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于谦晋豫两省的民本思想实践——兼以诗文为证

2011-08-15钱国莲

关键词:正统于谦朝廷

钱国莲,史 薇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正统十四年(1449)成功抵御了蒙古瓦剌部入侵的一代民族英雄。于谦身上除了作为一个民族英雄的光芒,还值得大书特书的就是关于他的“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实践。他一生心忧天下、情系苍生,不折不扣地践行着“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最好的佐证就是他巡抚河南、山西期间的作为以及这时期创作的诗文。从宣德五年(1430)到正统十二年(1447),于谦巡抚晋豫共十八年整,十八年间他关心民瘼、问民疾苦、为民请命,正如史书所记载:于谦“遍历梁、晋诸郡邑,问民疾苦,而赈恤之”①(明)陈善:《于廷益传》,见(清)丁丙:《于公祠墓录》卷二。。他不惜牺牲朝廷利益,推行轻税养民政策;为了使无数灾民赖以存活,他设立预备仓、开官仓赈济、开办药局;为了遏制旱灾,他风餐露宿;为了治理黄河,他带领百姓筑坝、植树。黄河绝堤,他甚至跳入黄河以血肉之躯去阻挡汹涌的水流;飞蝗肆虐,他率领官吏并亲自下地整治,等等,不一而足。他以赤诚之心和全部精力忠实地践行着儒家的民本思想。

一、轻税养民

于谦踏上晋豫大地,眼前所见并非如那些朝廷大臣每日奏报或台阁体诗人所吟咏的歌舞升平、天下大治的景象,他看到的是经济之萧条、农村之凋敝、生灵之涂炭。于谦的《悯农》诗描述他当时面对的状况:

无雨农怨咨,有雨农辛苦。农夫出门荷犁锄,村妇看家事缝补。可怜小女年十余,赤脚蓬头衣褴褛。提筐朝出暮始归,青菜挑来半沾土。茅檐风急火难吹,旋爇山柴带根煮。夜归夫妇聊充饥,食罢相看泪如雨。泪如雨,将奈何,有口难论辛苦多,嗟而县官当抚摩②(明)于谦:《于肃愍公集·文集》。本文所选于谦诗文均出自《于肃愍公集·文集》。。

百姓的苦难首先是因为苛重的赋税。明代发展至正统时期特别是正统后期,皇室、勋戚和宦官倚恃特权大肆掠夺土地,建立庄园,官僚地主也疯狂兼并土地。这些集中占有土地者又通过各种手段免除了赋税负担,政府的税田总额日益减少,而政府的赋税总额却不能因此缩减,这样一来,被皇室、勋戚、宦官、地主等占有的土地应缴纳的赋税就转嫁到了百姓身上。因此,百姓的赋税负担比明初大大加重了。于谦的奏章和作品对山西、河南两省百姓沉重的赋税负担以及由此造成的困苦多有描述,如《村舍耕夫》:“倚门皓首老耕夫,辛苦年年叹未苏。椿木运来桑柘尽,民丁抽后子孙无。典余田宅因供役,卖余鸡豚为了逋。安得岁丰输赋早,免教俗吏横催租。”再如《路旁老叟》:“路旁遗老亦堪悲,问者仓皇只泪垂。恒产卖余无业次,比邻逃尽少亲知。”

于谦首先要做的是让那些被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百姓能够得到喘息,轻税养民是他竭尽全力在山西、河南推行的做法,这一做法让两省百姓广受恩泽。

