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素质教育引领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2011-08-15梁斯
梁 斯
(遵义医学院 教务处,贵州遵义 563003)
以素质教育引领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梁 斯
(遵义医学院 教务处,贵州遵义 563003)
分析了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概括了当前国内各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用素质教育引领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理念及内涵。
素质教育;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在医学教育领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面向个体的训练,通过积极、适当的方法和途径,感知、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从而增进和改善个体间交往,达到群体内及群体间相互理解及和谐的社会目标。其根本目的是希望通过个体的实践增进群体(医患、医护)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卡耐基曾指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他的专业技术能力所决定,其余85%则有赖于他的交际能力,这一观点在医学领域同样适用。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1989年《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具备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与患者沟通是医生日常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分医生优劣的主要标准之一。医生有责任、有义务成为良好的沟通者,而且这种责任和义务是他人无法替代的。
1 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
根据中华医学会近3年的跟踪调查,医患纠纷80%缘于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以“医患沟通”为主题词,可以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2,071篇相关文章,以“医患沟通”为相关篇名的文章达469篇(1998年前仅1篇)。
Beckman et al,1994 研究表明[1],70%的医疗失误是由沟通问题引起的,缺乏沟通是患者疗效差的原因之一,沟通不良会导致患者不遵守医嘱,从而导致不必要的就诊和实验室检查,甚至会增加(本可避免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仅在美国,每年非医疗相关的费用已超过1,000亿美元(Berg et al,1993)。沟通的质量也是患者申诉和抱怨的主要方面,《美国杂志》(JAMA,2007,298:993)发表的一篇文章,报道在人与人交往时,不善于表达的医师会令人失望,治疗结果不佳时被患者指责甚至诉讼的情况也相应增多。现代社会的电子设备、计算机和通讯工具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语言交流,影响了医师与患者的面对面交谈,使得医师没有时间倾听患者的诉说,并可能导致诉讼的增加:多数情况下诉讼于疗效并无关系,而仅与沟通不佳有关。就像沟通不良可能导致患者疗效不佳一样,实践反复证明,医患间良好的沟通能很好地提高疗效并促成良好的医患关系。良好的沟通直接改善身体参数,如血压的正常、疼痛的控制、症状的改善以及体质和功能状况的全面提升。心理上得到的益处则包括:焦虑的缓解和更愉悦的情绪。由于医患关系的持续紧张,与临床医生人际交往能力相关的研究正日益增多,医学院校也逐渐将医学生的人际交往或沟通能力的培养纳入课程体系。
2 国内高等院校开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
2.1 开设“临床医学概(导)论”课程
近年来,参照国外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国内许多医学院校在低年级医学生中开设了“临床医学概(导)论”(Introduction to Clinical Medicine,ICM)课程,如孙宝志主编的《临床医学导论》等,引导学生建立、发展、创新医学思想及观念。并基于该课程进行早期接触临床教学实践活动。该课程主要分为知识、态度、技能三方面,总的教学内容通常分若干个板块:通常包括医学篇、医生与病人篇、疾病与临床思维篇等内容。逐步训练学生如何接触病人、理解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引导学生了解疾病并初步掌握正确的临床思维习惯。教学方法包括大课讲授、小组讨论、参观医院、病人问诊、采集病史、社会调查、观看录像、医护劳动等。
2.2 开设《医患沟通学》及类似课程
2003年9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由南京医科大学组织全国五家著名医药院校专家编写的全国第一部医患沟通方面的统编教材《医患沟通学》。该教材对医学模式、医患关系做了较为深刻而全面的论述,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材料新颖,方式多样,已被一些高等医学院校作为教材使用。2003-2004学年,南京医科大学首次对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和七年制)学生开设医患沟通学课程,担任课程教师主要由各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师、医院管理干部组成。
北京大学长学制医学生的课程改革,开设了系列人际交往类课程和讲座,包括:18学时的《人际交流》及《医患沟通》、《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礼仪教育》、《情商教育》等课程。举办系列相关讲座,并邀请院领导及各专业资深的专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座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与病患沟通的能力。
汕头大学医学院的5年制和7年制医学生沟通技能课程设计,其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分两个学期完成。一部分内容是普通沟通技能的教学,着重培养医学生与普通人的人际沟通技巧。包括课程介绍、一般流通策略、倾听、说话、交流与演讲。另一部分则是进入临床,着重培养医学生与各科患者的有效沟通。包括晤谈与评估病人、与不同情绪状态病人沟通的策略、如何面对儿童病人、妇产科中的沟通策略、在与病人沟通中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临终关怀策略及与其他卫生人员的沟通和建设性合作。
3 目前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技术主义倾向。目前各高校对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已渐成共识,但与之相关的素质教育尚未纳入课程体系。必须指出,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仍难免回归工具主义、技术至上的理念,把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看作是学生应当掌握的一种技巧或一种工具,殊不知,脱离了社会责任、人文关怀和职业操守等内在素质,所谓的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会变得苍白无力,根本无益于解决目前的医患间缺乏理解和信任的现状。
