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浿水之战对5世纪初朝鲜半岛政局的影响

2011-08-15李金超

黑龙江史志 2011年3期
关键词:百济新罗高句丽

李金超

(延边大学人文学院 吉林 延吉 133002)

试论浿水之战对5世纪初朝鲜半岛政局的影响

李金超

(延边大学人文学院 吉林 延吉 133002)

公元395年,高句丽与百济在浿水发生大规模战斗,对5世纪初朝鲜半岛政局产生深刻影响。首先,高句丽彻底占领汉江以北地区,有利于高句丽南进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也为迁都平壤创造了条件;其次,百济对高句丽的政策从以一国对抗高句丽转变为与他国结盟共同对抗高句丽,并与觊觎朝鲜半岛的倭结盟,共同对抗高句丽。此外,新罗面对严峻形势,实行依附高句丽政策。因此,朝鲜半岛成为高句丽新罗与百济倭两大集团军事对抗的舞台。

浿水之战;朝鲜半岛;军事政策

公元395年,高句丽与百济在浿水发生大规模的战斗,以高句丽大胜、百济惨败而告终。这场战斗对高句丽和百济各自产生什么影响?导致朝鲜半岛政局发生什么变化?本文试从高句丽对朝鲜半岛汉江以北的占领、百济对高句丽政策的调整以及高句丽新罗与百济倭的军事对抗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旨在阐明浿水之战对5世纪初朝鲜半岛政局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高句丽与百济军事政策的演变。

一、高句丽对朝鲜半岛汉江以北的占领

由于汉四郡的阻隔,高句丽与百济并不接壤,故来往甚少。责稽王元年(286年),高句丽攻打带方郡,百济出兵救援,这是史料记载的高句丽与百济的第一次交手。直到高句丽南进政策的实施,两国之间并无联系。故国原王三十九年(369年)九月,“王以兵二万南伐百济”,1高句丽与百济在雉壤(今朝鲜黄海南道东南地区)交战,揭开了高句丽南进政策的序幕,同时也拉开了高句丽、百济、新罗在朝鲜半岛争霸的大幕。

从369至390年是高句丽南进政策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在战争次数和频率上,高句丽与百济共交战九次,故国原王时二次,小兽林王时四次,故国壤王时三次,平均二年多一战,可谓战事频发,尤其是小兽林王时期三年交战四次。在战争规模上,知道确切数字有三次,分别为369年二万、371年三万、377年三万,其他没有记载,双方兵力出动上较多,战争规模不小。在战争结果上,高句丽败多胜少,损失较大,尤其是故国原王死于平壤之战,故国壤王时,被百济掠夺南疆部落并攻破都押城,这一阶段,高句丽不是百济的对手。在战争策略上,高句丽主动挑起战争,百济被动应战,还以颜色。总体上看,高句丽处于主动进攻的地位,但败多胜少,百济则给予反击,还以颜色。特别是故国原王的身亡,“迫使高句丽统治者对百济的军事力量进行重新认识,同时进一步增强了高句丽统治者加快对半岛南部地区进行扩张的决心”。2

小兽林王时期,高句丽从教育、法制和佛教等方面加强了国内建设,充实和发展了国家实力。好太王时期,不仅极力推行了南进政策,还向西向北发动了攻击。首先向北攻击了契丹,夺回被掳掠的人口,致使其不敢再犯。其次向西占领了辽东郡和玄菟郡,辽东郡对高句丽的意义至关重要,不仅解决了高句丽南进的后顾之忧,还是提供了出产粮食的肥沃土地。3因此,好太王时期,高句丽南进政策的推行,不仅具有强大的国力,而且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好太王即位第二年(392年)就推行了南进政策,发动强大兵力,攻陷百济北部石岘等十余座城池。为巩固战果,好太王并未停息,马上攻打百济重镇关弥城。关弥城地处汉江北岸,“四面峭绝,海水环绕”,4地理险要,易守难攻,是百济北部边境的重要门户,对百济国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好太王分兵七道,围攻关弥城,经过二十余日的艰苦奋战,最终攻下了关弥城。此后,高句丽在汉江北岸占据了有利形势,不断侵占百济北部部落,扩大战果,汉江以北的部落多数被高句丽占领。关弥城对百济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百济于次年派出真武大将率重兵以期夺回关弥城,双方在关弥城又上演了一场攻防战,不过双方位置调换了。因为补给线过长,粮道不继,百济只好收兵。394年,百济派兵再次对高句丽南部发动攻击,在水谷城与高句丽军队进行战斗,最终失败而归。对此,两国积蓄着力量,准备来一场大决战。

