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阿保机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2011-08-15孙政
孙 政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20)
耶律阿保机(872—926年),即辽太祖,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治家、军事家。他是辽王朝的缔造者,推动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目前,学术界已经对阿保机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①参见赵振海:《辽太祖阿保机“以家代国”的斗争》,《华中师院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3期;雷家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对民族融合的贡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5期;肖爱民:《耶律阿保机“盐池宴”考辨》,《北方文物》2003年第4期;任爱君:《从舍利到帝王:耶律阿保机“化家为国”的历史背景及时代内涵》,《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2期;孟凡云:《耶律阿保机的神化活动及特点》,《北方文物》2005年第4期。但对他的民族关系思想尚无专文加以论述。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梳理和探讨,以期引起学术界重视,并填补这一空白。
中国民族关系思想是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各类人物对中国民族关系的认识,是几乎所有统治者制定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理论基础;既有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史学家和普通民众对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总结和反思,也有他们对当时民族关系现状的理性思考和客观认识,还有他们对民族关系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见。②崔明德:《隋唐民族关系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页。耶律阿保机的民族关系思想主要包括“广土众民之志”、“化家为国”、“因俗而治”、“分而治之”等观点。
一
先谈“广土众民之志”。“广土众民”语出《孟子·尽心上》③赵岐、孙奭:《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26页。,即使土地广阔,人民众多之意,这是古代任何一个民族要在严酷的民族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所必须争取的条件。
契丹源出鲜卑宇文部。北魏登国三年(388年),道武帝拓跋珪击破鲜卑宇文部,契丹从此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几个世纪以来,契丹周旋于中原王朝和草原霸主之间,实力逐渐增长。9世纪后期,唐帝国衰落,回鹘汗国分裂。契丹首领趁机四处掠夺奴隶、畜产和财物,成为一个强大的征服力量。史载:“光启中,其王沁丹者,乘中原多故,北边无备,遂蚕食诸郡,达靼、奚、室韦之属,咸被驱役,族帐浸盛,有时入寇。”①薛居正:《旧五代史》卷137《外国列传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827页。阿保机的伯父释鲁当政后,野心进一步膨胀,“北征于厥、室韦,南略易、定、奚、霫,始兴板筑,置城邑,教民种桑麻,习织组,己有广土众民之志。”②脱脱:《辽史》卷2《太祖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册,第24页。因此,阿保机“广土众民”的思想是继承父祖遗志而来的。