宣德五年(1430)和六年(1431),黄河连续两年肆虐泛滥,河南开封府所属的祥符、中牟、阳武、通许、荥泽、尉氏、原武、陈留等8个县的民居、土地和庄稼几乎悉数淹没在洪水之中,百姓被迫踏上了流亡之路,于是流民骤增。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朝廷仍然坚持照收税粮,那么无疑是将他们逼上了绝路。于谦走遍这些受灾区域,统计受灾的民户和田地,上报朝廷,又请求朝廷减免税粮,朝廷最终同意将河南省受灾地区的一半秋粮折收布绢①《明宣宗实录》卷七六、七四、八五、九一、九四。。宣德七年(1432)山西省太原府、平阳府、汾州及沁州等处遭遇霜灾,过早降临的寒霜使得秋田颗粒无收,于谦向朝廷陈述后,朝廷理解了于谦对百姓的忧念,停征了上述州府之粮草。宣德十年(1435)三月,于谦以河南连年灾伤,百姓困窘艰食,奏请朝廷将营建山陵起取河南民夫17000余人削减一半。朝廷遂免去河南17000人营建山陵之劳役②《明英宗实录》卷三、六、七、一七。。同年六月,河南彰德等府逃民复业者达5万余户,而有司不顾民情,追收他们历年所欠税粮,致使民不聊生。于谦将此奏明朝廷,朝廷下诏悉免逃民复业者所欠税粮②。接着,于谦又上奏陈述山西、河南各处逃民虽已招抚回还,但多系家道艰难、粮差无力者,请求蠲免税粮一年,差役两年,以后税粮只分送附近官仓,纳差役比现在人口减半。朝廷对于谦所奏全部予以采纳②。正统元年(1436),朝廷从于谦所奏,裁革各处既无军卫又不当冲要而设置的仓局及每年收粮不足5千石、收钞不及5万贯之课司局,以免烦扰百姓,且减职役俸禄②。正统二年(1437)四月,河南开封、彰德、河南、怀庆、卫辉五府所属州县自上年闰六月以来天雨连绵,河水泛滥,淹没田地,于谦奏请免受灾田地粮草。朝廷收到于谦奏章后随即免除了河南受灾地区的田粮③《明英宗实录》卷二九、三○、三六、三九。。次月,于谦奏明河南诸处连年遭遇蝗虫水旱等灾害,请朝廷暂且停征税粮丝绢,获允③。十一月,于谦陈述河南所辖各府州县先是春旱伤麦,五月以来又河水泛滥,田禾尽损,颗粒无收,朝廷命于谦等前往各府州县,核实受灾田亩,查明确系缺粮民户,免去税粮③。正统三年(1438)二月,于谦奉命督同巡按监察御史等官视察河南开封等7府所属州县遭水灾的情况,查明淹没田地总数为7万余顷,并奏准朝廷免粮763000余石,免草975000余束。三月,于谦奏请免去河南开封等7府所属受灾州县之税粮③。六月,经于谦奏请,朝廷蠲免河南被灾州县两年食盐④《明英宗实录》卷四三、六六。。正统四年(1439)由于山西百姓饥饿困窘,于谦奏准将应纳夏税当半纳米、半折布④。正统五年(1440)三月,山西太原等府部分州县遭遇旱灾,田禾无收,黎民流徙,于谦奏请免山西正统四年夏税和秋税未征之数及正统四年以前拖欠之数,蠲免逃民所欠税粮马草 。十二月,朝廷在了解河南灾情后,下诏免去河南彰德、南阳、开封、卫辉、怀庆等被灾诸府的税粮①。

