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不良心态的成因及调节机制

2011-08-15李国华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心态调节利益

李国华

(中共大理州委党校 函授部,云南 大理 671000)

社会不良心态的成因及调节机制

李国华

(中共大理州委党校 函授部,云南 大理 671000)

社会变迁,战略转型,人们不仅承受着极大的心灵震撼,也经历着强烈的心理冲击。正确认识社会心态的成因,切实把握社会心态的作用,以和谐社会孕育心理和谐,心理和谐造就和谐社会为目标,激发全社会的关注和行动,通过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不断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优良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成因;调节机制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同时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发展正在经历战略转型的背景下,我们面临多样的利益诉求,纷繁复杂的社会心态和凸显的社会矛盾,有效培育健康社会心态、不断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要任务。

一、不良社会心态的成因

纵观当今中国,国人的社会心态已经趋于开放进取、理智成熟、求同存异、多元包容,但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变革期,人们的社会心态亦处于不断调整、适应、分化的动态过程中。由各种因素诱发、聚集、演化并逐渐累积下来的不良社会心态,不适应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内心感悟。因此,认真分析不良社会心态的成因,有效化解消极心态刻不容缓。

(一)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的社会风险因素增加,制约着社会心态的健康成长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在使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使人的心理、社会心态发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变化。在这里,仅就它对社会心态的负效应作分析。第一,经济全球化加剧了贫富差距。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到3000美元,社会就进入经济发展机遇期和社会发展风险高发期。经济高速发展导致利益的不断重组,这种利益重组难免出现不公正和不规范的现实问题,或人的认知上的不公平感,容易让人缺乏安全感、产生怨天尤人的浮躁情绪,这是不良社会心态的“大众性”基础。第二,利益主体多元化影响了社会心理的互融和谐。“共同利益”是任何社会和谐共处的根基,是维系社会稳定和谐的共同愿景。经济全球化打破了原有的、即使是贫穷的利益均衡,形成新的矛盾和冲突,导致弱势群体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增加,加大了他们不适应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冲击,产生社会挫折感,造成社会心态的易变与消极。穷则思变,期盼改变现状的愿望往往成为人的不稳定认知态度的心理基础。

(二)利益诉求实现渠道不畅,容易导致不良社会心态

从现实的角度看,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存在民众的利益诉求问题。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愿望,价值追求目标由温饱趋向多元,当需求不能满足时,不满感、浮躁情绪就会恶化社会心态。值得注意是:心理疏导源于利益疏导,积极有效的疏通民意诉求的路径,是抚慰、改善、调节社会心态的必要手段。如果民众正当的利益诉求、疏导路径被堵塞,公众的社会心态就会发生不良性变化,人们会产生失望、不安、挫折、愤怒的感知。随之而来,就会寻找其他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导致正常的利益期待演化成为破坏性的社会心态。

(三)城镇化及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容易造成冲突混乱的心态,社会管理的有效性面临新考验

随着城镇化和流动人口转移速度的加快,城市流动人口急剧增加,他们面临生活资料缺乏、社会关系有限、发展机会和空间狭小、有组织的参与社会生活难的尴尬,其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相对薄弱。如果城市管理体制和社会防范机制不健全,就很难避免其负面影响的放大效应,引发不良心态的泛化。

(四)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网络媒体的快速传播,会衍生“喧哗”文化和“解构”心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扩大了传播范围,使各种真实的和不真实的消息有了传播的途径。“众声喧哗”成为现时代的舆论特征之一。网络的“动员性”,使网上网下联动、虚拟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而网络的匿名性容易让有不良心态的网民产生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心理。事实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渗透到我国的社会之中,直接冲击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对中华文化与智慧、世界文明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解构”作用。当前,以手机、互联网为主的新兴媒体在“众声喧哗”和“解构”过程中推波助澜,对塑造良好社会心态产生消极影响。

