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柯一梦,稍纵即逝——论《伟大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

2011-08-15林濂瑜

重庆与世界 2011年21期
关键词:杰拉尔黛西菲茨杰拉德

林濂瑜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444)

《伟大的盖茨比》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爵士时代旗手费茨杰拉尔德的代表作。爵士时代充满喧嚣浮华,年轻人纵情声乐享乐,金钱成了这个时代衡量成功与失败的唯一标准,没有尊贵血统的贫困出身如果想要改变命运,也唯有金钱能够实现。物质的追求被套上华丽的外衣堂而皇之地摆在了人们的价值观和标准之中。费茨杰拉尔德本人乃至他笔下的悲剧人物盖茨比都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的生存者。作家和自己构建的角色一样是从怀揣理想的无名小子到荧光灯下的“美国梦”英雄,然而无论是费茨杰拉尔德还是盖茨比都无法逃脱美国梦幻灭的历史车轮。时代牵引下,故事在重复,费茨杰拉尔德以作家敏锐的嗅觉跳跃出自身故事的禁锢,娓娓道来了盖茨比这个美国梦的潮起潮落的自然规律,令人扼腕叹息却也意味深长。然而无论是菲茨杰拉尔德还是盖茨比“美国梦”的湮灭都不是个人悲剧的偶然发生,处于爵士时代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国梦的幻灭具有其必然性,主人公盖茨比不过是千千万万个时代梦想破灭的放大和具体,而这归结于时代与主人公个性的原因结合。

一、盖茨比自身的矛盾性促使美国梦的破灭

盖茨比一开始有着农民青少年特有的纯良本性,是菲茨杰拉尔德眼里的“可爱的青年”,盖茨比死后,尼克发现他发迹之前曾经写过的生活作息表,“不要浪费时间去沙夫特家或(另一姓,字迹不清);不再吸烟或嚼烟;每隔一天洗澡;每周读有益的书或杂志一份;每周储蓄五元(涂去)三元;对父母更加体贴。”[1]就是这样一个勤恳上进的农家少年在时代美国梦驱使下逐渐丧失了最初的纯真。随着西部开发的渐进尾声,盖茨比及其同时代的农民出身的青年们已经无法实现富兰克林式的美国梦,面对现实盖茨比的眼前只有两条路,一是一成不变的老辈生活,二就是不择手段地上位五光十色的上层社会。黛西是促使盖茨比作出选择最重要的一笔,黛西,这位千金小姐的浪漫爱情给盖茨比带来了融入上层社会的幻想和希望,总是一身雪白的纯洁爱人的化身成了盖茨比穷尽一生追求的梦想。从欧洲战场归来的盖茨比面对昔日爱人的离弃,坚定地认为唯有金钱能够让他重新得到黛西的青睐。盖茨比在良知与物欲面前做了选择:臭名昭彰的走私酒贩。盖茨比的野心勃勃和聪明伶俐得到了地头蛇的赏识,他迅速蜕变成了能够支撑起夜夜笙歌宴会的富豪。而这样在社会厮杀、满身铜臭味的投机商人却怀揣最纯真的爱情。一方面盖茨比受着爵士时代和自己走私倒卖发财过往的影响,是不折不扣的利益商人。但是成功后的盖茨比却在实现了物质追求的同时遭受了爵士时代精神荒漠的荼毒。正是这样的精神需求维持着盖茨比无私的真爱。象征着黛西和盖茨比少年的爱恋的绿灯贯穿着盖茨比的一生。在当时的年代,掠夺和无情是保护自我的手段,正是这样的特质帮助盖茨比实现了物质财富,奋斗过程中对于绿灯的膜拜并未实质影响到财富的聚敛和自我的实现,绿灯是方向,是盖茨比的精神支柱。但是重新遇到爱人,这个唯利是图的商人却将体内纯真的农家少年模样释放。尽管尼克再三警告盖茨比:“你不能重温旧梦!”盖茨比一相情愿地希望用物质手段捍卫“柏拉图式的爱情”[2]。金钱的物质实质和纯真爱情的精神本质的矛盾在盖茨比的内心不断冲击,盖茨比对于黛西的占有欲望和他保护黛西这个梦中女神的决心正是这种矛盾的具体化。黛西的犹豫仅仅是因为盖茨比承诺的金光闪闪的将来的诱惑,和爱情无关。无论是最初得到黛西,盖茨比选择忽略黛西的拜金本质并不断美化修饰黛西再到最后被汤姆和黛西俩夫妇陷害死于非命,盖茨比内心物质手段和精神追求的矛盾始终无法协调。正是因为精神上的惘然和迷失,盖茨比在得到了物质成功后唯有黛西可以填补自己的精神空白,这也是爵士时代在虚假经济繁荣背后,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空虚的冲突在个体人物身上的演绎。盖茨比直至走到生命的尽头也无法协调自己在精神荒漠侵袭下的精神需要和物质手段的冲突。而这决定了盖茨比的爱情和美国梦的悲剧性结尾的必然性。

