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汉》成语释义的若干问题

2011-08-15陈霞村郭振红

关键词:形容比喻成语

陈霞村 郭振红

(1.山西大学 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2.浙江海洋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现汉》(5版)作为当代一部权威性的中型规范性语文词典,在成语释义方面很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首先,根据成语不同的结构类型和表义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释义方式,力求准确、严谨;其次,使用现代汉语作注,简洁明白,通俗易懂,成语中含有疑难字词,给出注释,出自古代神话、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多概述故事,必须引用古代诗文时,给以串讲;又次,有些成语随着时代的发展,语义、语用、情感色彩等方面发生了变化,释义古今兼顾,以今为主,时代感强;更值得称道的是,在成语释义中独辟蹊径,勇于创新,如采用括注方式说明成语的搭配关系和使用范围,依据成语的语法结构不同分列义项等,这些都在辞书编纂上独开先河,具有示范作用。以上这些,时贤论著多有阐述,这里不再重复。我们通过考察发现,在《现汉》3600多条成语释义中,还存在着若干失误和不足之处,虽属白璧微瑕,也有必要加以讨论。

一、释义不确

[重足而立]后脚紧挨着前脚,不敢迈步,形容非常恐惧。(190页)

按:《现汉》1088页:[前脚](~儿)①迈步时在前面的一只脚:~一滑,后脚也站不稳。②副与“后脚”连说时表示在别人前面(时间上很接近):我一进大门,他后脚就赶到了。《现汉》569页:[后脚](~儿)①迈步时在后面的一只脚:前脚一滑,~也站不稳。②与“前脚”连说时表示在别人后面(时间上很接近):我前脚进大门,他~就赶到了。“前脚”、“后脚”义项①表示一个人的行为,所谓“后脚紧挨着前脚”,形容步子迈得很小,与“不敢迈步”相抵触。“重”在古代汉语中,既常表示上下重叠,如“重坐”、“重卵”、“重璧”、“重堂”、“重鞇”等,也可表示双层或多层,如“重围”、“重台”(重瓣)、“重殿”、“重轮”、“重壁”(夹壁)等,有时也可表示两个并列,如“重瞳”、“重睛”等。因此,“重足而立”,表示两脚并拢站着,形容十分恐惧的样子。《史记·秦始皇本记》:“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敢言。”《史记·汲郑列传》:“天下谓刀笔吏部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都是这种用法。

[出尔反尔]《孟子·梁惠王上》:“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原意是你怎么做,就会得到怎样的结果。今指说了又翻悔或说了不照着做,表示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196页)

按:对引用的《孟子》原文,理解不够正确。《孟子》赵注:“曾子有言:上所出善恶之命,下终反之,不可不戒也。”孔疏:“曾子有云:在戒慎之戒慎之,以其凡有善恶之命,苟善出乎尔,则将以善归乎尔也;苟出乎尔以恶,则其终反归尔亦以恶也。”意思是说,国君向臣民发出好的命令,臣民就有好的回报;国君向臣民发出坏的命令,则臣民就有坏的回报。也就是说,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这样理解曾子的话才是正确的。这里,“出”和“反”(同“返”)是相对的行动。

[裹足不前]停步不前(多指有所顾虑)。(524页)

按:“裹足”跟“停步”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像有的词典所说的“脚被包裹住了一样停步不前”(《中国成语大辞典》407页)呢?这里没有交代清楚。《史记·李斯列传》:“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这是李斯劝告秦王撤消驱逐客卿的命令所讲的话。诸侯各国的人士,听到秦王下令驱逐客卿的消息,原来脚上裹好了布,准备到秦国来的,也不来了。准备远行,为什么要用布裹脚呢?古时有这种习惯,缠上脚布可以防止把脚磨破。《墨子·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吕氏春秋·爱类》也有这段记述。“裹足不前”是说缠上脚布,准备到远方去,却停下来(因为某种顾虑)。

[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耀眼的美景。宋代陆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后多用来比喻在困境中看到希望。(877页)