好太王五年(395年)八月,百济派左将真武领兵攻伐高句丽,好太王亲自带兵在浿水之上摆开了阵势,迎击百济的军队。双方在浿水展开激战,百济不敌,“死者八千人”,5大败而归。经过浿水之战,高句丽彻底巩固了汉江以北占领区的战果,百济实力锐减,虽然后来有二次出兵,但都无疾而终,并且因为连年战争,人民生活困苦,人口锐减。如果说关弥城之战巩固了高句丽侵占百济十城的战果,那么,浿水之战可说是高句丽在汉江以北占据了完全优势。

高句丽与百济发生战争的地方都在汉江北岸,高句丽的势力经过这次南进已经从大同江深入到了汉江,深刻改变着朝鲜半岛的局势。这一时期,高句丽的南进政策推行的很顺利,一是因为好太王的个人谋略,制定了巧妙的攻击策略。二是因为汉江的地理位置,百济跨江防守,困难重重,有利于高句丽的各个击破。另外,高句丽的攻击路线是重点突破,四面出击,重点防御,打击主力。高句丽先是攻陷石岘等百济北鄙的十余座外城,然后分军七道重点攻打百济重镇关弥城,而后收复周边各部落。

高句丽对朝鲜半岛汉江以北的占领,一方面,扩张了领土,增加了人口,增强了实力,为高句丽的迁都平壤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沉重打击了百济并在战略上对其形成压力,汉江以南就是百济的都城所在地——百济的统治中心。从此,高句丽逐渐确立了在朝鲜半岛地区的强国地位。

二、百济对高句丽政策的调整

公元395年,百济在浿水大败于高句丽,势力锐减,失去了夺回汉江以北的最好时机。后来,百济又组织了多次反攻,但都无功而返,不是天气原因,就是其他原因,大都出师不利。阿莘王六年(397年)夏五月,“王与倭国结好,以太子腆支为质”,6以换取倭国的支持和援助,标志着两国的结盟。

百济与倭国的关系由来已久,在经济和文化上进行往来和交流。倭国不仅从百济接受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技术,还有从百济渡海而到日本列岛的居民,加强了两国的关系。两国在利益上没有很大的冲突,倭国在朝鲜半岛南部的侵袭主要在新罗和迦耶一带,对百济采取拉拢策略,需要百济的援助。百济也需要倭国在其他方面的支持,因此,两国的关系是传统而友好的,这是两国结盟的基础。另外,高句丽实施南进政策以来,主要和重点打击对象是百济,百济深受其害,不仅丧失土地和人口,而且连关系交好的新罗也倒向高句丽,这样一来,百济在朝鲜半岛就被孤立起来,很难对抗高句丽和新罗的夹击,需要另寻盟友。倭国长期以来垂涎于朝鲜半岛南部的利益,希望在朝鲜半岛南部需求一个立足点,插手朝鲜半岛事务,把倭国势力渗透到朝鲜半岛。因此,百济和倭国面对高句丽的南进与新罗依附于高句丽的局面,两国结成同盟共同对抗高句丽与新罗,共同的利益成为两国结盟的前提。

对于两国结盟的具体内容,并无史料记载,但可以根据后面的事实推测,两国结盟应该以倭国为主导,百济从属。400年,两国联军攻打新罗,这应该是倭国的战略,因为百济的打击对象是高句丽,对新罗压制即可,倭国则希望在朝鲜半岛拿到立足点,就要彻底侵占新罗,掠夺其领土。不过,最后被高句丽军队打败,驱逐出朝鲜半岛。402年,百济遣使倭国。403年,倭国遣使百济。两国的联系如此密切,应该是密谋再次反击高句丽与新罗的联军。404年,百济和倭国再次联军攻打新罗,高句丽在新罗的驻军再次打败百济倭国联军。彻底消灭了两国从新罗寻找突破口,乃至打败高句丽的企图。不过,百济和倭国的关系却没有收到影响,依然联系紧密。阿莘王去世后,倭王派兵护送太子腆支返回百济。百济国内一片混乱,为争夺王位发生武装冲突,倭国保护腆支,直到即位。百济和倭国的关系进一步紧密起来。409年,倭国遣使百济。418年,百济遣使倭国。可见,两国的关系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