(五)“挫折”的心理防卫机制培育滞后

人存在于社会,时常都会面临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挫折感”丛生未必会催生不良社会心态,可是,由于历史与认识的原因,长期以来轻视心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心理学的应用,挫折的心理防卫机制滞后,以致出现心理失衡、行为失常的现象。这就需要构筑社会、个人的心理防卫机制,以便适应社会环境,减轻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平衡,避免行为失常。

二、不良社会心态的调节机制

消极的社会心态,既不利于社会和谐与人类的文明进步,也无助于个人的进取情怀和发展思维,有必要对不良社会心态进行矫正。

(一)社会调节

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我国社会正经历重要战略转型时期,使人们不仅承受着极大的心灵震撼,也经历着强烈的心理冲击,难免会产生大量的心理矛盾和变异。如果社会心理失衡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恶化,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建设,就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行动。

1、从制度生成机制入手,以科学合理的政策设计和实施增强认同感,形成社会共识,调节社会心态。好政策,好心情,好沟通,好统一,这是最为朴实的道理。政策是人民切身利益的根本保障,具有稳定性、可靠性和权威性,它是调节社会成员心态的具体而有效的相对稳定的手段。因此,在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上,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了解愿望,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切实认识群众的利益需求,仔细掌握社会心态状况,时刻心存“公”念,心系人民,始终让决策合民意、安民心、顺民气。立足政党的人心向背的根本性问题,保障制度生成机制,彰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所蕴涵的深意。

2、以完善民意沟通与利益表达机制为核心,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矫正社会心态,需要进一步拓展和畅通民意沟通渠道,提供一定的方式和渠道让人们释放不满情绪,缓解压力和矛盾,缓和冲突和危机。为此,一要健全信访工作制度,直接倾听民声、了解民情,以减少信息传递中的过滤和失真。二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社会团体的民意汇集功能和民情反映功能;发挥中介机构和社会组织的沟通、协调功能,更要增强基层组织的民情汇集与民意表达功能,始终使民意得到及时、全面、顺畅的沟通。三要形成公平、开放、多向度的利益表达机制,为不同群体提供公平表达利益的制度性平台,引导人们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因为利益表达是理顺关系、调适心态的根源性前提。利益表达渠道不畅、沟通失灵必然导致民意堵塞,影响着人的社会心态生成。四要建立健全公共政策平等回应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的机制,实现不同社会群体共享发展的成果。这是培育优良社会心态的根本所在,也是培育和发展公民社会的客观需求。

3、从转变作风、联系群众入手,实施心理疏导,调节社会心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带着感情,想着问题,作风朴实,为民做事,这是人际沟通的前提,也是心理疏导的基础。只有到群众中去,才能体会到群众的需要和愿望,了解到群众的所想与所盼,把握社会心态的真实情况及走向。脱离群众、盛气凌人、“官架子”,群众就会敬而远之甚至惟恐避之不及,也就无法搞好心理疏导工作。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是心理疏导和社会心态调节的基本要求。

4、以廉政勤政建设为抓手,通过党的风貌和形象赢得民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关键在党。党心民心紧紧相依。形象好,就会得到人民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形象差,人民就会感到失望和不满,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份量和地位就会下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好人主义的不良作风,各种消极腐败现象都与党的宗旨水火不容。腐败,对人们的社会心态造成极其恶劣影响,容易形成“大众性”的逆反心态。历史教训一再证明,能否反腐倡廉、保持吏治清明,事关民心向背,事关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用眼去观察,用心去体会,常在细微之处花心思、多在见实效上用功夫,透明公开、知情参与,让群众领悟“当家作主”的真切感受,以“阳光”操作塑造群众的阳光心态。

5、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构建社会心态调节网络。紧紧围绕满腔热忱地做好群众工作这一主题,从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入手,充分彰显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和心理疏导、社会心态调节的法宝作用。总结利用和创新发展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关注人的感受、人的需求、人的内心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科学实施心理干预和疏导,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家、做到人、做到心。同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使其为不良社会心态“减压”、“泻火”。从现实和长远的要求看,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心理咨询、疏导机构,并通过心理疏导的技术培养,掌握心态调节方法和技能,培育造就一支社会心理工作者队伍,构织覆盖广泛的社会心理工作网络。