正统六年(1441),于谦出狱后即请求从简营葬晋宪王,军夫减半,物料、房屋当适可而止①。正统七年(1442)四月,在于谦的呼吁下,朝廷下令免除山西平阳府所属州县正统六年以旱灾未纳之税粮①。同年七月,于谦又以河南水灾、旱灾、蝗灾相仍,请求免去河南该征之租税。又以山西夏麦薄收,奏请朝廷布麦兼收,此议遭到了户部大员的阻扰,但是英宗却诏令全部从于谦所言,并对朝廷大员说要像于谦那样以养民为本①。正统九年(1444)五月,河南、山西遭受旱灾,于谦奏请免征两省的夏税。一个多月后,朝廷减征河南开封、卫辉、南阳、河南、怀庆、彰德等府被灾州县上一年凡30万余石的税粮①《明英宗实录》卷一一六。。正统十年(1445)六月,朝廷免去山西平阳、太原等府的夏税②《明英宗实录》卷一三〇。。七月,于谦上奏朝廷山西平阳府并潞州、汾州、沁州所属地方自入夏以来久旱不雨,庄稼无法入种,收成难期,请将上述地方当年该征布花减免二分,秋粮本色折色亦合减免三分,以缓民力③《明英宗实录》卷一三一、一四〇。。正统十一年(1446)四月,由于山西连年旱灾,逃民日增,且多负欠税粮,于谦奏准暂停征收逃民所欠税粮③。八月,朝廷从于谦奏,诏免河南开封、卫辉二府被水田地之粮草二分,其余八分准令折钞交纳,1石粮折钞60贯,1束草折钞3贯④《明英宗实录》卷一四四、一五四。。正统十二年(1447)五月,奏准免去山西、河南受灾地方之税粮,并停免历年拖欠之税粮、马匹各项买办等,以纾民力④。

二、遏制灾情

于谦巡抚晋豫的十八年中,黄河暴虐的性情频繁发作,暴戾无常的河水吞噬了众多百姓的生命,淹没了广袤的土地,卷走了无数的房舍和庄稼。每当河水暴虐,大堤决口,于谦最重要的工作除了赈灾就是治水。于谦到黄河水患的重灾区开封一带,巡视黄河沿岸;农闲之时,他率领军民修筑大堤;在堤岸上植树,以固堤坝;每五里设一岗亭,遣专人巡守,遇有塌损,即时修补⑤(明)于冕:《于肃愍公行状》。。

于谦还希冀借助神的力量来制服这条总是挣脱大堤束缚的长龙,于是决定在黄河最易决堤的开封城郊铸一只铁犀牛,以使波涛永息,一方安澜。铁犀牛如今坐落在现开封城东北约2.5公里处的一座名为“铁牛”的村落,身高6尺、座长3.5尺、体阔8尺。浙江杭州西湖南岸三台山的于谦祠墓里有镇河铁犀的复制品。镇河铁犀铸成后,于谦撰写了《镇河铁犀铭》,镌刻于犀背上。铭曰:

百炼玄金,镕为真液。变幻灵犀,雄威赫奕。振厥堤防,波涛永息。安若泰山,固若盘石。水怪潜形,冯夷敛迹。城府坚完,民无垫溺。雨顺风调,男耕女织。四时循序,百神效职。亿万闾阎,措之枕席。惟天之休,惟帝之力。亦尔有庸,传之无极。

用“神力”治水,自然是于谦的美丽梦幻,一头铁犀牛如何能使得黄河安澜?但是,世世代代的河南人民感戴于谦,使得镇河铁犀得以保存下来,成了于谦治理黄河的纪念碑。

河南、山西是旱灾多发地带,山西尤甚。查阅《明实录》等有关史书,于谦担任晋豫巡抚十八年即宣德五年(1430)至正统十二年(1447)之间,有关旱灾的条目很多。旷日持久的干旱带来的是土地龟裂、河流干涸、庄稼枯萎,灼热的太阳烤干了百姓对丰收的期待,也烤得于谦忧心如焚。老天不下雨,作为一个古代官吏,于谦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遏制旱情,他希望以自己的赤诚之心感动上苍,拯救百姓于苦难。

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知道祈雨是百姓常常要做的一件事情。于谦很虔诚,为了祈雨,他甚至十余日吃斋饭、戒酒,他的《祈雨蔬食》曰:“苜蓿盘中意味长,经旬不近酒杯香。亦知厚禄惭司马,且守清斋学太常。客底情怀空抑郁,冥中感应岂微茫。黄齑百瓮皆前定,助我平生铁石肠。”

在山西,太原附近的晋祠、烈石祠、城隍庙等处是历代百姓祈雨之所。晋祠祈雨,从于谦的很多诗作中可以得到印证:

晋祠风景好,览胜结幽亭。水绕阑干碧,山环坐榻青。衣冠祠下集,车马柳边停。风木混疑雨,萧萧不厌听。(《因祈雨与宫都帅王大参林宪副同坐晋老亭,有赋》)

晓行数里未天明,路绕汾河听水声。斜月带星横远汉,清风传漏报残更。中心但愿灵祗格,远道何须父老迎。好挽银潢化甘雨,溥沾率土润苍生。(《晋祠祷雨晓行》)

悬瓮山前境趣幽,邑人云是小瀛洲。群峰环耸青螺髻,合涧中分碧玉流。出洞神龙和雾起,凌波仙女弄珠游。愿将一掬灵祠水,散作甘霖遍九州。(《忆晋祠风景,且以致望雨之意》)

有一次,新城龙王庙请水祈雨,现场举行了很隆重的仪式,新城的父老乡亲都来了,燃香叩拜,手持蘸了水的柳枝,向天求雨。巧合的是,祈雨仪式一结束,新城的上空阴云密布,顿时暴雨降落,新城大地,普沾恩泽,枯萎的庄稼又恢复了生机,于是欢声遍野。于谦很兴奋,写下了一首《新城请水祈雨有应》:

缄香百里叩龙祠,乞得灵泉浸柳枝。酌水献花罗父老,吹箫击鼓走童儿。神风静默云生石,和气熏蒸雨应时。顷刻寰区生意足,从知天地本无私。

世界本来就没有什么神灵,因而,祈雨也就不存在是否灵验的问题,新城祈雨之后暴雨突降的情况只是偶然,一次甚至是几次祈雨之后仍然是烈日当空也是经常有的事情。于谦总是愁苦不堪,继续虔诚地祷告,在心里一再请求神灵将灾咎归于他一身,普降恩泽于百姓,非常情况下,于谦也宁可相信神灵必然会被他和百姓的虔诚所感动,能够竭其所能为人类弭灾造福。

于谦所有的情感都和苍生之命运联系在一起,“所期民物阜,此外复何如”(《春日即事》),谷日晴明,丰年可期,于谦“忧民无限意,对此暂舒眉”(《谷日喜晴》)。于谦在这一时期写下的诗歌,让后代的官员们知道百姓的父母官就必须为百姓之乐而乐,为百姓之忧而忧。

和气成甘雨,沾濡意转深。一犁通地脉,万物识天心。花柳知春意,山川起夕阴。农夫咸喜悦,点滴值千金。

花外锦鸠啼,催来雨一犁。眼前生意足,头上暖云低。红透花枝重,青涵草色齐。明朝出城郭,走马踏春泥。

日入千山黑,层云构夕阴。一声雷送雨,万国土成金。品物回生意,闾阎诵好音。天公应有在,知我爱民心。

(《喜雨三首》)

连日东风唤锦鸠,应时甘雨散群忧,两间草木沾余润,万里江湖总细流。生意无边回地脉,欢声随处戴天休。客边怀抱从舒展,聊向花前捧玉瓯。(《郑州喜雨》)

风调雨顺,物阜民康,这是于谦的愿望,也是于谦的快乐所在。但是,满眼都是龟裂的土地、枯死的禾苗和饥饿的百姓,对于喜怒无常的老天,于谦感到无能为力,不止一次地表白,“愿将一掬灵祠水,散作甘霖遍九州”,“安得天瓢都挽取,化为甘雨润苍生”(《春水》)的誓愿。他甚至常常陷入深深的自责与愧疚:

朔风怒号不得止,漠漠埃尘涨天起。入春已是一月余,翻觉貂裘薄如纸。前朝飞雪天上来,问绩郊原不盈指。垄间宿麦正青青,无雨安能勃然起。圣皇爱民如赤子,诏旨丁宁在人耳。轻徭薄赋更恤刑,天意云何乃如此?抚巡失政固子罪,窃禄偷安心独愧。愿移灾咎及予躬,免使苍生受憔悴。(《入春狂风大作,加以久无雨雪,因以自咎》)

