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产品的文化禀赋
——漫话平和琯溪蜜柚
2011-08-15孙庆忠
孙庆忠
地理标志产品的文化禀赋
——漫话平和琯溪蜜柚
孙庆忠
琯溪河畔的小溪镇位于平和县东北部,虽历史久远,也是闽南的文化名镇,但它真正为世人所知晓,进而使平和拥有“世界柚乡、中国柚都”之美誉,则仰赖于这里是琯溪蜜柚的发源地。从昔日的“朝廷贡品”到今日的戴着“中国驰名商标”帽子的“中国名牌农产品”,这大如斗、甜如蜜的“太阳果”,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山岭,也演绎了一段农业发展的传奇。那么,小溪镇何以成为琯溪蜜柚的原产地?又是何等的机缘使这一度湮没无闻、几近绝迹的宝树佳果绝处逢生的呢?
20世纪80年代初,平和县把开发荒山、种果绿化作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把抢救发展琯溪蜜柚作为主攻项目。1985年,全县蜜柚种植面积由1982年的16亩扩大到1 300亩,产量由6.15 t上升到20 t。然而,此时的平和人却并不知晓这使他们后来脱掉贫困帽子的蜜柚种植从何而起,更无法想象这“摇钱树”在400多年前就已经为当代平和经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直到80年代末大雨过后的一天,在小溪镇西面的一个山坡上,明清时称为侯山社(今西林村)的望族,李姓八世祖李如化的墓志碑被偶然发现。据《侯山李氏家谱》载:西圃(如化)公,字可平,生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卒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在这块由明代贡生张凤苞撰写的《西圃李公墓铭》中有这样的记载:“……公事农桑,平生喜园艺,尤善种抛,枝软垂地,果大如斗,甜蜜可口,闻名遐迩。”据平和文化学者马乔考证,李如化所种之“抛”便是琯溪蜜柚。墓志铭文的发现,提供了琯溪蜜柚的原产地就在闽南金三角平和县琯溪河畔的证据,西圃公也因此成为有记载的历史上最早种植蜜柚之人,被尊奉为平和琯溪蜜柚的鼻祖。
一、平和记忆
平和县位于福建省南部,地处漳州市西南,毗邻厦门、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与闽粤八县(市)毗邻,素有“八县通衢”之称。全境面积2 328.6 km2,山地260万亩,耕地35.5万亩,林地面积268万亩;海拔1 544.8m的闽南第一高峰大芹山与双尖山纵贯南北,把全县分割为东南和西北两大半,东南多丘陵、河谷、平原,西北多峰峦山地。境内山脉纵横交错,河流众多,是三江(九龙江、漳江、韩江)之源。这里气候温润,四季如春,年均日照达1 891~2 665 h,平均气温为24.3℃,境内年降水量近2 000 mm,土壤肥沃,有机物含量高,这些独特的自然生态因子孕育了平和琯溪蜜柚的独特品质。
被称为“果中侠客”、“柚中之王”的平和蜜柚,是特殊土壤、特定海拔、特别机缘与种植技术融合的产物。它从琯溪河畔的西圃洲地而出,如今已遍布平和的大小山岭。每逢阳春三月,闽西南的这座边陲小城就会被柚香花海所淹没。这里东南低平、温暖,西北高隆、寒冷的地势与气候特征,也使柚花每年由东南向西北依次绽放。此时,无论是行走于街市,还是穿行于山间,这一股股恰似丹桂的馥郁清香,总能使赏花人驻足流连,并有花香满衣的惬意。待至金秋时节,同样的故事会再度上演,曾经的花园变成了梯次采摘的果园。正是这一年四季花香与果香的交替,不断地撩拨着平和人对幸福的追逐和对生活的畅想。
然而,蜜柚带给这片土地的远非如此,它还让这三江之源的平和名声鹊起,让许多尘封的历史变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化记忆。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时任都察院佥都御史的王守仁在平定寇乱后上书明武宗朱厚照,将原属南靖县的清宁、新安二里共十二图分出置县,定名“平和”。当时的县城河头(今九峰镇)地处闽粤边界,在近500年的岁月沉积中,这里形成了闽南、潮汕、客家交融的地域文化。而今,与县治同时建制的城隍庙犹存,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依旧制上演的迎城隍爷、城隍妈出巡仪式,总是与殿内古老的碑刻与依稀可辨的壁画一道,宣告着传统的复活。
在这片土地上,历史留下的谜团正在逐一破解。20世纪90年代,流浪江湖400年的“克拉克瓷”在平和找到了出生之地。“南澳一号”的考古发现,更使平和青花瓷的传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追踪平和窑的历史,其源头仍与置县者王阳明相关。那年平乱之后,为了使平和长治久安,他在军队中挑选了一些兵丁充役于县治衙门。这些兵卒与首任县令罗干均为江西人。据统计,从正德十三年到崇祯三十三年的115年间,共有13位县令是江西人。这在客观上使景德镇的烧瓷工艺传入平和成为可能。是历史的巧合,使依山临水的一百多座窑口突起;也是历史的宿命,使从旧县城到南胜、五寨的百里窑烟在海禁政策下熄灭。在渐行渐远的历史长河中,那曾经市镇繁华的月港,那阶梯式夯筑的窑址,此时也只能化作追忆往事时的一声叹息了。