6、注重“柔性”替代方式,建立社会心态的宣泄机制。不良社会心态的生成往往难以瞬即消解,但可以通过疏通引导,让其逐渐消除认知隔阂,缩短对社会认同的距离。这就有必要采用一些更为柔性的替代方式释放不良心理,“暖和”社会心态。社会同个人一样,群体同个体也一样,心中的压抑得到释放就会心情舒畅。强行压制只会积累更多的心理“敌视”。因此,一是激活社会心理调节机制,提高政府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营造健康的、积极的社会心理及态度的氛围。二是提升信息传播机制,从根本上建立起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信任机制。三是建立有效的社会心理支持体系和心态调节长效系统,特别是要加强对不同类别困难群众的精神慰藉和心理辅助,强化对事关民生、个人发展、社会秩序及社会救助的工作效率和效果,谋划、启动社会心理干预及回访工作,保障社会心态调节、化解的长期功效。

(二)自我心态调节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能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因此,我们需要防患于未然,重视以调节为重要手段的心理介入,进一步加强心理疏导,这对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有着重要的作用,无疑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需。

1、调节心理认知,培育奋发进取的良好心态。正确的认识和思维方式,使人产生正确的行为;错误的认识和思维方式,会让人产生错误的行为。因此,人的思维认知非常重要,尤其关注的是思维认知往往源自于心理认同,很多时候,人们的思维认知、信念看法会步入误区,甚至是钻“牛角尖”,这就需要个体心理认知调节。加强个体心理认知调节,要通过对话、引导、启发、沟通等方式,直面现实、正视自我,认识事物、平等交流,合理预期、知足而乐,以此转换思维方式和心态模式,避免走入心理“怪圈”和“象牙塔”。每一个体要善于自我调适、自我激励,读明志修身立德、增智长才致用之书,交挚友、诤友、阳光之友,做有品格、有胆识、有才干之人。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时俱进地矫正既有的名利观、成就观和财富观,以求得在对客观世界正确反应下的正确认知和行为。

2、调节心理情感,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人的喜怒哀乐是其心理状况的表露。这种心理情感也存在积极和消极之分,情感缺失、错位、扭曲,容易导致感情用事、感情过激,其精神状态、工作状态往往不佳。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简单说,就是对人的关怀,从而使人们在心理、情感上对幸福感和快乐感产生关注。因此,情感调节要以理性、平和、克制、自律为根本目标,“换位思考”是最现实的方法。凡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切实把工作正位和思维换位相结合、周密协调与随机模糊相贯通、虚心纳言同巧妙批评相融汇,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克服孤僻、孤傲、阴暗、偏执、忧郁、狂妄、猜忌的不良性情,培育开朗、和谐、阳光、宽容、爽朗、谦逊、仁爱的优良性情。经过不断实践,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异常,构建个人理性平和的优良心态。

3、调节心理品性,培育开放包容的乐观心态。从人的心理品性出发,检讨与审视人的心理和谐。一是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自觉发挥自身的潜能;善于自我调节,不可恃才傲物、孤芳自赏,亦不能忧形于色、自轻自贱,这些都会影响心理适应性的质量;培育以坚忍不拔、知难而进的对待困难,以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对待挫折的品性。二是积极与人相处,平和待人、诚信待人、真情待人、以己推人。热情、诚实、正直、高尚,让人喜欢;冷漠、圆滑、狂妄、粗暴,令人生厌。三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以包容的心态面对新生事物,以积极的姿态紧跟时代步伐。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要笃信“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理念,与人沟通,遇事商量,思念别人的好处,记住别人的长处,包容别人的短处,体谅别人的难处,放宽胸怀、泰然处之。

责任编辑:刘建文

B849

A

1671-2994(2011)01-0128-03

2010-12-10

李国华(1965- ),男,云南宾川人,中共大理州委党校函授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猜你喜欢

心态调节利益
方便调节的课桌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
利益链与新垄断
汽油机质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