闻鸡推枕起,曙色渐分明。树映旌旗影,风传鼓角声。云霓常在望,天地岂无情。坐待甘霖降,群黎各遂生。(《望雨无寐晓起偶题》)

现存于谦关于祈雨的诗文尚有《夜四鼓城隍庙合祭群神》、《祈雨文》、《鲤鱼图》、《次日阴云密布不雨复散》等。

三、拯救饥民和流民

每遇洪涝、干旱、飞蝗、霜雪等灾害连续不断地向晋豫人民袭来,于谦忧患万分:

县治萧条甚,疲民疫病多。可堪官失职,况是岁伤和。空廪全无积,荒田更起科。抚安才智短,独立奈愁何!(《延津县》)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老翁傭纳债,稚子卖输粮。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荒村》)

为此,于谦马不停蹄地治水、祈雨、捕蝗、防霜,还要前往灾区视察,如实将灾情上报朝廷,为百姓减免税粮。而保全百姓的生命,让灾民不致饥饿而死成为于谦为官的要务。他殚精竭虑,采取了很多办法。首先,他设法保证官仓储备的充足,这样才能在灾荒岁月有足够的粮食赈济百姓。如正统二年(1437)河南所辖各府州县先是春旱伤麦,五月以来又是河水泛滥,庄稼颗粒无收,在征得朝廷的同意后,于谦将原定充军的粮米共计298000余石存留下来,以备赈济①《明英宗实录》卷三六。。同年,于谦还将河南布政司所收宣德十年以前负欠粮米及正统二年起运草束改折米麦,全部存留在受灾府县,预备赈贷②《明英宗实录》卷三七。。其次,于谦创设了预备仓,施行平粜制度,就是先以官库钞物大量收买大户和中户的粮食,贮积在各地方预备仓内,遇到荒年时节,就减价粜给饥民。宣德五年(1430),于谦甫到晋豫,就遇黄河决堤,河南灾民无数,次年二月于谦就奏请于河南卫辉、新德等地置预备仓,收贮秋粮,以备凶年赈济灾民③《明宣宗实录》卷七六。。此后,这一做法陆续在两省其他地方推开。再次,于谦命令各县设置两仓,即“尚义仓”(也称“义仓”)和“平准仓”(也叫“平仓”)。“尚义仓”就是收贮地方贤良捐输粮谷的仓储;“平准仓”就是收贮丰年低价买进,凶年再以昔日低价卖出的粮食仓库。此举旨在调动社会力量协助政府做好赈济灾民的工作。对于那些乐于赈灾济民的社会贤良,于谦予以嘉奖,并在仓前立碑勒名,镌刻上捐资输粮者的姓名以及捐献的数量;捐200斤以上者还给予冠带,贱价平粜过千百石者就给以建坊立匾,免除捐资输粟的一家各色差徭冗役,表示奖励和回报。于谦多次带头捐纳自己的薪俸,赈济灾民。

于谦施行的贷粮制度为:每年三月初令河南、山西各州县登记缺粮之民户,申报布按二司,至五月蚕麦既收,计口支给,大口月三斗,小口减半,待秋成偿还官仓。但是于谦“以民为本”的情怀在于他总是心系那些弱势群体,他下令免去那些贫困以及老弱病残无力偿还者所借粮食,缺损数就由官府设法补足。于谦还规定了放支顺序:先菽,次薥秫,次黍麦,次米稻;又设法使仓储的粮食不变质。

如若当地的粮食收购量无法使灾区百姓度过灾荒,于谦就派人携带勘合公文,到湖广、四川等富庶的地区,购买粮食,救济饥民④《明英宗实录》卷七六;又,《明史》卷七九《食货志三》;(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一,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为引起各级官吏的重视,于谦将赈济百姓列为两省府、州、县各级官吏的重要工作并按年考核,在他的恳请下朝廷也派官员考核各级官吏的预备官仓粮储工作完成情况,预备粮储未完成者不得升迁。