按:“在困境中看到希望”,仅仅表示情况有了好转的可能,还不等于情况已经好转。其实“柳暗花明”表示情况发生好转,逆境变为顺境。梁启超《外交欤内政欤》:“我们读西洋史,真是越读越有趣,处处峰回路转,时时柳暗花明。”茅盾《过年》二:“难道我就把这作为借口,和科长吵他妈一架,然后让他开除我,而我则像小钱那样柳暗花明又一村么?当然这样的想法不太稳当,而且据说现在又不是小钱赌气辞职那个时候了。现在做生意也不容易。”《应用汉语词典》808页:[柳暗花明][成]宋·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谓柳树浓密,鲜花灿烂。今以“柳暗花明”指又一番情景;多用来比喻困境中出现转机或新局面;“负债累累的公司加强管理后,~,逐渐恢复了生机。”这样注释较为恰当。

[瞒上欺下]瞒哄上级,欺压下属和群众。(914页)

据:《现汉》1068页:[欺上瞒下]欺骗上级,蒙蔽下属和群众。据此,“瞒上欺下”应当注作:蒙蔽上级,欺骗下属和群众。“欺”、“瞒”都有隐瞒真相的意思。

[明日黄花]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没有什么好玩赏的了。后多用来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957页)

按:菊花是以耐得风霜而受人喜爱的,怎么会有九月九日盛开,到第二天就“即将枯萎”的事呢?这里恐有误解。唐代郑谷《十日菊》诗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古时有重阳节这一天登高、赏菊的习俗,节后赏菊不时兴了,人们对它没有什么兴趣了,所以用“明日黄花”比喻过了时尚的事物。鲁迅《两地书》七:“拟先呈先生批阅,则恐久稽时日,将成明日黄花。”正是这类用例。

[披发左衽]古代指东方、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束(左衽:大襟开在左边儿)。(1035页)

按:“披发左衽”也作“被发左衽”,借指像少数民族那样的落后状态。《论语·宪问》:“子曰:‘管仲相(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宋·刑昺疏:“民到于今受其赐者,谓受不被发左衽之惠赐也。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者,微,无也,衽谓衣衿,衣衿向左谓之左衽,夷狄之人被发左衽,言无管仲,则君不君,臣不臣,中国皆为夷狄,故云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是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们至今仍像夷人狄人那样,处在不懂文明礼仪的落后状态,所以应当感激管仲的恩赐。

[气贯长虹]形容正气磅礴,像是要贯通天空的长虹一样。(1078页)

按:《现汉》同页:[气冲牛斗]形容气势或怒气很盛(斗牛:二十八宿中的牛宿和斗宿,泛指天空)。也说气冲斗牛。[气冲霄汉]形容大无畏的精神和气概。“牛斗”、“霄汉”和“长虹”都是指高空,用某一事物指它所在的地方,这是借代用法。“气贯长虹”是说气势贯穿高空,形容气势很盛。《应用汉语词典》992页:[气贯长虹][成]正义的精神和英雄的气概直上高空,形容气势非常旺盛,精神极其崇高。这部词典多有超过一般之处,这是其中一例。

[日就月将]每天有成就,每月有进步,形容积少成多(就:成就;将:前进。)(1152页)

按:《诗经·周颂·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唐代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天经地义,钦承避席之谈;日就月将,虔奉趋庭之教。”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三三回:“那公子却也真个足不出户,目不窥园,日就月将,功夫大进,转眼已是八月初旬,场期近矣!”以上各例说明,“日就月将”没有积少成多的意思,只是形容不断进步。

[堂而皇之]①形容公开或不加掩饰:他是凭着一张伪造的出入证~进来的。②形容体面或气派大:讲了一套~的理论。(1327页)

按:在现代汉语中,“堂而皇之”是明显含有贬义的,应当注明。义项①例句“他是凭着一张伪造的出入证堂而皇之进来的”,明明干的是非法勾当,还大模大样,不加掩饰,这不是恬不知耻吗?义项②所谓“体面或气派大”,不注明“含有贬义”,还可能被误解为“了不起”,如在该例句“讲了一套堂而皇之的理论”之前,加上“他不但不承认弄虚作假是错误的,还……”,表达就更显豁了。

