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邓小平对中共党史研究的理论贡献

2011-08-15杜宝青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中共党史实事求是党史

杜宝青

(上海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上海 200234)

论邓小平对中共党史研究的理论贡献

杜宝青

(上海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上海 200234)

邓小平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与不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认识党史与指导党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为党史研究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邓小平关于党史研究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推动党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党史学科的科学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邓小平;中共党史;理论贡献

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对中共党史的研究,他对党史研究的功能、基本原则、研究的方法论、对领袖人物与重大党史事件的评价问题等提出了诸多科学论断,这为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共党史提供了重要指导和保障。贯彻落实邓小平的党史研究思想,对党内民主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一、关于党史研究的功能

党史研究涉及到现实社会的诸多方面,它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功能。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十分重视对党史问题的研究,并对党史研究的作用与功能作了许多有价值的阐述。

1、认识与借鉴功能。研究党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借鉴和吸取经验教训,为执政党、现实社会的其他主体提供清醒的认识,避免过去走过的弯路。邓小平善于运用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来分析现实问题,对此,他指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高瞻远瞩,领导党及时制定出许多正确的路线与方针,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他对中共党史的深刻分析与认识,能够科学地借鉴其中的合理成分,从而更好地为现实社会的发展服务。邓小平在总结党史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的社会实践,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征途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宣传与教育功能。中共党史集中体现了党为救国救民、强国富民的奋斗历程,记载着许多优良传统与作风,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是一部生动的思想政治教科书。邓小平指出,党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民成为“四有”人民,干部成为“四有”干部。针对许多青年人不知道中共党史的情况,邓小平强调,一定要用党的历史教育青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②在邓小平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初,从中央到地方均成立了由各级党委领导的党史研究及征编机构,各高等院校先后开设了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等课程,作为政治理论课中的公共必修课,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党史研究的宣传教育功能。

二、关于党史研究的基本原则

党史研究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性与党性的高度统一,因此,从事党史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对此,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权威性与指导性的观点,将其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三点:

1、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正确研究党史,探索其客观规律所应遵循的最基本原则。“文革”时期,林彪及“四人帮”搞假党史,为其篡党夺权制造理论根据,使中共党史学的真实性受到极大的破坏,严重损害了这门学科的威信。“文革”结束以后,邓小平领导全党进行了拨乱反正,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主张用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作出科学总结,为此,他曾反复强调:“要实事求是,要很好地总结‘左’的教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种实事求是的立场。”③在实事求是的原则下从事党史研究工作,需要解放思想,邓小平认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④而要达此目标,要做到两点:一要从客观事物的固有联系出发,而不能从个别领导人或者党史研究者的主观意愿出发;二要勇于突破陈规,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处理历史问题要坚持“宜粗不宜细”的原则。他多次强调,对党的历史,特别是建国以来的历史,应该作出比较概括的、粗线条的描述,对大是大非问题,应抓住主要矛盾,而不能在细节上过于纠缠。对此,邓小平指出:“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⑤“对历史问题,还是要粗一点,概括一点,不要搞得太细。”⑥在拨乱反正的特殊历史时期,坚持这一原则,可以避免因纠缠一些历史旧账而影响团结,或者因一些过分的细节而影响大局。邓小平之所以提出这一原则,是因为他希望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能够对建国三十多年的历史有一个统一的思想认识,从而团结一致,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该原则既符合历史认识的特点与规律,也反映了党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3、“向前看”的原则。进行党史研究,并非是为了单纯的“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在研究的基础上认识过去、鉴往知来。1978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目的正是为了向前看,正是为了顺利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⑦,“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⑧。“向前看”涉及到党史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它增强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三、关于党史研究的方法论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邓小平在总结和论述从事党史研究时需要遵循的三个原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套具体而系统的党史研究方法,这有力地推动了党史研究事业的发展。

1、阶级分析法。研究历史离不开阶级斗争的观点,离不开对社会各阶级经济地位、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分析,否则容易得出不准确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进行中共党史研究,如果不能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不能运用阶级分析法研究党史人物与事件,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阶级斗争”这一问题,邓小平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仍有敌特分子,有各种破坏社会主义秩序的刑事犯罪分子和其他坏分子,有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新剥削分子,同他们的斗争虽不同于历史上的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但仍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⑨邓小平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探究现实与历史问题,这样就容易准确地分析出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作出符合人民利益的决策。

