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研究现状

2011-08-15李芳芳姜安丽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1年3期
关键词:校际资源共享教育资源

李芳芳,姜安丽,顾 申

(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上海 200433)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研究现状

李芳芳,姜安丽,顾 申

(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上海 200433)

资源相对匮乏是我国高等教育界长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而通过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效能被认为是解决资源匮乏问题的最有效方式。本文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研究的情况进行综述,并探讨了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发展方向。

高等教育;教育资源;共享

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广泛开展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最大限度的发挥有限资源的效益一直是高等教育管理和改革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力图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研究的状况进行概括,从而为教育资源共享的未来发展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1 研究领域之一——概念

教育资源共享其主体是“教育资源”,因此,明确教育资源的内涵往往是教育资源共享研究的起始点。根据研究的着眼点不同,教育资源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资源是“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支持学与教的系统和教学材料与环境”[1],“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投入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要素与条件,这不仅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经济资源,还应该包括文化、信息、制度等无形资源”[2],“教育资源包括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总和”[3],其中,人力资源指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教学科研管理的人员;物力资源是高等学校用于教育教学活动资金的物化形式;无形资源是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积累的财富,除商标、版权、专利权等,还包括校誉、办校传统与经验、招生与就业渠道,对外交流渠道和校友关系等[4]。狭义的教育资源则是“指以数字信号模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传输的教育信息,它属于学习对象的一个子集”[5]。两种概念在教育资源共享的研究中都被接受,这也使得我国教育资源共享的研究自然地分成了教育管理和教育技术两大领域。前者着重探讨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和构建有效的共享模式,后者则重点在于运用技术手段完善共享平台的建设,如精品课程项目等。本文探讨的教育资源共享是指教育管理领域的资源共享。

2 研究领域之二——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对资源共享必要性的深入认识促进了我国教育资源共享研究的不断发展。尽管研究者对资源共享的必要性认识略有差别[3-4,6],但归结起来,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体现在两点:

资源短缺要求资源共享。资源匮乏是我国长久以来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后,资源匮乏对需求扩张的矛盾更显突出,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是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要发挥制度上的优越性,集中建设,广泛共享。”其次,由于资源短缺所造成的院校之间的激烈和无序竞争,加大了地区、院校间教育水平的差距。因此,通过共享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将对促进教育公平,防止教育力量分布失衡起到重要的作用。

资源浪费、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要求资源共享。与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资源单位所有制,小而全、大而全的设备投入模式,加上高校间条块分割严重,教育资源缺乏应有的流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加强不同高校间信息沟通,通过制度建设保障资源共享的实现成为高等教育必须进行的改革方向。

3 研究领域之三——教育资源共享的层次

现行高等教育的资源共享从学校院系间到国际合作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7]:

以学分制管理为特征的高校内部院(系)、专业之间的资源共享。院系(含专业)根据其师资力量及办学条件尽可能开出各种课程,学生可按一定的选课优先级别在全校的开课范围内自主选课,使优质课程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为学生的成才提供广阔的空间。国内大多数大学已实现了内部资源共享这一改革。

在同一区域内高校之间的课程互选,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这种形式主要在一些高校相对集中的城市区域或新建的高等教育大学园内。

全国高校间协作性组织或校际交流。由于这种形式不受地理区域的限制,往往选择门当户对的大学,开展互派学生、教师的交流与科研合作,相互承认学分,师生的交流量也可根据各高校的资源余量适度调整。此外,也有根据国家要求开展的高校间、地区间的支援性交流,这种流向主要是由层次较高的学校单向流出资源。一些高层次的学校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设暑期学校,这些课程资源可向校外甚至国外学生开放,通过市场运作达到经济与社会双重效益。

国际间的师生交流和合作。经济的全球化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目标和实现途径。各国的国际化人才战略要求其高等教育过程的国际化,因此国际间的校际交流、互认学分、联合培养、合作科研越来越多,互派教师与学生的规模越来越大。同时,国外学生进入我国高校,也推动了校园环境的国际化和教育氛围的国际化。

4 研究领域之四——教育资源共享的实践模式

从院校调整到大学城建设,从合作办学到建立大学战略联盟等,我国教育管理者一直试图寻找一种运行有效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实践模式。

院校调整。所谓院校调整,是指政府对现有的高等学校,根据地域、学科、教育资源的特点,按照资源优势、学科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原有的教育资源进行结构调整,重新整合,从而在原有的高等学校的基础上,把两所以上的高等学校进行合并,进而打造出强校甚至是一流强校的政府行为[8]。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院校调整是高校结构调整、政府机构改革、资源配置方式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转换等多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9],也是我国开展教育资源共享所采用的最早的大规模实践模式。从实际运行效果上看,一部分合并后的大学在综合实力、学科基础、办学环境等方面得到提升或改善,其师资、设备、图书资料、校舍等教学资源实现了共享,学科实现优势互补和交叉渗透,其教学科研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加强[8]。但是,也有研究者指出,大学合并并未完全达到政府和参与合并高校的预期目标,由于在学科融合、组织结构调整、权利分配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合并后的高校反而增加了管理成本,未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其资源共享的实际实施也往往因空间距离、管理体制等现实因素的约束而无法实现,再加上院校调整本身是一种政府行为,实施过程往往漫长并需动用大量的行政资源,因此,这种模式不可能成为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常用模式。