二、阶级对立本质是美国梦破灭的根本原因

盖茨比从欧洲战场归来后念念不忘黛西,主人公对黛西的幻想实质上是盖茨比对于自己的中下级阶层出身的不满,以及对于成为上层社会一员的渴望的衍生物。富兰克林“自助者,天助”的奋斗神话给了盖茨比及同时代希望改变命运的青年们幻想的榜样。最初通过勤奋节俭美德实现的美国梦在爵士时代被颠覆成不择手段发财致富的模板。西进运动已经结束,而这也决定了盖茨比及同时代的中下阶层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唯有铤而走险。而尽管他们历尽艰辛最终获得成功,自诩高贵的上流社会又岂是这么容易就允许一夜暴富的底层劳动人民和他们平起平坐。金钱给盖茨比带来了趋之若鹜的捧场,当地的贵族受盖茨比的邀请来到他豪华府邸狂欢,心里对他猜疑不断。有人说盖茨比是杀人犯,有人说他是德国贵族,这些猜测着盖茨比底细的所谓贵族在盖茨比的款待下大摇大摆地分享盖茨比的金钱,却没有接纳他的打算。在与汤姆的对质中,盖茨比被他无情地揭露了出身,面对黛西投靠盖茨比的事实,汤姆虽然气愤却也不屑;汤姆当众揭发盖茨比的秘密,骂他是私酒贩子,挖苦盖茨比所谓的“牛津出身”。盖茨比发财以后改了自己的名字,对外宣称自己是某贵族公子,受过正统的教育,因为汤姆所谓的“精心调查”,盖茨比本人和他的一切努力“如同玻璃一样,在汤姆铁硬的恶意上碰得粉碎”。作家就是这样,让读者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美国梦在阶级观念的冲击下粉碎的事实。而之前犹豫是否投入盖茨比怀抱的黛西,在汤姆的一番“义正词严”讲道下,立刻和盖茨比划清楚了界限。无论是融入上层阶级的幻想还是维护自己纯真爱恋的梦想,盖茨比的美国梦重叠着爱情破灭了。而这也暗示着盖茨比的财富无法战胜根深蒂固的阶级观念,无论盖茨比如何努力和聚敛财富,都无法得到黛西及其背后的上流社会的认同。在《伟大的盖茨比》中,盖茨比或是汤姆的情妇莱特尔,他们都无法摆脱阶级观念的禁锢,莱特尔和盖茨比有相似的幻想,尽管自己的丈夫深爱着自己,莱特尔却因为丈夫在结婚的时候穿着是“借来的礼服”[3]而看不起他。莱特尔幻想着汤姆这个西装革履的上等人有一天能够娶自己。但是莱特尔在汤姆心里除了欲望发泄的作用,和自己豢养的马匹的待遇相差无几。在汤姆心情愉快的时候带出来当作“藏品”炫耀,而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对莱特尔拳打脚踢。最终黛西失手撞死了莱特尔,一场爱恋却没有让汤姆对莱特尔的死有太大的动容,换来的是一箭双雕的诡计。盖茨比和莱特尔,两个带着不同目的想融入上层社会的悲剧人物,一个被枪杀,一个被车撞死,各自悲壮地证明了当时美国社会阶级的对立性是不可改变的。

