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渤海国二十四块石功用

2011-08-15黄金波

黑龙江史志 2011年3期
关键词:风干渤海驿站

黄金波

(宁安市文物管理所 黑龙江 宁安 157400)

浅谈渤海国二十四块石功用

黄金波

(宁安市文物管理所 黑龙江 宁安 157400)

渤海国二十四块石遗址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以来,先后在俄罗斯滨海区、朝鲜的平壤、中国的吉林、黑龙江一共发现了二十多处。其中,敦化市“江东二十四块石”,因其留有比较多的人类文化信息而在国际考古界最为有名。从吉林省敦化市到黑龙江省宁安上京龙泉府这一段150多公里的路上,一共发现了10处二十四块石,平均15公里一块;约占总数的一半。敦化境内有四处。关于其用途一直没有定论,是许多历史研究者探究的对象。

二十四块石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这是最难破解的奥秘,也是最引人入胜的问题。到目前学术界和民间大体有七种说法。

第一是停灵说,是渤海王族的人死后抬灵柩回祖坟时供休息时用的。这种说法是把敦化六顶山古墓群视为王陵为前提的。但缺乏逻辑和证据。从两个公主的碑文分析,贞惠公主与贞孝公主的碑文文字基本相同,不同的字仅有29个。从碑文中对武则天的膜拜看,这是一个得到唐朝许可的文本,谁死了都可以用,只要象现在考试填空那样,填上男女,年龄陪葬地点即可。这充分说明渤海人对中原的礼仪是相当认同的。中原文化中礼仪的严格性是无与伦比的。在墓葬制度上只有天子皇帝才能享受隧道通墓室的待遇。未嫁公主死后要单独立墓,称“公主坟”,而目前渤海出土的两个公主都已经嫁人,但姐妹俩都没有与其夫合葬,这应当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再有,贞惠公主墓碑的碑文“陪葬于珍陵之西原也”,也明确地否定了六顶山古墓群是王陵。珍陵,应当是王陵,但不一定是大钦貌的。因为两个公主死亡时,他还活着。虽然这不影响他修建自己的坟墓,但是,在“奉安”之前是没有正式名字的,“珍”应当是谥。看来,只能等候大祚荣、大武艺爷俩中的一个出来证明了。贞惠、贞孝两人的碑文中皆有“西原”字样。贞孝的是“陪葬于染谷之西原也”。目前,“西原”都按照方向指示词来理解,但是究竟是什么意思,仍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更加重要的是敦化所有的二十四块石,都有二到三米高基座,本来要放下棺材休息一下,还要吃力地爬那么高的土台子,渤海人不会那么愚蠢。因此,停灵说基本可以否定。

第二是祭祀说,祭祀神灵和祖先以及战争,是中国古代的两件大事。但是渤海人的原始崇拜是什么?并不十分清楚。根据中国典籍的记载,渤海人对祖先的敬重与亵渎是相当矛盾地并存着,体现了死人必须为活人生存服务的理念。春夏之际死了人,渤海人不但会入土起冢,而且还在“冢上作屋”,不令再湿。今天看来是非常的敬重;然而,秋冬死的人就没有这样待遇了,而是把尸体切成小丁,以引诱野兽,获取更多的猎物来保证生存。上古祭祀主要用“人祭”和“动物祭”。建设庙宇等固定场所的祭祀,是社会进步到相当程度以后的事,因此,把二十四块石看作是祭祀场所的遗址,是以今度古,缺乏充分的证据。其中“二十四”数目,既与“天罡”36不符,也与“地煞”72对不上,更与星宿28联系不上。倒是与一年有12个月,每月有两次月亮的变化有一定联系。所以二十四的数目与古人的宇宙观有些关系。在中国最为古老的“易”文化中,如“连山”、“归藏”和“周易”,尽管它们之间存在差异,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把偶数“八”作为宇宙万事的起点。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就可以无限地推演下去。而中国的道家经典《道德经》却从两仪中的奇数出发阐述了自己的宇宙观。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显然,道家主张“三”是万物之起点。渤海人与夏、商、周,尤其是周保持着比较紧密的联系。典籍记载,渤海人定期向周朝进贡,物品既有弓箭,据说还有黄豆等农产品。说明早在春秋时期渤海人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大量地使臣往来于渤海、中原,因此中原关于“易道”的宇宙观不能不给他们以深刻的影响,与自己对天相气候的观察体验结合,逐步形成了纵八、横三的两维空间感,形成二十四是吉祥数字的观念,于是在利用某种自然力的时候,这种宇宙观就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一种遵循。

