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秋时期齐国的关征之制

2011-08-15陈健康

黑龙江史志 2011年3期
关键词:齐景公关卡管仲

陈健康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春秋时期齐国的关征之制

陈健康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春秋时期齐国的商品经济较为发达,使得齐国对工商业者、行商坐贾等采取了关之征的措施。本文试以春秋时期的齐国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关征之制的发展脉络及其特点,以及产生如此鲜明特点的原因。

关市之征;《管子》;齐量三器

春秋时期,关渐渐具备了“关征”的经济功能。《周礼·地官》记载“以九赋敛财贿,一曰邦中之赋,二曰四郊之赋,三曰邦甸之赋,四曰家削之赋,五曰邦县之赋,六曰邦都之赋,七曰关市之赋,八曰山泽之赋,九曰币余之赋”,此处的关市之赋,是“关”具有经济功能较为有利的证明。

春秋时期齐国商品经济发达,其中关征之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试对其关征之制度论述如下。

春秋时期齐国关征之制的简明发展脉络

齐国的历史是从太公受封齐地开始的。齐国从太公立国伊始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①。重视工商业发展成为了齐国的传统。但此时关于齐国关征之制的记载几乎没有。关于齐国关征之制的最早记载出现在齐桓公管仲时期。《管子·幼官》“三会诸侯令曰:田租百取五,市赋百取二,关赋百取一。”《管子·大匡》“恒公践位十九年,驰关市之征,五十而取一。”这时的关税税率较低,还有相应的免税政策。“关讥而不征,市廛而不税。”(《管子·五辅》)“通齐国之盐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廛而不税,以为诸侯之利,诸侯称宽焉。”(《管子·小匡》)“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管子·霸形》)

春秋初期齐国的关之征尚在轻税之列,较有节制。但是春秋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发达,商品交换旺盛,自由商人的大量兴起,特别是关卡的增加和税率的提高,关税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齐国的政治日趋腐败,统治者生活的日益奢侈,财政经济也日益恶化,故而,其暴敛关市税势头已有所萌发。

随着齐国霸权的衰落,统治集团内部的混乱。管仲死后,齐国的关卡就日益增多,到齐景公时期,连都城临淄附近也增设了关卡,《左传》所载:“逼介之关,暴征其私。”②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齐景公时期。此时有远见的政治家晏婴意识到关税之征对于政治局势的影响力,劝诫齐景公“毁关”,以挽救姜氏齐国的命运。齐景公虽然答应“毁关”,但只是毁了一个“逼介之关”,而没有毁掉当时齐国境内的其他关。此时齐国的新兴贵族田陈氏,已经开始在经济上收买人心。“田釐子乞事齐景公为大夫,其收赋税於民以小斗受之,其禀予民以大斗,行阴德於民,而景公弗禁。由此田氏得齐众心,宗族益彊,民思田氏。晏子数谏景公,景公弗听。已而使於晋,与叔向私语曰:‘齐国之政卒归於田氏矣。’”③

田乞的后人田和最终完成了田氏代齐的任务。“康公之十九年,田和立为齐侯,列於周室,纪元年。”④这样的结果当然与田氏几代人在齐国收买人心,积累政治资本有很大关系。当然我们不能忽略田和本人极高的政治远见。田和对齐国关征之制制定了严格的标准,齐地出土的陈氏三量子禾子釜、陈纯釜、左关的铭文就是明证⑤。

子禾子釜铭文⑥大意:子禾子命某某往告陈得:左关釜以仓癝之釜为标准,(左)关和以癝(半)为标准。关人如舞弊,加大或减少其量,均当制止;如不从命,则论事之轻重施以相应的刑罚。

陈纯釜铭文⑦大意:陈犹莅事之年的某月戊寅,命左关师督造左关所用之釜。以仓癝之标准釜校量。治器人陈纯。

田和对于关税征收的关人和征收的器物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任何徇私舞弊者都会受到重罚。

春秋时期齐国关征之制的特点

通过对春秋时期齐国关征之制简明发展脉络的梳理,可以发现齐国的关征之制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第一,齐国重视“关市之征”的时间早,并且一直在持续发展。

齐国较早就注意到关之征对国家政治、经济的重要作用。在诸侯国中比齐国时间要早的似乎是宋国。《左传·文公十一年》记载“宋武公之世,鄋瞒伐宋。司徒皇父帅师御之。耏班御皇父充石,公子縠甥为右,司寇牛父驷乘,以败狄于长丘,获长狄缘斯。皇父之二子死焉,宋公于是以门赏耏班,使食其征,谓之耏门”。但是宋国征收的是门税,似乎跟关征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而且宋国的门征只是个别行为,没有在全国普遍大规模的实现。齐国的状况有所不同,关征之制从管仲开始在全国普遍实行。管仲死后,关的征收由境外关扩展到境内关。后来的晏婴对关征之制的恶性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代齐的田和更是在齐国颁布了“关征”的相应命令规定,并将其铭刻在器物上。

