精神和开拓性理念。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成立和新生国家机器的运转,到一整套法律法规的制定,党政军群各种机构的创设,土地革命和经济文化建设的开展,等等,无不是中国共产党人和苏区军民开拓创新、努力拼搏、精心运营的结果。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源泉。这一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党建理论,土地革命的理论,根据地建设的理论等,从理论和实践上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创造第一等工作”的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之所以是精髓,是因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价值目标,具有凝聚人心和引领社会前进的功能。苏区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只要有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弘扬苏区精神,要把苏区精神和改革开放以来焕发出的新时代、新风貌结合起来,并加以熔铸、升华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从而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苏区精神所体现的党的优良作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

在中央苏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大力提倡和逐步培养广大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勤政为民、廉政民主”等良好作风。“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闹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这首脍灸人口的山歌,是当年苏区干部优良作风的真实写照。这一优良作风成为我们党执政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如胡锦涛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七十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指出的:“我们党在革命根据地培育出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温故知新,从中得到教益,受到启示,获得力量。”“当时在苏区政权机关提倡的精简、廉洁、高效的作风,以及为发扬这种好风气而进行的制度建设,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现在,虽然我们的物质技术条件同那时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全党同志必须始终坚持和发扬与人民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坚持和发扬不畏艰险,奋力拼搏,克己奉公,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增强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保持党和国家政权永不变质。”[5]

苏区精神所提倡的廉政民主,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等优良作风是新时期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弘扬苏区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吃苦耐劳、不怕牺牲、艰苦朴素、勇于奉献的精神;用苏区时期的荣辱观引导人们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深入人心,转化为人们内心的规范并成为思想行为的指针。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雒树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解放日报,2006-11-29(3).

[3] 余伯流.关于苏区精神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党史文苑,2006,(1):6.

[4]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9,102.

[5] 胡锦涛.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七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10-24(2).

D231

A

1672-4445(2011)04-0063-03

2011-03-07

2010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MKS1014);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YB140)

杨舒眉(1977-)女,山东济宁人,博士,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苏区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武立敬(1974-)女,河北衡水人,硕士,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李 睿]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苏区特色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特色种植促增收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