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述评
2011-08-15王晶
王 晶
(山东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述评
王 晶
(山东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执政基础对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党的执政基础问题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党的执政基础相关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我们思考。
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
一、党的执政基础的内涵与基本内容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和苏东剧变,东欧国家执政的共产党相继倒台,国内学术界开始关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问题,对党的执政基础的研究由此开端。对于党的执政基础的内涵和外延等基本理论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看法,主要有以下观点:(1)党的执政基础是一个系统工程。如蔡长水认为:党的执政基础是一个基础性系统工程,是我们党在实践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主要包括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物质基础、政治基础、思想理论基础和组织基础等。①(2)党的执政基础是民众对党执政的政治认同。如代吉成认为:党的执政基础就是人民群众的认可、拥护和支持,是民众对党执政的政治认同。②(3)党的执政基础就是党执政所必须团结和依靠的力量。如温敬元认为:党的执政基础就是指党执掌国家政权、履行执政职能、实现执政使命、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所必须团结和依靠的力量,即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③(4)党的执政基础就是党执政所必备的自身优势和所依赖的社会条件。如钟祖田认为:党的执政基础就是党在领导和执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所必备的自身优势和所依赖的社会历史条件,是支撑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石。④(5)党的执政基础是党执政的根本或起点。如谭小兵认为:党的执政基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可以从政党、国家和国际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从政党层面看,主要包括思想理论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作风基础、制度基础和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等七方面;从国家层面看,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从国际层面看,主要包括国际关系基础和国家安全基础。⑤
总的来看,虽然每个学者的具体表述各不相同,但也有一些东西是得到公认的,即学者们普遍认为党的执政基础是一些条件或力量,这些条件或力量对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它们是党维系自身执政地位和进行执政实践活动的基础。综合学者们的上述观点,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党的执政基础:党的执政基础是一个基础性的、系统性的工程,它不仅是支撑党的执政地位所不容或缺的基础性条件,而且是党领导和执掌国家政权、开展治国理政活动所必须依赖的条件,是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执政基础是执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建设执政基础是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之一。对这一问题,学术界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了论述:(1)执政基础的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执政基础建设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温敬元根据党执政的不同阶段,对党的执政基础建设进行历史考察,指出不同历史时期执政基础建设的着力点是不同的。⑥(2)总结国内外建设执政基础的经验教训、论证建设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性。如蔡长水等从国外一些大党老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惨痛历史教训角度论述了执政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回顾了东欧执政的共产党垮台的历史事实,在此基础上分析导致这种结局的原因,总结历史教训,提出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人心向背问题,这是共产党执政的一条规律。执政的共产党必须密切党群关系,夯实执政基础。⑦(3)从执政基础建设和执政地位的关系角度研究执政基础。汪晓红、王仁琴等认为,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辨证互动的关系。执政基础是执政地位的前提和保障;执政地位是执政基础的体现和结果。没有执政基础,就谈不上执政地位。⑧(4)结合党的执政基础面临的现实挑战论述执政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如冯波结合新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中国社会的变化给党的执政基础带来的新挑战和新问题,论述了新世纪巩固和拓展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性和迫切性。⑨(5)从执政基础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角度研究。如冷福榜、陈其平等认为:执政基础支撑着执政能力,牢固的执政基础是强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石,执政能力建设又反过来强化执政基础,二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执政基础是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根本保证。⑩(6)从执政基础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角度研究。如高祖林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李志萍、童世俊认为,建设和谐社会既是党的执政目的,也是党的执政基础;黄卫平等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可以完善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关春平等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执政的社会基础。⑪虽然具体观点有所差异,但是学者们普遍认为建设执政基础非常必要,它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息息相关,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是建设党的执政基础的一个重要途径和重要内容。
三、党的执政基础面临的挑战与时代要求
当前,我们党的执政基础面临着诸多挑战,时代对建设执政基础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观点或角度如下:(1)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研究党的执政基础面临的挑战。例如,温敬元等认为,社会转型对党的执政基础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既有利进一步巩固我党的执政基础,同时也容易造成我党执政基础的不稳定,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要针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给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带来的影响展开。(2)从国际、国内和党自身三个层面分析党的执政基础面临的挑战。来自国际方面的挑战因素包括:新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浪潮、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带来的挑战;来自国内方面的挑战包括:市场经济引起的“四个多样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阶层分化、社会转型中的突发事件带来的考验和挑战;来自党自身的挑战包括: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党的基层组织状况发生的变化、党员队伍状况发生的新变化、党风问题、腐败现象等带来的考验和挑战。⑫(3)从党的执政基础各构成要素分析面临的挑战。例如,张振在《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中分析党的执政基础面临的挑战时指出:党执政的经济基础有逐渐削弱趋势、党执政的政治基础遭受前所未有的压力、党执政的理论基础面临一定程度的冲击、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出现弱化的趋势、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亟待拓展。⑬李雄舟亦提出当前党的执政基础面临的挑战包括组织基础、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所面临的挑战等。