齐国的关征之制从管仲发轫,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发展。虽然其中的具体细节由于史料的缺失大多湮没无闻。但是从目前所掌握的史料,我们可以得到管仲、晏婴、田和这三个重要的点,据此能推测、整理出齐国关征之制发展的一条主线。这是其他同时期的诸侯国所不具备的,史籍中关于其它诸侯国“关征”的记载十分零星,根本没有连点成线的可能性,所以很难推测其中的具体发展情况。

第二,关之征的税率起起伏伏,波动较大。

管仲时期的齐国关征税率很低,并且还有相应的减免政策。值得注意的是,在《管子》中出现了两个税率,一是“百取一”,一是“五十取一”,很多人认为在管仲时期齐国的关税税率就有变动。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百取一”是齐国对周围诸侯国的宽惠政策,“五十取一”应是齐国国内关卡征收的税率。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总体来讲,此时的齐国关征的税率不管境外关还是境内关,都是相对较低的。而且此时的关卡的数目也相对较少。

管仲死后,齐国的关卡就日益增多,到齐景公时期,连都城临淄附近也增设了关卡,《左传》所载:“逼介之关,暴征其私。”郑玄注“古者境上为关”,“礼之正法,国之境界之上乃有关耳,自境至国更无关也。齐于境内吏复置关,不与常礼同”,即指不合法的关卡。更有甚者“承嗣大夫,强易其贿。布常无艺,征敛无度……内宠之妾,肆夺于市;外宠之臣,僭令于鄙,私欲养求,不给则应”⑧。即官府不但肆意苛征过往商旅,而且还苛索过往百姓的私人财产。一贯倡导轻关的齐国,在春秋后期也走上了重征关税、暴敛无常的歧途。以致齐景公为了维持齐国公室摇摇欲坠的政治统治,不得不采纳晏婴的建议—“毁关”,但所“毁”的只是一个“逼介之关”,而不是当时齐国境内的全部关卡。

第三,关征的合理程度对国家的强弱状况有相当的影响力。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关征的合理、起伏程度与国家的强弱程度似乎相一致。齐桓公管仲时期,税率较低,国家实力强大,九合诸侯,成为春秋霸主。齐景公时期,重征关税、暴敛无常,公室的统治摇摇欲坠。田氏对关征制定了严格标准,渐渐取代了齐国姜氏的公室地位。田氏代齐后,齐国又焕发了勃勃的生命力,成为战国时期重要的诸侯国。春秋时期同样处于季世的鲁国在战国时期却彻底沦为齐国的附庸。

我们不能武断地说,关征的合理程度会对国家的政局产生决定作用,但是关征的合理程度能对国家的政治局势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应该是无可厚非的。

一般来说,关征的税率高,国家的收入有所增加,经济实力应该有所增强才对。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里涉及到关市之赋的归属问题。《周礼·天宫·大府》记载“关市之赋,以待王之膳食”。《战国策·齐策五》载“通都小县,有市之邑莫不止(征)事而奉王。”据此可见,关市之赋属于王室收入范畴,并不属于国家的财政收入范畴。也就是说,关征的税率低,是王室减少其收入,在经济上与民分利,换得民众在政治上的拥护,以保障国家政局的稳定、实力的强大。当统治者为了满足个人的腐朽奢侈的生活,用关市之赋对百姓进行经济盘剥时,就在政治失去了民心。民心不在,国势衰落就在所难免了!

第四,齐国关征的管理逐渐由混乱走向科学。

齐国初期关征的管理比较混乱,没有明确的标准,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管仲时期的“百取一”、“五十取一”,还有免税的“关市讥而不征”。虽然税率很低,但是税率却一直没有固定,这也就为后来的税率的较大变动以致混乱埋下了隐患。从管仲死后到齐景公时期,乱设关卡以及征收税率的混乱就是这种隐患的大爆发。关征之制刚刚起步,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出现这样的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

齐国的关的管理没有严格的标准。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统治者意志的影响。所以当有杰出的统治者出现时,关征税率就会相应变低。

田氏掌握齐国政权之后,对关的征收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并且将这一规定铭刻在器物上,使得一切有法可循。管理渐趋科学合理。

齐国关征之制有着鲜明特点的原因

齐国的关征之制有着如此鲜明的特点,是有着深刻原因的。

第一,齐国工商业的发达,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是齐国关之征出现的先决条件。

齐国立国之初,太公姜尚就确立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立国政策:“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这是由当时的环境造成的。当时的齐国处在古部落的包围之中。《史记·齐世家》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太公这一重视工商的政策被管仲发扬光大。工商业的发达是齐国能够“九合诸侯”的重要的经济保障。

