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红河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011-08-15和涛
和 涛
(中共红河州委党校,云南 蒙自 661100)
加快推进红河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和 涛
(中共红河州委党校,云南 蒙自 661100)
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属于政府主导、投资拉动、工业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红河州,如何在落实科学发展中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新发展,事关红河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红河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状;对策
加快推进红河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立足红河州实际,科学认识和判断红河州经济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明确转变红河州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和路径,才能实现红河州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红河州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和特点
1、从经济发展的动力上看:红河州经济属于政府主导投资拉动型。消费、出口、投资被称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三个动力。第一,红河州经济增长属于投资拉动型。据统计,2009年,全州完成生产总值560.88亿元,其中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2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9.24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4.53亿元。显然,投资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政府是投资的主要推动力量。2009年,红河州全年争取到中央扩大内需项目595项,获得国家和省级补助资金24.3亿元,年度贷款余额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20.7亿元,共实施3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235个,投资总规模达816亿元。政府还开展银政合作,向银行融资23.82亿元,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第三,红河州的经济增长是政府主导型,政府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据统计,2009年红河州完成的404.5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8.61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5.83亿元;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79亿元;农村私人建房投资完成17.3亿元。
2、从经济发展的结构上看:红河州经济主要依靠工业的驱动。据统计,2009年,红河州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04.6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86.63亿元,增长10.8%5(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247.47亿元,增长10.%;建筑业增加值39.5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69.65亿元,增长15.%。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8.7:51.1:30.2。也就是说,红河州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与此同时,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实现平稳发展,以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加快。2009年接待游客1199.5万人次,比2008年增长14.3%。其中:国际游客114.51万人次,增长15.6%;国内游客1084.84万人次,增长14.2%。全州实现旅游总收入57.99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0.9亿元,增长24.6%,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0687.3万美元,增长15.9%。然而,红河州经济总量不大、经济增长效益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3、从经济发展的要素上看:红河州经济主要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和消耗。依托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良好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红河州逐步形成了以云锡集团为龙头的锡产业,以解化集团、云维大为焦化、广州东送集团为主的煤化工产业,以红磷公司为主的磷化工产业,以红钢为主的钢铁产业,以云南冶金集团为主的铝、锰冶金产业,以红云红河集团为龙头的烟草业,有力地推进了红河州的快速发展,提升了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增加了财政收入。但是,除个别产业外,许多产业还是以提供原料、提供初级产品为主,相应地,企业利润的增加,主要依靠挖掘、消耗更多的资源,出售更多的原料和初级产品,工业经济主要依靠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企业发展带动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二、推进红河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1、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红河州以个旧为代表的资源开发型城市和地区,伴随着资源储量的减少,生产技术、生产设备的更新,面临着持续的转型压力。红河州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单一的政府主导投资拉动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难以持久,需要出口、消费的协调拉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三产比重不尽科学,过度依靠工业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影响了红河州经济更快速更协调的发展、民生的改善和人民群众财富的增加;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的大量存在,使红河州实现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过大,资源消耗过多,环境损害过重。种种不足和弱点,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红河州经济发展不可预见的困难和因素增多。同时,中央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立和我省“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又使红河州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即是说,红河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面临压力、挑战,又面临机遇、考验。因此,此次危机,正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之危,又是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之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为此,必须增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
2、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扩大投资、增加出口、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第一,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千方百计,尽快解除水、电、路、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制约,为红河州经济发展打牢基础,搭建平台。同时,以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全州经济加快发展。当前,要着重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和“五小水利”工程的建设;要着重加强公路、铁路、红河机场的建设;要着重加强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能源建设;要不断改善投资结构,大力争取中央、省级项目资金;加强银政合作,加大融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用好用活民间资本,增加区域经济活力。第二,抓住“桥头堡”建设的机遇,扩大进出口。红河州地处云南南部,与越南相邻,地理位置优越,战略地位重要,可辐射东南亚、南亚。启动“桥头堡”建设,是红河州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为此,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加强口岸建设,以“桥头堡”建设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为契机,形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物流中心;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增加对东南亚、南亚的进出口贸易量,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布局经济要素,拉动红河州经济的较快增长。第三,实施藏富于民战略,提升消费层次。要坚持让利于民、让惠于民,实施藏富于民战略,建立健全农村村民和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并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深化教育、医疗改革,逐步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通过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不断扩大内需,提高消费能力,升级消费层次,使消费成为促进红河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3、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三大产业协同发展。第一,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农业是基础,农稳天下安。在当前的条件下,要以现代农业为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引领,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增加农民收入;要用现代的市场观念经营农业;要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要用现代的设施设备装备农业;要用现代的管理方法管理农业;要用现代的思想知识培训农民。具体讲,要抓好“8311”行动计划的实施:抓好种植业“八个百万亩”工程建设、现代设施农业3个万亩片区建设、100个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农产品及其加工值1000亿元。第二,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红河州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要通过加快科技进步,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要通过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通过科学化管理,做大做强企业。多措并举,形成合力,促进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和第二产业的升级换代,从而促进红河州经济的健康较快发展。第三,推进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活跃区域经济。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把红河州建设成为集康体、休闲、度假、养生于一体的最佳旅游目的地,拉动交通、餐饮、住宿、娱乐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高群众收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红河州聚集、扩散,努力把红河州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的全省重要服务基地,不断活跃区域经济,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
4、进一步升级经济增长要素,加快形成新的增长模式。要不断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运用科学化管理,增强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第一,延长产业链。要通过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减少资源浪费和消耗,提高经济效益。第二,推广科学技术。要大力宣传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科技,掌握前沿的科技信息并将先进的科技进行消化,推广到农业、工业生产之中,为生产一线的农民、工人所掌握,提高科技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第三,培养各类人才。要大力培养科技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民、农民工和工人;要进一步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各种培训机构的作用,加强在职培训,不断提高在职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第四,广泛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要学习、引进、吸收、运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推进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要结合实际,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的效率;要着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多渠道、多层次吸引、引进管理人才。第五,积极发展新兴经济形态。要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扎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进一步加强对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督促检查,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评体系。当前,红河州经济发展仍然属于政府主导、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在于各级党委、政府,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第一,要加强对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督促检查,逐步减少、改造“二高一低”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资源消耗少的新兴产业,杜绝借扩大内需之机,引进、吸收、发展落后、淘汰的产能;要整合督促检查力量,改进督促检查方式,将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纪委监察的党内监督、行政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督促检查合力;要以成效为中心,改进督促检查方式。第二,严肃统计工作,杜绝统计数据造假。为此,要进一步贯彻执行《统计法》的要求,严肃统计工作,防止“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现象的发生。第三,要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科学、全面的考评体系,改变唯GDP论的单一评价模式,将真正致力于推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取得成效的各级领导干部放到更高更重要的位置。对落实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力,工作缺乏成效的各级领导干部,给予教育、批评,直至调整其工作岗位。这样,才能影响、带动大批领导干部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编辑:刘建文
F127
A
1671-2994(2011)01-0125-03
2010-12-01
和 涛(1977- ),男,云南金平人,中共红河州委党校副校长。研究方向:党的建设与企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