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初探

2011-08-15徐文英

关键词:功能管理发展

徐文英

(浙江工业大学校工会,浙江杭州310032)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则是多元主体以多样化形式进行的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它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其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创新社会管理是指利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和社会自身运行规律,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进和改革,从而建构起新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①陈心宇:《管理创新辨析》,参见http://www.mie168.com/read.aspx.。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社会各组织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自己的资源积极参与、主动参与。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高校,有能力、也应当在创新社会管理领域做出比其他社会组织更大的努力和贡献。本文将阐述我国在社会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高校参与社会管理的内在需求,以及高校所特有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优势,由此进一步尝试性提出高校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构建的具体设想。

一、高校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时代需求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然而,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经济体制、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调整,我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状态更加活跃,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不断提升,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也不断交织出现。由于我国社会管理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管理模式,社会管理水平已明显滞后于物质发展水平。我国已进入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亟需通过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的机制研究,转变社会管理理念,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构建新型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以顺利实现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成为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摆在社会各组织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近年来,党和国家也不断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2011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明确说明“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体现”,强调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并就社会各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群众提出了新的要求。5月30日,由胡锦涛总书记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会议再次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会议强调,“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中国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十分紧迫又需要长期努力”,“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频繁进入国家高层的议事日程,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那就是“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可见,如何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相结合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各类社会组织如妇联、工会、司法、监察、民政、企业单位等,都已如火如荼地在开展关于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作为身处当今社会生活核心地位的高校,积极参与创新社会管理不但是形势所需,也是其职能所在。

二、高校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功能优势

(一)高校具有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功能优势主要表现在其鲜明的社会性

高校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引领性的独特组织,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对社会强大的服务功能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2011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鲜明地将“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并列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任务之一,即表明了这一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将越来越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心。在历史上,高校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有无数精辟的比喻和概括。如英国教育家哈罗德·帕金指出“大学是人类社会的动力站”;加西亚(R.V.Garcia)称“大学是国家最进步力量的先驱”;洪堡认为“大学是社会的道德灵魂”;西奥多则把大学看作“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能促进社会变革的机构”。北京大学前校长陈佳洱院士在北大百年校庆期间举办的“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大学校长论坛上则指出,“引导社会向前发展”是大学的使命。

(二)高校功能的扩展与社会需求、公众期望紧密相连而与时俱进

高校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职能根源于其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经过中西方百余年的探索、实践、认识,已基本形成共识。近年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关于高校第四功能的扩展问题探讨也随之热烈起来,如“引领文化功能”、“国际交流功能”、“文明与文化‘交往(Communication)’功能”、“社会批判功能”、“社会改造功能”、“引导社会前进”等等第四功能论都在讨论之列。这其中,将“引领文化”定位为高校三大功能的扩展是近年来学界讨论最多的观点之一。

关于高校的第四功能,学者们观点各异,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观点都离不开高校与社会的关联性和服务性。其一,他们都一致认同高校功能的扩展是绝对的,是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而与时俱进的,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公众对高校的期望变化而变化。“高校功能的发展是与社会文化的变迁紧密相连的,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与社会进步发展对高校的希望的碰撞结合的产物。”“我们在讨论高校的功能时,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高校的功能,要从大学内在生存发展的规律和要求,要从大学外部环境发展的需要去分析、开拓和探索大学的功能发展。其二,要把大学这个组织机构放在整个社会组织系统中去考虑,研究国家、民族发展对高校的期望,从而探求新时期高校的使命”①《意识形态视阈中的高校功能拓展》,参见http://wenku.baidu.com/view/32dddf72f242336c1eb95ef3.html.。阿什比(E.Ashby)明确认为,“在所有的社会组织机构中,能胜任人类远大目标之指导任务和人类未来利益之管理任务的,以大学最为适宜”②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滕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出版。。高校的这些功能特点和优势表明,在当今国家面临体制转换、结构调整、社会变革以及产生各种深层次矛盾和危机的关键时期,在时代已经进入急需各种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时期,高校有能力、有责任积极参与到创新社会管理活动中来,引领社会管理创新文化的发展和体制机制的构建,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出努力;同时,在参与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不断丰富高校自身的内涵,拓展高校的功能。

(三)高校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具有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

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彼此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又存在天然的相互依存关系: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是高校最核心的功能;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是实现人才培养功能的重要手段;社会服务则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功能的成功拓延。尽管高校中心工作是人才培养,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的三大功能最终都指向了服务社会,引领并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管理、科技等各领域的发展,最终促使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作为教育系统的最高组织,高校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是其本然的职能所在,具有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

具体言之,人才培养是高校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功能。创新社会管理的主体是人,核心是培育和提高社会公民意识。我国高等教育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是我国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支柱,必将在我国未来社会经济、政治、文明、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主体作用,并对其他受教育程度较低、公民意识较弱的群体具有辐射作用,对整个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人才培养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不断培养能参与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发展的高级人才,是高校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最基本的功能。

科学研究是高校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功能。当前,提及高校的科学研究功能,大多定位在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对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其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同样存在转化问题,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同样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006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强化应用对策研究,使高等学校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中心、文献辐射中心、先进文化孵化中心和决策咨询服务中心。”解决社会重大问题和矛盾,亟需高校发挥其科学研究功能,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研究,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最终构建起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密集,学科力量雄厚,有能力、也有责任应对重大社会问题,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社会服务是高校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直接功能。从广义上说,高校的三大功能最终目的都可归结于服务社会。狭义的社会服务功能是指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职能的延伸。早在19世纪中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就大力倡导大学的社会性,响亮地提出“大学要忠实地为社会需要服务”的口号。二次世界大战后,高校直接服务于社会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尤其是进入20世纪后半叶,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核心。服务社会俨然已成为现代大学发展的潮流和最直接的功能。高校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自觉适应社会需求、直接研究社会问题、主动引领社会发展,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完善服务社会的直接功能。可见,高校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正是其服务社会最直接的功能体现。