[听之任之]听任事情自然发展,不管不问。(1360页)

按:这样释义,“听之任之”似乎跟“听其自然”没有什么两样。《现汉》同页:[听其自然]任凭人或事物自然发展变化,不去干涉。事实上,两者的含义和使用范围是有区别的。“听其自然”是一种承认现实、不加干预的态度,“听之任之”是一种应负责任、不负责任的态度,多指看到危害人民的坏人坏事出现或者事情向很坏的方面发展,不加阻止,任其发展。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见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愤恨,不劝告,不制止,不解释,听之任之。”端木蕻良《曹雪芹》二〇章:“此等逆迹种种,岂可听之任之。”《中国成语大词典》1079页注为“多指听任坏人坏事自由发展,不加过问”,是正确的。

二、义项缺失

[超凡入圣]超出凡人,达到圣人的境界,多形容造诣精深。(159页)

按“超凡入圣”也作“入圣超凡”,含有超脱凡俗,成仙得道的意思。请看以下各例就知道了。唐代吕岩《七言》诗之二:“举世若能知所寓,超凡入圣弗为难。”明代贾仲明《升仙梦》一折:“若是吾师搭救俺苍生,早得超凡入圣登仙界。”清代李汝珍《镜花缘》四五回:“孽龙业已觅了仙草,百花服过,不独起死回生,并可超凡入圣。”鲁迅《坟·论睁了眼看》:“和尚多矣,但披这样阔斗篷的能有几个,已经是‘入圣超凡’无疑了。”

[不平则鸣]对不公平的事情表示愤慨。(115页)

按:唐代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本来是说凡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被欺压或受冤枉,就会发泄不满;后来也指看到不公平的事情表示愤慨。《红楼梦》五八回:“怨不得芳官!自古说:‘物不平则鸣。’他失亲少眷的在这里,没有照看,赚了他的钱,又作践他,如何怪得!”这里使用这一成语的基本义。杨沫《青春之歌》二部二七章:“‘不平则鸣’,看看现在的情况,难怪学生们大声疾呼----革命、救国。”这里使用这一成语的派生义。

[明正典刑]依照法律,处以极刑。(957页)

按:“明正典刑”本来表示依法公开处置犯罪的人。宋代吕颐浩《忠穆集三·辞兔赴召乞纳节致仕札子》:“如是托疾,自当明正典刑;如委实抱病,伏望天慈,放臣闲退。”可见依法公开处死罪犯是后来的用法。

[莫测高深]没法揣测究竟高深到什么程度,多指言行使人难以了解或理解。(965页)

按:“莫测高深”也说“高深莫测”。现在常用的意义则是讥讽言谈行事故弄玄虚。宋代高似孙《讳略·沃焦山》引《物类相感志》:“东海之外荒,海中有山,焦炎而峙,高深莫测。”这是用其基本义。朱自清《旅行杂记》:“郭博士的演说里不曾下注脚,我也只好终于高深莫测了。”这是用的派生义。

[人仰马翻]形容混乱或忙乱得不可收拾的样子。也说马翻人仰,马仰人翻。(1148页)

按“人仰马翻”本来是形容在交战中败得很惨,人跌倒了,马也四脚朝天。这是其基本义,现在仍在使用,不应遗漏。《荡寇志》八九回:“嘴边咬着一颗人头,杀得贼兵人仰马翻。”《封神演义》三三回:“武成王展放钢枪,使得性发,似一条银蟒裹住余化,只杀的他马仰人翻。”形容混乱或忙乱到了极点是其比喻用法。《官场现形记》一回:“看看日子,一天近似一天,赵家一门大小,日夜忙碌,早已弄得筋疲力尽,人仰马翻。”《红楼梦》一一五回:“那巧姐儿是日夜哭母。也是病了。所以荣府中又闹得马仰人翻。”