百济与倭国结盟,标志着百济改变了以往一国对抗高句丽的对丽政策,开始寻求盟友,形成与他国结盟或交好以换取其支持或援助以共同对抗高句丽的对丽政策。百济对丽政策的调整尤其是与倭的结盟对两国关系以及朝鲜半岛局势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一,百济和倭国结盟对抗高句丽与新罗,这样就在朝鲜半岛形成了高句丽新罗与百济倭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导致朝鲜半岛局势的更加动荡。第二,百济和倭国结盟致使倭国的势力在朝鲜半岛膨胀起来,为倭国在朝鲜半岛发展势力,侵占领土提供了便利。任那问题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为今后倭国和朝鲜半岛埋下了长期的隐患。第三,百济和倭国的结盟使得高句丽的南进政策得到深化发展,使高句丽的势力向新罗倾斜,通过援助新罗取得在新罗境内的驻兵权,强化了对新罗内政外交的干涉,加强了高句丽与新罗的关系,特别是新罗对高句丽的依附程度。

三、高句丽新罗与百济倭的军事对抗

245年,高句丽侵袭新罗北方边境,新罗派兵退敌,这是高句丽与新罗的第一次接触。248年,新罗主动遣使高句丽,缓和两国关系。此后,两国没有多少联系。新罗与百济则是纷争不断,世代仇敌。由于地理相近,从建国初就纷争不断,互相袭扰,久而久之,关系逐渐恶化。近肖古王二十一年(366年),“春三月,遣使聘新罗。”二十三年(368年),“遣使新罗,送良马二匹。”7面对高句丽的南进,百济主动示好新罗,以期共同对抗高句丽,但是一次逃民事件直接导致两国关系的恶化。373年,百济秃山城主率300余人投奔新罗,百济致书新罗希望归还逃民,新罗严词拒绝。三十七年(392年),“春正月,高句丽遣使。王以高句丽强盛,送伊餐大西知子宝圣为质。”8可知,新罗最后选择了实力强大的高句丽。作为朝鲜半岛上实力最弱的一国,新罗在高句丽与百济之间只能是选择一方,依附一方,寻求庇佑,伺机发展,壮大力量。

7世纪以前,中国古代文献把日本列岛上的国家包括诸小国及强邦通称为“倭”。公元1世纪前后,日本列岛已经形成了许多部落联盟,后发展为百余小国,经过二百多年的相互斗争和吞并,只剩下了三十几个国家。3世纪以后,兴起于本州中部地区的大和国,不断对外扩张,逐渐统一了日本,同时,还试图向朝鲜半岛扩张并占领了半岛南部一地。4世纪初,倭联合百济与朝鲜半岛的另一方高句丽新罗在朝鲜半岛展开军事对抗。这一时期的相关战争,虽然在《三国史记》中没有文献记载,却在中国集安发现的《好太王碑》的碑文中留有详细记载:

“九年己亥,百残违誓,与倭和通。王巡下平壤,而新罗遣使白王云:倭人满其国境,溃破城池,以奴客为民,归王请命。……十年庚子,教遣步骑五万往救新罗。从男居城至新罗城,倭满其中。官兵方至,倭贼退……急追至任那加罗从拔城,城即归服。十四年甲辰,□倭不轨,侵入带方界。……王幢要截荡刾,倭寇溃败,斩杀无数。”9