三、爵士时代美国梦破灭的主流趋势

爵士时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经济大萧条还没到来,美国到处是虚假的繁荣,传统的清教徒式道德早已土崩瓦解;富兰克林式的美国梦被人们追捧只是因为金钱的致命吸引力。社会财富在一战之后迅速积累,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们就像无头苍蝇一样追求金钱和享乐,日日笙歌却在喧嚣之后感觉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荒漠。用菲茨杰拉德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菲茨杰拉德称这个时代为“爵士乐时代”(指一战以后,经济大萧条以前的约10年的时间),他自己也因此被称为爵士乐时代的“编年史家”和“桂冠诗人”。菲茨杰拉德本人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美国梦的典型,和盖茨比同样出身中下层家庭,但是1920年,24岁的菲茨杰拉德第一部长篇小说《人间天堂》出版让作家尝到了一夜成名的美国梦的甜头。而他也迎娶了美人珊尔达,才子佳人的婚姻一时间成为了佳话。这是美国梦成真的真实典范。这对年轻人被突如其来的成功淹没在日夜不断的宴会里,觥筹交错,忘乎所以。但是就是这华丽的开头背后隐藏着美国梦破灭的必然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财”所带来的虚假繁荣给当时的美国经济埋下了祸根,而经济危机的到来预示着爵士时代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虽然娶得美人归,因为性格不合,菲茨杰拉德承受着突然成功的巨大压力,挥霍浪费的巨大开销和不和谐婚姻的苦涩。但是也是这种带着深爱夹杂苦涩的婚姻生活给作家带来了创作源泉,作为爵士时代的旗手的菲茨杰拉德跳出自己成功的小圈子,以盖茨比为例子一针见血地点出了美国梦不可避免的破灭结局。菲茨杰拉德独特的象征手法赋予了《伟大的盖茨比》更为生动的表现力,正是因为作家巧妙地应用不同的颜色为小说打底,始终贯穿小说的灰色基调和金黄色的结合,正是菲茨杰拉德对于爵士时代悲观的预示。一样是最终实现了财富的聚敛,一样是最终夹杂在喧嚣的上流社会的宴会中,菲茨杰拉德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寂寞,正是这无所适从的空虚让敏感的作家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大众共同的悲哀。从而半自传半预示地预言了爵士时代灿烂黄金梦的终结。菲茨杰拉德1940年因为酗酒过度在好莱坞猝死,而妻子姗尔达也因为精神分裂送往精神病院,最后在精神病院偶发的大火中丧生。菲茨杰拉德夫妇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美国梦也最终惨淡结尾,活生生地对应了时代堕落的主题。

四、结束语

盖茨比最终惨淡的葬礼象征着曾经红极一时的主人公仿佛跌入草丛间的落叶,被人们遗忘。《伟大的盖茨比》作为爵士时代的一部历史传记式小说,在给读者带来了一幅穷奢极欲的有钱阶层日日笙歌、觥筹交错享乐的荒诞图片的同时也以残酷的结局揭示了美国梦破灭这一难以否认的历史进程。作为历史车轮中的一小部分,盖茨比乃至菲茨杰拉德本人不过是时代的缩影,人们对于物质享乐的疯狂追求和精神世界的荒漠化产生的矛盾是引起这一幻灭的主要原因。菲茨杰拉德内在的诗人气质赋予了《伟大的盖茨比》残酷性的同时,也赋予了它时代文学的主题,一个时代的结束预示着新的时代的孕育生成!

[1]Stanley Cooperman.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伟大的盖茨比》[M].王小梅,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2]邓蜀生.世代悲欢“美国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Fitzgerald.Early Success[M]//The Norton Anthology.A-merican Literature V.II,1662.

猜你喜欢

杰拉尔黛西菲茨杰拉德
认真
完美无缺的作品
大班语言活动:戴眼镜的芭蕾女孩
风往哪吹
干船坞中的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DDG 6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菲茨杰拉德
英国:大学生创办足球学校
英国:大学生创办足球学校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形象分析
英房产大亨猝死,留下90亿英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