[守株待兔]传说战国时宋国有个农夫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那里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见于《韩非子·五蠹》)。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1257页)

按:“守株待兔”还有一种用法,比喻死守旧的经验,不知变通。汉代王充《论衡·宣汉》:“以已至之端,效方来之应,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到了现在,“守株待兔”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用法,表示公安人员守候在嫌犯经常出现的地方,伺机将其捕获。如:办案人员发现逃犯常到一家网吧里来,便在附近守株待兔,终于将他抓捕归案。

[应接不暇]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图书馆挤满了人,有还书的,有借书的,工作人员~。(1637页)

按:这一成语出现较早,原来是表示美好的景物繁多,来不及欣赏。《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唐代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清代李汝珍《镜花缘》七二回:“只见各处花光笑日,蝶意依人,四壁厢娇红姹紫,应接不暇。”后来也形容事物纷繁,应付不过来。

[正人君子]指品行端正的人。(1740页)

按:注为“指品行端正的人”,显然含有褒义;现在使用这一成语,往往含有贬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1681页:[正人君子]指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的人;今常用来讽刺假装正经的人。这类用例很多。鲁迅《两地书》一〇二:“我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

三、语源失考

[初出茅庐]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刚到工作岗位上来,缺乏经验。(201页)

按:“初出茅庐”怎么可以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刚到工作岗位上来”,读者必然感到困惑。原来这里有个典故。《三国演义》中说。刘备三顾茅庐,把隐居隆中的诸葛亮请出来。诸葛亮初出茅庐,用火攻之计,在博望坡打败曹操部将夏侯惇所率领的十万大军。后人有诗赞道:“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原来是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初次出山便立了战功。后来用“初出茅庐”表示刚进入社会或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缺乏实践经验。

[更仆难数]换了很多人来数,还是数不完,形容人或事物很多。(466页)

按:依照注文,是说换了很多仆人来数,这是由于没有考明语源而造成的误解。这里的“仆”指侍者,又称摈相;“数”表示列举。《礼记·儒行》:“(鲁)哀公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这里是说,孔子谒见鲁哀公,身边跟着侍者。鲁哀公问道:“儒者的行为有哪些?”孔子回答:“仓促地列举,不能列举得尽;详尽地列举,便会延长时间,侍者疲乏,换了别人,我还不能列举得尽。”可见列举儒者行为的人是孔子,不是侍者。

[过关斩将]比喻竞赛中战胜对手,进入下轮比赛,也比喻在前进中克服困难。(525页)

按:如不说明“过关斩将”的来源,读者无法理解这一成语。《三国演义》二七回中说,战败以后被迫留在曹营中的关羽听说刘备的去向,毅然离开曹营,冲破五道关口,斩杀六名守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人们称为“过五关,斩六将”,简称“过关斩将”。

[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暗中作弊。(1197页)

按:看了注文,仍是弄不清楚“上下其手”是怎么回事。这来自历史故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遂侵郑。五月,至于城麇。郑皇颉戌之,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正于伯州犁。伯州犁曰:‘请问于囚。’乃立囚。伯州犁曰:‘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焉。’”这里是说,郑国的皇颉被楚国的穿封戌俘获了,楚王的儿子王子围硬说这是自己的功劳,二人发生争执,让伯州犁来裁判。伯州犁偏袒王子围,当面问皇颉到底是谁俘获他,说到王子围时举起手(“上其手”),说到穿封戌放下手(“下其手”),用这不同的手势暗示皇颉怎么作证,于是皇颉就按伯州犁的示意说,是王子围抓住自己的。后来用“上下其手”比喻暗地串通一气作弊。

[六神无主]形容惊慌或着急而没有主意。(878页)

按:汉语成语大多来自古代典籍,沉积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含蕴。“六神无主”就是这样。“六神”跟人的心情有什么关系?原来道教称主宰心、肺、肝、肾、脾、胆六脏的神为“六神”,六神都不主宰,形容惊慌不安。也说“六神不安”。