⑭(4)构建和谐社会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时代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切实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是关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当然也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对党的领导能力、执政能力和凝聚力、号召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这些都离不开稳固的执政基础,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巩固、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如吴清泉认为:党执政面临的最深层次的问题是“理想、信念危机”,人民内部的一些关系和矛盾趋于复杂和紧张,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使党的执政面临考验,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到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基础的巩固。他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径:进一步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着力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真正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着力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大力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⑮
四、巩固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对策和路径
对于如何巩固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党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和路径,但是,面对复杂的时代局势,有必要探索更为有效的对策。对此,学术界提出的建议主要有:(1)从执政基础各个构成要素的角度提出对策。大力发展生产力,巩固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巩固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巩固党的思想基础;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2)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提出对策。针对社会转型这个党执政的重大背景,巩固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有人提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调整社会结构,构建和谐社会;调整利益结构,化解社会矛盾;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公正。⑯也有人提出下列对策:密切党群关系,巩固执政基础;坚持与时俱进,夯实党的意识形态基础;健全执政体制,构建党执政的法理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党执政的绩效基础;坚持执政为民,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3)从加强和改进党自身建设的角度提出对策。积极探索党的执政规律,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和改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
五、党的执政基础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来看,学术界关于执政基础相关问题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已经基本铺开,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党的执政基础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不透彻。扎实的理论研究是深入、系统地研究党的执政基础相关问题的基础和前提。虽然党的执政基础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对党的执政基础的基本理论问题依然存在分歧,对党的执政基础的内涵与包括的基本要素的界定至少有五种不同的观点,其中难免有谬误之处,而很有少学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归纳、总结和分析。另外,党的执政基础与党的合法性基础、党的执政资源是几个比较相似且相互有交叉的概念,而少有学者对这三者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
2、研究成果很多,但存在重复研究的现象。党的执政基础问题是一个比较宏大的问题,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庞杂,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执政基础进行系统的研究。这样一来,就难免会重复别人做过的研究。探讨执政基础问题,不仅需要系统的、宏观的研究,也需要从具体的角度入手,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针对具体的问题探讨可行的对策和方法,这样才能将研究深化、细化。
3、对借鉴国外资本主义执政党建设执政基础的经验研究不足。虽然东西方政党的性质、执政的环境都有差异,但是,作为现代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遵循着一些共同的规律。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总结、分析西方执政党建设执政基础的经验,总结出执政的普遍规律,为我党的执政基础建设提供借鉴。当前学术界注重研究东欧一些执政的大党、老党在执政基础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忽视了对西方资本主义执政党建设执政基础的经验教训的研究。
4、学术界还较少把党的执政基础这一实践性较强的课题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野下来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上来看,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数量不多,而且存在重复研究的现象,目前的研究尚浅,主要是对中共中央的论断进行解读,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对和谐社会和党的执政基础的关系认识不透彻,论述不够系统,有待深入探讨。
①蔡长水著:《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②代吉成:《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建设方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6期。
③温敬元:《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内涵、现状与路径选择》,《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7期。
④钟祖田:《党的执政基础的内涵、变化及发展趋势》,《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
⑤谭小兵:《对执政党执政基础定义及其要素的思考》,《理论与改革》,2003年第3期。
⑥温敬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
⑦蔡长水著:《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王瑜著:《东欧共产党:倒下的“多米诺骨牌”》,红旗出版社,2004年版。
⑧汪晓红、王仁琴:《论党的执政基础与执政地位》,《岭南学刊》,2002年第2期。
⑨冯波:《论新世纪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和拓展》,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⑩冷福榜、陈其平著:《执政能力与执政基础》,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⑪代表作有:高祖林:《构建和谐社会:巩固党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第10期;李志萍:《建设和谐社会是党的执政基础和重要目标》,《探索》,2005第3期;黄卫平等:《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完善党执政的政治基础》,《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第1期;关春平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岭南学刊》,2005第 2期。
⑫代表作:叶茂泉:《新时期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研究》,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郝首栋:《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1年。
⑬张振:《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⑭李雄舟:《论当前我党执政基础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⑮吴清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巩固执政基础》,《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第1期。
⑯肖宇亮:《社会转型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
责任编辑:刘建文
D252
A
1671-2994(2011)01-0064-03
2010-12-13
王 晶(1987- ),女,山东滕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中共党史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