综上所述,基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探讨高校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机制研究,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赋予高校的责任和使命,更是高校丰富自身内涵、促进自身发展的有益探索。

三、高校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机制构建

(一)构建适应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可以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功能,为社会培养大量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强、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社会管理人才。高校作为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有责任依据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实际人才需求,富有前瞻性地培养适应管理领域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加强对创新社会管理形势的宣传。高校应借助校园网络、校报、主题活动等宣传载体,让师生深刻认识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转变普遍认为社会管理工作尤其是基层管理工作低人一等的传统观念,在全校范围树立社会管理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正确观念,使创新社会管理文化逐渐渗透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从而使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其次,开设社会管理方面的课程和专业。高校应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社会管理领域的问题与矛盾特点,在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已有的管理专业基础上,在本科生、研究生中开设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管理方面的课程和专业,传授与社会管理有关的理论知识,开展社会管理方面的实践活动,让那些有志于为社会管理工作作出贡献的学生获得相应的专业教育和训练。同时,在高校开设相关公共选修课,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我国社会管理现状、开展创新社会管理活动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加强主动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提高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和素养。再次,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知识创新能力。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公民能够运用新思维、新思想进行制度创新、体制创新。高校应积极更新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改变传统教学评价方式,重视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知识创新能力。针对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特点,灌输各行各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要性的理念,必要时将专业知识与当前社会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拓展思维,提出富有实践性和批判性的创新观点。比如温州“7.23”动车追尾事故,里面涉及很多技术性的知识,但也有很多值得学生思考的其他社会管理问题等。通过案例分析、社会实践和理论探讨等方式,应使高校不断培养富有批判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社会管理人才,进而不断推进社会的发展。

(二)构建富有前瞻性的社会管理领域的对策性研究机制

高校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可以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功能,针对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主动开展富有前瞻性的对策性研究。科学研究是高校一大优势,学术性和创新性是其与生俱来的特点。作为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创造和传播新知识的场所,高校担负着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使命。我国社会管理工作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已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亟待通过科学研究予以解决。

首先,以多种方式形成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等联合研究机制。社会管理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探讨的是社会各个基本领域的系统管理问题和社会整体管理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只注重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建设、发展和研究,而忽略了对整个社会系统的科学管理,没有把社会管理当做独立的管理活动和研究领域加以研究,以致我国社会管理水平和社会管理学的发展程度落后于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因此,以多种方式形成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等联合研究机制,系统研究社会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社会管理问题可以通过课题立项、成果评定、学术研讨等方式,吸引高校多学科领域的专家、教授们积极参与研究解决。按照教育部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要求,“建立和扶持一批学科综合、人员开放、资源集中、成效显著的新型研究联合体,推动高等学校与政府、企业、民间团体建立紧密的合作联系,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社会、拓宽视野、扩大资源创造条件”①《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教社科[2006]5号文件。。高校专家、教授们可以结合各自的研究专长,深入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基层,联合政府、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对我国现行社会管理制度和政策弊端开展对策性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同时,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要及时、认真吸纳高校专家、教授关于社会管理的研究成果,真正做到以知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以多种渠道形成对创新社会管理研究经费的投入机制。一直以来,我国政府、企事业单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普遍重视自然科学研究对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重视自然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成果的产出和转化,而轻视社会管理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经费的投入,忽视或轻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事实上,改革开放数十年表明,在大力提高经济水平的同时,不可忽视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否则,社会问题和矛盾也必然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社会就难以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制定偏向社会管理领域研究经费投入机制,出台系列鼓励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研究政策,加大力度奖励质量高、创新性强的研究成果,对有利于综合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社会矛盾的研究领域、研究课题给予经费和政策倾斜,在当前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构建引领社会管理事业发展的社会服务机制

高校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可以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以“高深学问”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工作,引领社会管理事业的发展,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出贡献。

第一,通过设立社会服务性的组织管理机构,为高校社会管理创新成果快速转化创造良好的平台和条件。相比国外发达国家,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要低得多,这和我国高校长期以来缺乏如国外那样的科研成果转化中介机构有关。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开始陆续尝试设立转化科研成果的组织管理机构,并获取显著的效果。要加速社会管理创新成果的转化,同样有必要设立相应的社会服务性的组织管理机构。第二,通过积极参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改革过程,为社会各组织单位提供科学的公共决策咨询服务。咨询服务一直以来是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管理事业的发展,需要高校通过专家、教授直接担任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的顾问,发挥专业特长,积极提供有关公共决策咨询服务。第三,通过继续教育服务,为社会成员提供社会管理工作方面的专业知识、职业训练及人文素养的培育。社会管理涉及的领域和组织非常之多,内容也复杂,其参与的主体——社会成员或者公众素质参差不齐,大大影响我国社会管理工作的水平。我国目前一些公共事业出现大的问题,很多不是技术故障,而是人为因素。因此,高校提供有关社会管理方面的素养培育,非常必要,也很迫切。第四,通过鼓励师生开展各种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管理理念、办法等渗入社会管理领域的各个角落。高校可以通过鼓励广大师生深入社区、乡镇等社会基层,就社会管理活动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基层社会管理活动现状,提高基层民众主动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和水平。第五,通过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将创新社会管理成果辐射到其他相关社会管理领域。作为社会组织,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本身就是参与创新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通过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并将改革经验和创新举措辐射到其他相关社会管理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功能管理发展
也谈诗的“功能”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