[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也说登堂入室。(1216页)

按:“堂”、“室”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古代建筑的格局,前为堂,后为室,所以“升堂”(或“登堂”)比喻学问或技能取得初步的成绩,“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达到高深的造诣。《论语·先进》:“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孔子认为,子路(仲由)的学识只取得了初步的成绩,还未达到高深的境界,所以说他“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四、措辞欠妥

[悲欢离合]泛指团聚、别离、欢乐、悲伤的种种遭遇。(56页)

按:注文不该故意倒置成语语序,应注:悲伤、欢乐、离别、团聚,泛指人生的种种境遇。“遭遇”多指不幸的(《现汉》1699页),这里应用“境遇”。

[调兵遣将]调遣兵力、将领,泛指调配人力、物力。(314页)

按:“物力”二字应删。“调兵遣将”泛指调配人力。

[遍体鳞伤]满身都是伤疤,形容伤势重。(86页)

按:“伤痕”指伤疤(《现汉》1191页),是创伤愈合以后留下的,打得遍体鳞伤,应是打得满身创伤。这里应注:满身都是创伤,形容伤势很重。《野叟曝言》一〇五回:“小尼撞头撒泼,抵死要来,被父亲打得遍体鳞伤。”可为例证。《现代汉语规范词典》79页、《应用汉语词典》72页、《中国成语大辞典》61页注文中都用“伤痕”,忽略了“创伤”、“伤痕”的区别。

[飞沙走石]沙子飞扬,石块滚动,形容风很大:骤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392页)

按: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文应跟成语的语法结构相一致。“飞沙走石”的语法结构是动宾+动宾,“飞”、“走”都是古汉语中动词使动用法。注为“(大风)刮得沙子飞扬,石块滚动,形容风势迅猛”,似乎要好一些。

[固若金汤]形容城池或阵地坚固,不易攻破(金:指金属造的城;汤:指滚水的护城河)。(492页)

按:“滚水的护城河”,费解。《现汉》706页:[金城汤池]金属造的城墙,灌满滚水的护城河,形容坚固不易攻破的城池。这样注释行文恰当。这里应当注作“灌满滚水的护城河”。

[毁家纾难]捐献全部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609页)

按:这里的“难”读作去声,指灾难,不指困难。这里可以注为:“捐献全部家产,解救国家危难。”

[乐善好施]爱做好事,喜欢施舍。(823页)

按:“善”不能用来泛指“好事”。注为“乐意行善,喜欢施舍”较为恰当。《现汉》1524页:[行善]做善事。同书1190页:[善事]慈善的事。可以参看。

[沐猴而冠]沐猴(猕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972页)

按:“像……并不像……”,这样表述使人迷惑。注为“沐猴(猕猴)戴帽子,比喻装扮得像个人,实际并不具备人的智能”,似乎表达更为明确。

[皮里阳秋]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评论。“阳秋”即“春秋”,晋简文帝(司马昱)母郑后名阿春。避讳“春”字改称。这里用来代表“批评”,因为相传孔子修《春秋》,意含褒贬。(1037页)

按:她的儿子已经登基做了皇帝,郑后就应称为郑太后。《辞源》三册2183页:[皮里阳秋]……原作“皮里春秋”,因晋简文宣郑太后名春,晋人避讳,以“阳”代“春”。注文正确。

[黔驴技穷]老虎看见驴个子很大,又听见它的叫声很响,起初很害怕,老远就躲开。后来逐渐接近它,驴只踢了老虎一脚。老虎看见驴的技能只不过如此,就把它吃了。后来用“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1091页)

按:“黔驴之技”的语法结构是定+中,注文应该与此相应,注作“仅有的一点儿本领”。

[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音乐和柔和优美的舞蹈。(1110页)

按:“歌”注为“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流于宽泛,应该注为“歌声”。

猜你喜欢

形容比喻成语
十个比喻 说透人生
比喻
你会形容吗
买椟dú还珠
别无长物
一干二净
拼成语
猜成语
Walk on Eg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