2、历史分析法。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认识和分析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要求。在研究党史问题上,邓小平指出:“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⑩这要求我们在研究党史上的事件、人物与制度时,要把研究对象置于特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既不能以当代人的标准去苛刻历史人物,也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而主观下结论。例如,在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问题上,邓小平明确指出:“在分析他的缺点和错误的时候,我们当然要承认个人的责任,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历史的复杂的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是公正地、科学地、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地对待历史,对待历史人物。”⑪

3、全面分析法。邓小平认为,研究党史必须全面系统地进行分析。他把党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纳入相互联系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从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中去把握和分析。对于该研究方法,他曾指出:“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才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⑫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在研究党史时,只有坚持全面系统的分析方法,才能看清研究对象的主流,分析出其对历史的作用。在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这一问题上,全面分析法与历史分析法一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文革”后出现的全盘否定毛泽东历史功绩的情况,邓小平强调:“毛泽东同志的功劳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⑬关于党的整体评价,他认为,虽然党在历史上犯过一些错误,但就总体而言,党的历史是光辉的。邓小平除了将全面分析法运用在对党史事件与人物的评价上,还运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把党史的发展置于整个国际环境中去研究,将其同世界历史的发展联系起来考察;二是把党史上的问题放到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研究。

4、比较分析法。对同类研究对象进行比较,有利于揭示历史现象及其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中的异同点。邓小平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研究党的历史,得出了许多有说服力的结论,这为我国制定符合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例如,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过程中,通过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经验教训的对比,他提出了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还站在国际视角上,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进行了比较,得出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好的结论。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矛盾特殊性原理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若要阐明历史的发展规律,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导人们自觉地创造历史,则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分析方法是实事求是原则的具体要求,二者密切相连。为此,邓小平反复地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⑭他认为,运用该分析方法进行党史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从研究历史和现状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革命和建设;二是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出发,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三是回顾过去,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把握历史条件发展的动态过程。

6、动态分析法。邓小平在分析党史事件或者现象时,多次提出要将党史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将历史和现实有机地联系起来,运用长远的全局的观点进行宏观考察。邓小平认为:“那种否定新的历史条件的观点,就是割断历史,脱离实际,搞形而上学,就是违反辩证法。”⑮因此,我们要坚持把历史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只有准确把握了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才能在动态中科学地分析历史,从而客观地认清历史。

四、关于对领袖人物与重大党史事件的评价

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与事件,从而准确地确定他们的历史地位,这是一个长期未能解决好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围绕这一问题,邓小平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主持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为党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行动指南与导向。

1、关于领袖人物的评价。如何恰如其分地评价领袖人物和宣传他们在党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正确研究和宣传党史的一个重要问题。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作出了正确评价,划清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错误的界限,从而统一了全党全国的思想认识。邓小平的理论贡献主要是:(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运用历史分析法、全面分析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对毛泽东一生的功过是非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给予了正确的评价。邓小平从总体上肯定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同时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毛泽东的缺点和错误,并说明与毛泽东的功绩相比,错误是第二位的。(2)在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的同时,科学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地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邓小平在充分肯定毛泽东的伟大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的前提下,纠正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努力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从方法论上讲,邓小平评价毛泽东的原则与方法,对研究其他领袖人物也具有借鉴作用。

2、关于重大党史事件的评价。除了对领袖人物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外,邓小平还对党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给予客观分析与评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总结了建国以来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深刻总结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革”的严重挫折与教训,并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逐步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在正确评价和定性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以及社会主义本质论等。

总之,邓小平为中共党史研究作出的理论贡献是巨大的,涉及党史研究的功能、原则和方法等重要问题。邓小平的党史观是他的历史观与党史工作经验相结合的产物,至今仍然是党史学界的宝贵财富。在这些观点的指导下,新时期的党史学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科学的研究体系。

注释:

①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4、287 页。

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第 363、141、292、234、147、292、155、119、127、244、366 页。

责任编辑:刘建文

A849.1

A

1671-2994(2011)01-0014-03

2010-12-13

杜宝青(1986- ),男,江苏淮安人,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中共党史实事求是党史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实事求是”定乾坤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二○一二年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