第三是驿站说,所谓驿站,是指中国古代国家传递公文的站点。驿站与一般的旅店不同,它是国家的行政机构,不接待民间的人和事,而是专为公差服务,负责养马,做饭、住宿等。因此一般都坐落在“官道’附近,而且小的站点也有五六个人员编制,中枢的驿站如敦化额穆驿站,曾经具有近20多个正式编制,还有一定的临时工。因此,从驿站的功能看,二十四块石遗址,复原为建筑也就是25到30平方米,四面没有墙壁,承担不了驿站的任务。而且一匹马紧急时也可以一口气跑50公里,所以把二十四块石作为驿站,从距离上又显得过密。总之,驿站说还是没有足够充分的依据支撑。

第四是商兵东进标志说,渤海地方曾经是商朝流放政治犯的地方。商纣王沃甲把他的亲哥哥箕子流放到渤海地区就是有力的佐证。但是,没有典籍证明商朝时渤海地方曾经发生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军事行动表识,其实用不着建设那么豪华的建筑,堆一些自己明白别人糊涂的标记就可以,因此,商兵东进标志这种说法也缺少根据。

第五是仓廪说,即二十四块石是装东西的一种仓库的基础石。这种说法比较接近实际,非常有道理和逻辑。地处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鄂伦春民族,在新中国成立时还处于原始的氏族社会,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他们在密林中,每隔一定的距离,树半腰就建有十几个平方米的仓库,里边放有猎物。无论是谁,只要需要就可以自由地去取。以此为佐证,二十四块石的建筑也许也是这种功能。

第六是民间传说,在黑龙江宁安地区,围绕二十四块石遗址,演绎出许多美丽的传说故事。其中比较能够说明二十四块石功用的主要是诸葛亮镜泊湖诛大水怪的故事。说是诸葛亮的第六个师傅北极教主,曾经嘱咐其三件事情,其中第三件就是北走四千里,远涉镜泊湖,造勇士、造排弩,诛杀大水怪。周边的二十四块石,其实是诸葛亮布下的“八卦石阵”,云云。尽管历史传说,曾经是中国历史的传承手段,但是在论证二十四块石的功用方面,可取之处比较少。

第七是风干室说。具体理由如下:其一是二十四块石顶上的建筑是这样的:它有盖可以防雨,四面虽然没有砖墙,但不等于没有木制围墙,因为无论是仓廪还是加工厂都必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封闭制式。底下用木头铺陈,形成一定高度,既可以透风,又可以防鼠类动物侵犯,四周用树枝编成的篱笆作墙,这种墙遮光透风。因此二十四块石遗址上的建筑,应当是渤海人采取风干技术保持食品长期性的公共加工场所;其二是风干技术是我国各个地方在没有冰箱、冷库情况下保持生活物资的基本手段。渤海先民的鱼、猎和比较少的农业,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可能做到均衡生产,一天奇多与几天不获同时存在,因此,风干可以达到以丰补欠的平衡状态,维持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渤海一定时期半鱼半农半猎的经济结构,决定了敦化四处二十四块石基本都建筑在水边山旁。有一定高度,是为了求风,方便于风干鱼干、肉干,还可以风干粮食。其三是从二十四块石遗址的分布距离分析,当时渤海的社会形式还应当属于母系氏族社会,即一个老祖母领着一群人生产、生活。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生产的剩余不会太多,除了吃以外,可供风干的东西十分有限,因此每个部落能有一个三十多平方米的公共“风干室”应当说足够用了。二十四块石建筑实际是渤海先民的公共食品“风干室”,大约形成于商末周初。这样的假设从逻辑上没有什么矛盾,但是却不能够逻辑地解释为什么敦化以外的县市如安图、和龙、龙井、珲春等这些同属于古渤海之地却没有发现二十四块石的问题。或许,二十四块石真的与渤海“旧国”敦化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总之二十四块石蕴涵的奥秘,越是研究就越加深厚。

猜你喜欢

风干渤海驿站
渤海大学作品精选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渤海竞渡帆高举——记渤海轮渡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于新建
被风干的
渤海国文化浅析
额敏风干肉
渤海国后裔第一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