在平和的记忆谱系里,闽南佛教圣地三平寺占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这是唐代高僧义中禅师于会昌五年(845年)创建,也是他圆寂的地方。随着三平祖师信仰的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慕名而至的游客、香客日益增多,至今每年接待总量已上百万人次。每逢春节和“三个六”(农历正月初六义中诞辰日、六月初六义中出家日、十一月初六义中圆寂日),三平寺就会不断重现佛灯长明、人声鼎沸、炉火熊熊、爆竹连天的盛况。
除了这千年古刹,秀峰乡的“太极村”,以及那些散建于乡间的一座座土楼,无不承载着闽南的过往,叙说着平和的文化。正是基于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琯溪蜜柚产业与平和的自然观光、宗教朝圣、人文体验、历史文化、生态观光等旅游产业才融为一体,从而彰显了地理标志产品所深具的文化内涵。
二、柚都乡民
平和县地处闽西南山区,曾是福建省的贫困县之一,当地人用“八山一水一分田”来形容本县并不适宜耕作农田的自然环境。为了改变生活状况,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都在积极寻找生存发展之路。1986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县办示范场,乡办千亩果场、村办百亩果园、户种百株果树”的目标,并对达标乡镇、村和农户,优先提供苗木和扶植资金。1992年,“关于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干部职工开发山地,造林、种果、栽竹的规定”出台,全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琯溪蜜柚开发热。到2000年,全县琯溪蜜柚种植面积已达32万亩,总产量22.86万t,成为全国最大的柚类生产基地。
与政府的积极作为同步,普通农民也在一次次的大胆而艰辛的尝试中,展现出了他们非凡的创造生活的能力。小溪镇西林村现年63岁的李亚信,是最早种植琯溪蜜柚的农民之一。改革开放初期,他发现小队中有个果场种植柑橘,效益不错,就在1979年到1980年间向生产队承包了100亩山地,种植柠檬、巨尾桉、红豆杉和马尾松,但并未收到成效。1981年到1982年,村里实行分田到户,他家共分到4亩田,他把这几亩地看作是一家7口人的生计来源,所以对种植作物的种类精挑细选。尽管在“农业学大寨”时期家里的柚子树都被砍掉了,但祖父曾种植柚子的记忆,却使他毅然加入到繁育蜜柚幼苗的行列当中。1990年他用种植蜜柚所得的10万元盖起了新楼房。在他的带动下,琯溪蜜柚种植开始在西林村大规模推广,大多数村民由此获得了丰厚的收入。与李亚信的经历相似,南胜镇糠厝村现年45岁的村民林原水,是村中引种琯溪蜜柚的第一人。他很早就意识到果树的经济价值,并先后种植过荔枝、龙眼、香蕉等各种果树。1986年在经济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他借钱在小溪镇购买了100棵幼苗,开始种植琯溪蜜柚。1995年蜜柚丰收,家中困顿的经济状况得到了缓解。那个时候,他算了一笔账,种植水稻1亩地收成800斤,以每斤2元计算,扣除成本收入不到1 000元,而种植琯溪蜜柚以收购价7角钱一斤计算,一棵树产200斤,收益140元,种10棵就比种一亩水稻赚得多,何况一亩地可以种40棵,赚的钱至少是水稻的3倍。那之后,他把家中所有的水田和山地都改种了蜜柚,并用自己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经过多年的努力,全村各户均在镇里盖起了宽敞的新房,有的还在漳州、厦门购置了新居。此时,昔日处在深山里的糠厝村是沃尔玛超市的农超对接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也实现了村民小组人均年收入5万元的目标,这是“平和原水水果专业合作社”与“漳州平和东湖农产品有限公司”合作的结果。每年六七月份,柚子成熟前东湖公司就与合作社订好合同,柚子成熟时,以合同规定的价格收购采摘下来的蜜柚。
对于柚农而言,柚子成熟的季节寄予了他们最为热切的企盼。小溪镇的侯山宫,每年正月十五期间都要举行大型的庆丰年活动,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活动现场,通过玄坛元帅出巡仪式与龙艺表演等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表达他们对神灵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感激。在这些活动中,琯溪蜜柚总会被恭恭敬敬的摆在供桌上,成为人与神沟通交流的媒介。
此时,果硕皮薄、汁丰瓤甜的琯溪蜜柚,早已走入寻常百姓之家,但那些曾经是朝廷贡品的传说佳话,不仅提高了蜜柚的身价,也为消费者增添了许多别样的情趣。据说,清乾隆年间的一个秋天,漳浦蔡太师(蔡新)告假还乡,途中游玩到平和小溪的侯山宫,发现供桌上摆着许多柚子,坐下来品尝,感觉味道很好,就带了几颗回家。后因游玩的时间过长,耽误了回京面圣的时日,为博得皇帝开心,他把从侯山宫带回的琯溪蜜柚献给皇帝,乾隆非常喜爱,就将其定为贡品,此后历年进贡。同治年间,皇帝为嘉奖平和琯溪蜜柚的不凡品质,又赐“西圃信印”印章一枚及青龙旗一面,作为平和琯溪蜜柚进贡朝廷的印信和标识,故民间又称之为“皇帝柚”。据西林村的村民描述,在“文革”前还有人见过皇帝御赐的印章。