缺少足够的社会实践环节。人际交往能力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性特征,需要学生具备较为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而这种经验却是在高校这样一个相对封闭和单纯的环境中难以形成的。因此,在校期间开展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难度颇大。课程设置也多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实践教学环节较少。
在临床实习阶段,由于缺乏开展此类课程的教师和教学团队、完整教学方案和教学辅助材料,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仍停留在观察教师的“病床边举止”阶段,基于学生认知的差异,这种方式通常效果欠佳。原因是:①观察和模仿仅是学习过程的部分内容;②学生学习过程的组成通常杂乱且无代表性;③学习过程慢、效率低下,而且,存在模仿错误态度和技巧的可能性;④在被动观察模式中,学习没有机会实践。学到的技巧,也无法从教师处得到正确与否的反馈信息。
4 以素质教育引领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应着力于素质教育,以大学生人生态度、价值观等内在素质培育为引领,防止学生理想信念迷茫、社会责任感缺乏、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及心理个性品质欠佳等精神缺失现象,再辅之以系统、科学的沟通技巧理论及实践训练,才能保证医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应包括内在素质和外显能力培养两个主要部分。
4.1 内在素质
人文关怀精神。具备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富有仁爱、坚忍、宽容及同情心,能够尊重和理解他人(尤其是患者),人文关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美国外科医师学会第88届主席Gerald B Healy指出:人际交流技巧和相互理解能力的发挥,首先基于你是一名有爱心的医师,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与患者交流,甚至能够运用过去传统的“用手安抚患者(laying on of hands)”的方式来表达对患者的关怀。此时如果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但他却感受到了你的耐心倾听、及时答复和关怀,他会从外科处理的利弊中谅解你而不是去指责你。
职业操守。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对病人及其家属有深刻的了解、同情、关爱和耐心,并使他们能以平等合作者的身份接受医疗方案。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尽力保障患者隐私不被泄露及医疗过程的经济性。
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包括通过有效的团队协作与涉及医疗保健的其他专业人员合作共事;具有向他人传授知识、技能的能力和积极态度;对有助于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的文化和个人因素的敏感性。
医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具有生死悠关的医学价值。举例来说,如果一位患者出现多发性创伤,需要创伤科、神经外科、矫形科、重症监护室、麻醉科、呼吸科、心内科和感染科等多学科医师,以及护士、理疗师等紧密合作。而如果没有高效的人际交流和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仅靠某一名技术高超的外科医师根本无法有效治愈这样的病例。因此,Gerald B Healy指出:在现有的医疗体制下要做到工作有效,关键在于两个方面,即团队精神和人际交流。我们应该启动一个重要的教育项目,在医疗机构的各领域内训练医师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精神及合作、服务意识。
4.2 外显能力
基本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和善于倾听的能力。能够有效地与同事、患者、社区、其他部门以及公共媒体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作为未来的医生,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他(她)应能综合并向听众介绍符合他们需要的信息,包括口头表达及书面表达两方面能力。除了正确的表述能力,还要学会注意倾听,收集和综合与各种问题有关的信息,并能理解其实质内容。
拓展能力。控制力:具备捕捉、反应、分析、辨别各种信息的能力,能够用目光、表情举止、身势姿态、仪表礼仪等传达信息,表现医生的自信、沉稳及专业素养,有效稳定病患及家属的情绪,增强患者的信心。包括观察力、理解力及辨析力和反应力。组织领导能力:包括组织技巧、领导艺术及分析、决策能力,它可以使团队更具有凝聚力,使众人朝着同一方向去努力,可以使一个团队有能力去解决困难,显示团体的优势和力量。组织领导能力体现在7个“C”上:勇气、信心、创造力、交流、关怀、号召力和品质。
[1]Zubair Amin等编著.医学教育精要(中文翻译版)(第1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85.
Guiding Medical Students’Interpersonal Skills Cultivation with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LIANG Si
(Dean’s Office,Zunyi Medical College,Zunyi 563003,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interpersonal skills training for medical students,summarizes themajor means and problems of students’interpersonal skills training at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Then it proposes the concepts and connotation of guiding medical students’interpersonal skills cultiva-tion with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medical student;interpersonal skill
G40-012
A
1006-2769(2011)03-0534-03
2011-02-17
贵州省教育厅社科基金
梁 斯(1963-),男,江苏宝应人,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医学教育与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