于谦的这些做法使得两省成千上万的饥民在凶年饥岁免遭死亡的厄运。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曾经在朝堂上对户部大臣说:“凶年减价而粜以利民,此古良臣为国救荒长策。今谦为朕举行,朕甚嘉之”⑤《明英宗实录》卷一三一。。感激嘉奖之意溢于言表。

安顿流民是另一项重要工作。在饥荒的年月,于谦命令县官于每个里中选忠正耆老二人,协同里甲,照旧日册籍,查计人口,给与饥民粟谷银钱。同时又命县官时刻稽查,不许里甲作弊徇私。还通告各县如有别省饥民流亡到来,就允许他们在当地就食度日,不许将流民驱逐出境。正统四年(1439)于谦安抚河南、山西、南北直隶流民34000余户⑥《明英宗实录》卷六三。。正统十年(1445),山东、山西、陕西的饥民大批流入河南,据当年二月于谦的调查和统计,流民人数达20余万。他们大多持物货易米度日,而河南上年也是粮食薄收,民间蓄积也不丰厚。于谦的民本思想境界是博大高远的,他并没有将外省流民驱逐出境,而是设法使无数的外省流民生存下来,他担心米价因此而踊贵,又会导致新的饥荒,于是将河南、怀庆二府官仓81万石粮储低价粜与陕西、山西饥民,并且严令禁止富庶之家乘机囤积牟利,使流民无饥饿之患⑦《明英宗实录》卷一二六。。同年七月,于谦又将怀庆、河南二府所收60余万石仓粮低价粜与山西、陕西饥民。十月,于谦奉敕行文湖广等布政使司,委派右布政使年富等督责所属卫所,安顿山东、山西、陕西等处逃民7万余户,令相近者另立乡都,星散者安插于原乡都,并选忠厚老实者为里老,善加管辖。将闲田及河水退后之滩田提供给没有土地的逃民耕种,而对于那些贫困无食者则由官府直接赈济⑧《明英宗实录》卷一三四;又,(明)于冕:《先肃愍公行状》。。于谦此举使得数十万的流民赖以存活,并且能够安居乐业。于谦安顿流民的意义还在于这些流民在得到优善的抚恤后就不会铤而走险,从而缓和了统治阶级和农民间日趋尖锐的矛盾。

自然灾害总是伴生出各种疾病,于谦就开设药局,向百姓发放药品,遏制灾后瘟疫的流行,使百姓从疾病之痛中解脱出来。还有另外一个细节可以表明于谦对百姓的关爱,他在山西、河南各县的交通大道两侧种上树木,每距三、五里开凿一口井,这样既可以在夏天为路人遮蔽烈日,又可以给百姓提供饮水之便。他还于井畔修建小亭,供行人憩息纳凉。

原本在苛捐杂税的重负、奸吏滑胥的压榨、天灾人祸的打击中煎熬的两省百姓对于谦充满感戴之情。正统六年(1441)三月,于谦被关进了都察院狱,并被判了死刑,晋豫数千吏民为于谦辩冤,要求释放于谦,并要求于谦重返晋豫。天顺元年(1457),于谦遇害时,河南父老皆涕泣而相率潜往开封城马军衙桥西原于谦官署,设灵位而祭。后来,河南百姓为纪念于谦,在原于谦官署建“庇民祠”,此后,百姓每年往祭①(明)李梦阳:《重修开封府于公祠记》,见(清)丁丙:《于公祠墓录》卷末。。忧国忧民、为民请命的于谦已经成为了一个道德榜样,感召着后来的文人志士。他的民本思想实践活动,也终将激励我们前行。

猜你喜欢

正统于谦朝廷
成鹰之路
果子单
《于谦小酒馆》 “相声皇后”为美食捧哏
三国鼎立之黄巾大起义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应对策略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可行性指南长袍正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