谈起蜜柚进贡朝廷一事,还有这样一段有关台湾麻豆文旦柚与平和琯溪蜜柚历史渊源关系的佳话。据文献记载,清雍正初年,台南郑杨庄庄民黄灌从漳州府引进“平和抛”,俗称“文旦柚”。数十年后,闽广总督曾以麻豆生产的文旦献贡于皇帝,遂成为“御用文旦”。曾任福建巡抚的王凯泰在《台湾杂咏·麻豆文旦柚》中说:“西风已起洞庭波,麻豆庄上柚子多,往岁文宗若东渡,内园应不数平和。”此类文献不仅确证了“平和抛”曾为清廷贡品的证据,也揭示了两岸蜜柚根系一条的事实。
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民间传说,都展现了琯溪蜜柚与平和人生活的关系。从生活起居、农事安排,再到每年的庆丰年活动,琯溪蜜柚都是他们生活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三、诗意栖居
2010年平和县琯溪蜜柚种植面积已达65万亩,产量83.6万t,经济产值24.8亿元,农民净收入达16亿元。其中出口蜜柚12万t以上,创汇9 000多万美元。在全国县级柚类的比较中,其种植面积、年产量、年产值、市场份额、出口量和品牌价值等六项指标均位居榜首。全县80%农户种植琯溪蜜柚,人均从蜜柚中得到的收益超过4 700元。这一连串的数字,呈现的不仅是经济指标,也是农业现代化所传递出的重要的文化信息。
作为平和县的支柱性产业,琯溪蜜柚的推广种植也带动了农用机械制造、农资产销、果品储藏、运输、营销等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从而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接。近年来,平和县活跃着一批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蜜柚生产加工企业,南海、东湖、国农、中顺、友阳、中润等龙头企业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们重视深加工产品的研发,攻克了果实裂瓣粒化等难题,掌握了柚皮香精油提取工艺、果皮海绵层果胶提取工艺、果肉气调保鲜工艺、果肉鲜榨柚汁脱苦除涩技术,以及皮渣、果渣综合利用技术。这些宝贵的经验已经转化成为拓展蜜柚产业的动能。目前,蜜柚深加工产品已有七大类,40多个品种,销售网络已覆盖欧盟、美国、日本、东南亚等43个国家和地区。蜜柚果脯、蜜柚饮料、蜜柚酒、柚皮蜜饯、柚香奇兰茶等系列产品的成功研发,不仅使次果和果皮变废为宝,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从根本上解决了柚子消费后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使蜜柚生产走上了循环经济之路。
2003年,琯溪蜜柚首次攻破“绿色壁垒”进入欧盟市场,成为平和县以建设出口基地为核心的标准化蜜柚种植基地的契机。2011年平和已拥有蜜柚出口基地85个,总面积19万亩,其中针对欧盟质量标准建设的蜜柚基地13万亩。为了保证出口蜜柚质量,全县对基地柚农实施统一培训、统一用肥用药监控,实行标准化栽培、无公害生产和规范化管理。除了建立出口基地之外,全县已建设标准化基地6万亩、无公害示范基地10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已占全县蜜柚种植面积的50%以上。在生产种植的环节,有260个专业合作社连接着农户和企业,保护着柚农的利益和企业的质量信誉。
琯溪蜜柚产业的发展历程,让我们目睹了传统农业的现代转型,看到了农业产业化给乡土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平和的经验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农业文化在当下的特殊价值。为了展现“世界柚乡、中国柚都”的魅力,从2005年到2010年,平和县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蜜柚节”,搭建了一个融商贸洽谈和技术合作为一体的文化交流平台。蜜柚节期间,以“生态平和、柚香四海”为主题的蜜柚艺术造型展、“柚王赛”、“蜜柚农家乐”、“龙艺踩街”等系列民俗文化活动,使以地理标志产品为载体的平和地域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展演。这种农业多功能的拓展渠道,预示了传统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春去秋来,在这岁月的循复中,平和的清山秀水记下了闽南乡村的变迁图景,西圃洲地漫溢的柚香传递的是平和人按捺不住的幸福。在世界文学大师林语堂的笔下,故乡秀美的山陵使他拥有了“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使他始终“用一个朴素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我本龙溪村家子,环山接天号东湖,十尖石起时入梦,为学养性全在兹。”《四十自叙》中的诗句,倾述的正是他对平和梦牵魂绕的乡愁。而今,“十尖”“石起”两座南北相对的高山依旧是追忆故乡的意象,漫山的柚林更能唤起平和人对家乡文化的强烈认同。这里是守望农业文化之地,也是可以安放心灵之所。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