根据碑文记载,400年,百济倭国联军从朝鲜半岛南部登陆,直接攻打新罗,攻陷新罗多做城池。新罗只好求救于高句丽。次年,高句丽派遣步骑兵共五万,援救新罗。百济和倭国只顾掠夺财物,侵占城池,没有长期打算,只是掠夺式的攻击新罗,导致高句丽援兵一到,就被赶出新罗境内。405年,倭国侵入带方一带,导致朝鲜半岛局势又变得紧张起来。高句丽派遣水陆大军前往绞杀,倭国被击溃,死伤无数。通过这些战争过程,不仅可以了解战争双方的战略意图和实力对比,更“反映了倭对朝鲜半岛的侵略企图,即倭对新罗、百济的军事行动绝不仅仅是杀人越货、索取贡物,而是带有军事占领、强迫臣属的性质。”“以为臣民”、“以奴客为民”等所反映的内容均属此意,甚至在败退时掳走其占领区内的人口,这是“古代军事国家典型的侵略行为”。10

好太王时期,高句丽新罗与百济倭两大集团的半岛争夺战和军事较量,以高句丽新罗一方的胜利、倭的势力退出朝鲜半岛、百济臣服高句丽而结束。高句丽新罗一方之所以取得胜利,杨秀祖先生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高句丽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其次,好太王在驱逐倭寇的战争中,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第三,倭寇远离本土,劳师远袭,与高句丽军队所占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条件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11此外,高句丽控制新罗产生的协调力强于百济与倭的结盟也是重要因素。

四、结语

4世纪,东北亚地区进入无序多元的状态,各民族、国家竞相发展、对外扩张。高句丽西扩失利后,实施南进政策,与百济向北扩张的意图相左,为此两国之间战斗不断,互有胜负。好太王时期,经过小兽林王时期的修养生息,高句丽不断蚕食百济在汉江以北的领土,百济组织兵力在浿水与高句丽一决胜负,最终惨败而归。浿水之战使高句丽彻底占领汉江以北地区,不仅有利于高句丽南进政策的进一步实施,而且为高句丽迁都平壤创造了条件。浿水战后,百济调整了对丽政策,从以一国对抗高句丽转变为与他国结盟共同对抗高句丽,与觊觎朝鲜半岛的倭结盟。新罗作为弱小国家,采取依附强国高句丽的政策,以求保护。倭与百济结盟后,开始侵略新罗,在朝鲜半岛与高句丽新罗一方形成军事对抗,最终高句丽新罗一方取得胜利,倭的势力退出了朝鲜半岛。因此,浿水之战与其说是高句丽战胜百济彻底占领汉江以北的奠基之战,不如说是5世纪初朝鲜半岛政局变革的“总阀门”。

1《三国史记》卷第十八,高句丽本纪第六,故国原王条,第220页。

2杨秀祖著:《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65页。

3辽东地区是连接朝鲜半岛上的乐浪、带方二郡的陆上走廊,历来被视为战略要地,主要包括辽河以东、鸭绿江以西以北区域,范围相当于西晋末年的辽东和玄菟两郡。关于高句丽占领辽东地区的影响,具体可参看李宗勋、冯立君:《试论高句丽与慕容鲜卑对辽东地区的争夺》,《白山学报》,2009年,第83号。

4《三国史记》卷第十八,高句丽本纪第六,广开土王条,第223页。

5《三国史记》卷第二十五,百济本纪第三,阿莘王条,第299页。6同上。

7《三国史记》卷第二十四,百济本纪第二,近肖古王条,第294页。

8《三国史记》卷第三,新罗本纪第三,奈忽尼师今条,第35-36页。

9朴真奭著,李东源译:《高句丽好太王碑研究》,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79-81页。

10杨秀祖著:《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67页。

11杨秀祖著:《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70-71页。

本文系延边大学2010——2011年研究生科研立项成果,项目编号:延大科研合字(2010)第83号。

李金超,男,1985年11月生,河北邯郸人,延边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2008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百济新罗高句丽
《日本书纪》中遣使高句丽有关记载的政治动机
浅析唐罗联军对百济的征讨
百济灭亡的原因
馆藏高句丽铁器的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试论抚顺地区高句丽与女真城址之异同
从唐诗看唐朝与新罗友好交往
域外汉诗:新罗新生代诗人崔匡裕的汉诗研究
百济起源略考
天安新罗舒泰酒店正式开业
高句丽独特丧葬习俗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