《管子·禁藏篇》曰:“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故善者势执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来,不烦不扰而民自富。”

工商业的发达使得商品交换日益增多。国家就可以在重要的交通要地设置关,收取关税。没有工商业的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关和关市之征的经济基础。

《管子·揆度篇》曰:“百乘之国,中而立市,东西南北度五十里。一日定虑,二日定载,三日出境,五日而反。百乘之制轻重,毋过五日。”“千乘之国,中而立市,东西南北度百五十余里。二日定虑,三日定载,五日出境,十日而反,千乘之制轻重,毋过一旬。”“万乘之国,中而立市,东西南北度五百里。三日定虑,五日定载,十日出境,二十日而反。万乘之制轻重,毋过二旬。”这就是说,百乘之国往返经商五天可以来回一次。千乘之国十天可以往返。万乘之国二十天可以往返。这一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市场的联系和商人在各诸侯国之间跨国经商的实际状况。

工商业的发展,使得商人的经商活动不仅仅局限在本国国内,不断向国外发展,进行跨境交易。跨境经商活动的出现,是关出现“关征”这一经济功能的必要条件。

第二,齐国杰出的政治人物对关和关市之征的重视和关注。

首先要提到的当然是管仲。齐国姜太公“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是一个十分笼统的概念。管仲将这一笼统的概念具体化:“四民分业”、“相地而衰征”、“关市之征”。对于“关市之征”管仲又将它分成几个具体的类别。

1.不重复收税。“征于关者,勿征于市;征于市者,勿征于关。虚车勿索,徒负勿入,以来远人。”(《管子·问篇》)市税和关税不重复征收,征市税就不征关税,征关税就不征市税。

2.轻税。“乃轻税,驰关市之征,为赋禄之制”又曰:“恒公践位十九年,驰关市之征,五十而取一。”(《管子·大匡》)当时的关税税率相当低,是一种宽惠商人的政策。

3.免税。“关讥而不征,市廛而不税。”(《管子·五辅》)“通齐国之盐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廛而不税,以为诸侯之利,诸侯称宽焉。”(《管子·小匡》)“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管子·霸形》)对于特殊的行业如制盐业,采取免税政策,以保持其在对外贸易中的优势地位⑨。

再次就是同样对齐国有着杰出贡献的晏婴。当齐国走上了重征关税、暴敛无常的歧途时,齐国有见识的政治家晏婴看到了这样的坏处,向齐景公提出了“毁关”的正确建议。但是齐姜当政者自身没有意识到“重征关税”的潜在危害性,更没有将其与人心所向、政治变动联系在一起。所以只“毁”了其中一个“逼介之关”,而不是当时齐国境内的全部关卡。

最后是代替姜氏统治齐国的田和。在齐国蛰伏的陈氏(即田氏)敏锐地察觉到稳定合理的关之征对政治格局的导向性作用,以其合理严格的关征政策拉拢民众,终于取代了姜氏的公室地位,成为了齐国政治的新的主人。田氏这样做自然是为了积累政治资本,收买人心,但是这样的措施和规定给齐国的工商业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

终上所述,春秋时期齐国的关征之制在所有诸侯国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这是和齐国发达的工商业水平已经统治者的重视密切相关的。关征之制的发展也对齐国政治局势的走向起到了一定的指向作用。

①《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480页。

②《春秋左传注·昭公二十年》,中华书局1990年第2版,第1417页。

③《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881页。

④《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887页。

⑤清末金石学家吴大瀓《愙斋集古录》载:陈氏三量于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在今青岛胶南灵山卫古城旁出土,由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先生收藏。现在子禾子釜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陈纯釜和左关藏于上海博物馆。关于陈氏三量的铸造年代,有人认为是田和未立诸侯之前的器物,有人认为是田和已立诸侯的器物,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田和已经实际掌握了齐国政权,他颁布的法令条例在齐国有实际的政治影响力。

⑥具体铭文见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4》,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版,第554页。

⑦具体铭文见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4》,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版,第555页。

⑧《春秋左传注·昭公二十年》,中华书局1990年第2版,第1417页。

⑨参见王京龙:《<管子>“关市几而不征”新解》,《经济纵横》1991年第4期,第54~56页。

猜你喜欢

齐景公关卡管仲
本期主题
——五月,是诗的样子!
晏子劝戒
疯狂冒险岛
管鲍之交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鲍叔牙与管仲
Yan Zi Persuades Qi Jinggong Wisely晏子巧劝齐景公
齐景公以酒试忠臣
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
时空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