大学城建设。大学城,一般是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建设的大学经济发展区。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创新,是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进程中以集约化的方式来解决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的一种可行途径[10]。大学城的建设有两个层次,一是在高等院校比较集中、高等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由地方政府划定校址,把原有的高等学校集中在一个地区进行发展建设;二是在一些非中心城市和高等教育欠发达的城市,地方政府从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划定校址,进行高等学校的硬件建设,“筑巢引凤”。近十几年来,大学城建设称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主要实践模式。这一模式无疑改善了院校调整模式中学校在空间上仍然存在距离,在实现共享时存在诸多实际困难的局面,为教育资源共享创造了极好的地理条件,但是,地理上的“合”并不必然导致实际运行中的“合”。由于学校行政归属不同所导致的分割,学校自身建设发展的压力,加上在教育资源共享中利益分配的不均衡使得目前大学城中教育资源共享也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11-12],因此,建立一种合理的制度来保障大学城内各个院校间教育资源共享的持续运作就成为当前教育管理者需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校际合作办学。高校校际合作办学,指以高校为主体的合作办学[13]。它表现为两个以上的高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活动上进行合作,通过共同的投入和努力,达到一定的办学目标或行动目标[12]。校际合作办学是一种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的联合办学方式,其作用主要表现为,①可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②可以扩大资源,提高效益。一个高校的资源毕竟有限,与其他高校交流合作,尽管也需要一些投入,但所得往往更多,能使资源增殖,利用率提高。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某种系统,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使合作高校获得拓展和提高的机会。应该说,校际合作办学是一种灵活的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它涉及的形式相当多样,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界获得广泛重视的大学战略联盟的构建事实上就是校际合作办学的一种特定方式[14-16]。这种方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均对我国大学校际合作办学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17-19]。不同的院校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灵活采用,由于合作院校是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在保持独立地位的前提下,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事,并且追求共享和互利的目标,因此,这种模式可以为更多的高校所接受,应该成为未来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主要模式。

综上所述,对于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我国的研究已经在理论及实践层次全面展开,说明我国已经深刻认识到共享对推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并积极从多个层面通过资源共享改善现有的局面。但是,受思想认识、管理体制、资源配置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育资源共享的意愿却不能代替目前教育资源共享实际运行的效果,教育研究者还需继续在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资源共享的实践方面继续进行研究,深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7-268.

[2]黄 科.试论区域行政对于教育资源共享的协调作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5(4):41 -47.

[3]李 培,肖 化.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模式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3):521-522.

[4]王 锐.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76):69 -70.

[5]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S].http://www.celtsc.edu.cn.

[6]王梓林.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7:6 -7.

[7]李俊伟,楼程富.构建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教学管理新体系.http://www.lianhebanxue.org.cn/academic/thesis/2009/0618/45.html

[8]解晓东.试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与可能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22-24.

[9]徐小洲.论我国高层次大学合并的利弊与发展策略[J].教育研究,2002(8):59-65.

[10]王 静.高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运行状况浅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6(3):110-114.

[11]饶 勇,饶 远.南昌高校园区教育资源共享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07,22(4):74 -76.

[12]陈维彬.温州高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的实践与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4):1-3.

[13]柯 森.高校校际合作办学论[J].高教探索,2002(3):77-78.

[14]董志惠,沈 红.论中国大学战略联盟[J].教育发展研究,2006(2):48-50.

[15]阳荣威.试论高校战略联盟及其构建策略[J].江苏高教,2005(6):37-40.

[16]王志刚,郑存库.一般地方高校构建战略联盟的思路与形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6(8):40-41.

[17]杨德广.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校际合作办学探索[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31(2):1 -5.

[18]赵 媛王 娟.基于教育资源共享的区域教学联合体建设[J].江苏高教,2006(5):60-62.

[19]李延成.克莱蒙特学院联合体:一种独特的联邦制高等院校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2,29(10):52 -56.

G640

A

1006-2769(2011)03-0441-03

2011-01-12

第二军医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重大项目(JYA2008004);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B08063)作者简介:李芳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护理教育工作。通讯作者:姜安丽

猜你喜欢

校际资源共享教育资源
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重视城乡教育资源调整 保护农民家庭发展希望
金融信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建设与资源共享
一种P2P网络客户资源共享系统设计
长三角地区“戏曲进校园”校际联盟在上海市金山区授牌
育见未来共创美好——2019未来学校行业年会暨教育资源交流会圆满落幕
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FESCO人力资源共享服务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体育专业学生多元化培养的校际联动影响因素分析
Wi-Fi网络资源共享现状及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