自青年时代任侍卫军官挞马狘沙里,阿保机开始了他漫长的戎马生涯。唐天复元年(901年),阿保机被推举为迭刺部夷离堇,专征讨。天复三年(903年),阿保机任于越,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这时,唐王朝的统治早已风雨飘摇,朱温、李克用等强藩忙于争夺中央权力;草原诸部族不是正处于衰落期,就是还比较弱小;东北的渤海政权也走向了腐朽没落。外部环境为阿保机“广土众民”思想的实践提供了有利时机。
阿保机“广土众民”思想的发展和实践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天复元年(901年)到天祐三年(906年),是阿保机为取代遥辇氏积聚力量的阶段。史籍上对他这一时期活动的记述充斥着“俘获”等字眼。阿保机连年向周边游牧部族和唐北部边境用兵,掠夺了大量人口和财富,个人实力和威望急剧膨胀。如:
天复元年(901年),阿保机“连破室韦、于厥及奚帅辖剌哥,俘获甚众”。
天复二年(902年)秋七月,阿保机伐河东代北,“获生口九万五千,驼马牛羊不可胜纪”。
天复三年(903年)春,阿保机伐女直,“获其户三百”。冬十月,略蓟北,“俘获以还。”
天佑二年(905年),阿保机进军刘仁恭,“拔数州,尽徙其民以归。”③《辽史》卷1《太祖上》,第1册,第1-2页。
第二个阶段,从太祖元年(907年)到太祖九年(915年),是阿保机开疆拓土的阶段。
首先,阿保机已经不满足于俘掠,而是要确认攻下的地区为自己的统治范围。太祖元年(907年)二月,阿保机出征黑车子室韦,降其八部;次年,筑长城于镇东海口;四年(910年)冬十月,平乌马山奚叛乱;五年(911年)春正月,阿保机亲征西部奚,“是役所向辄下”,遂分兵讨东部奚,“亦平之。于是尽有奚、霫之地”,复“略地蓟州”;六年(912年)秋七月,“亲征术不姑,降之”;④《辽史》卷1《太祖上》,第1册,第3-6页。九年(915年)春正月,平乌古部叛乱。阿保机陆续征服了黑车子室韦、吐谷浑、乌丸、奚、霫、乌古等部族,“东际海,南暨白檀,西逾松漠,北抵潢水,凡五部,咸入版籍”。⑤《辽史》卷1《太祖上》,第1册,第4-5页。
其次,时值朱温篡唐,藩镇斗争加剧,阿保机利用各方相持不下之机,积极插手中原事务,坐收渔人之利。
太祖元年(907年),刘守光囚禁其父仁恭,自称幽州卢龙军节度使,其兄刘守奇率数千人投降契丹,阿保机置之平卢城。三年(909年),刘守光兄沧州节度使刘守文遣人来求援。阿保机命耶律苏、萧敌鲁等相助,败守光军。六年(912年)二月,阿保机亲自出征刘守光。
虽然早在唐天祐二年(905年)阿保机即与李克用会盟共抗朱温,但当朱温自立为帝,遣使来聘时,他看到朱温声势日盛,遂奉表称臣,约定联合灭晋。对偏处东南的吴越,阿保机也交往甚密。为获取最大的利益,阿保机奉行远交近攻策略,根据形势变化随时更换盟友。
最后,由于受到“诸弟之乱”等内部矛盾的牵制,阿保机一度放慢了对外扩张的步伐。
阿保机成为契丹最高首领后,试图建立中原式的专制王朝,遭到了一些家族成员的激烈反对。以阿保机诸弟为代表的保守派先后发动了多次政变,虽然最终被镇压下去,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阿保机的力量。经过一番波折,契丹物价腾飞,牲畜疫死,昔日“富有万马”的契丹民间,竟落到皆徒步而行的凄惨境地。在一段时间里,阿保机不得不“弭兵轻赋,专意于农”⑥《辽史》卷59《食货志上》,第924页。,把精力集中到内部的治理整顿和恢复生产上。
第三个阶段,从神册元年(916年)到天赞五年(926年),是阿保机“广土众民”思想升华的阶段。
神册元年(916年),阿保机正式称帝,契丹国内局势趋于稳定,随着地位的巩固和国力的上升,阿保机已不满足于仅做一个草原上的霸主,而要建立一个疆域囊括整个中国北部的强大王朝。
一方面,阿保机立志“为群方之父母”,加快征服草原各部的步伐,巩固对已降附部族和地区的统治。如神册元年(916年)秋七月壬申,阿保机亲征突厥、吐浑、党项、小蕃、沙陀诸部,“皆平之。俘其酋长及其户万五千六百,铠甲、兵仗、器服九十馀万,宝货、驼马、年羊不可胜算。”二年(917年),萧室鲁平定于骨里叛乱。①《辽史》卷1《太祖上》,第1册,第11-12页。四年(919年),阿保机征乌古部,“俘获生口万四千二百,牛马车乘、庐帐器物二十馀万。自是举部来附。”五年(920年)秋八月,阿保机亲征党项诸部。②《辽史》卷2《太祖下》,第1册,第15-16页。天赞二年(923年)三月戊寅,阿保机军于箭笴山,讨伐奚胡损部,“获之,射以鬼箭。诛其党三百人,沉之狗河。置奚堕瑰部,以勃鲁恩权总其事。”③《辽史》卷2《太祖下》,第1册,第18页。
另一方面,逐鹿中原的各大势力频繁拉拢阿保机,企图借契丹之力削弱竞争对手。而中原“诸藩雾暗,五岳尘氛,赤县成墟,紫宸迁宅”④叶隆礼:《契丹国志》卷1《太祖大圣皇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2页。的衰落景象也刺激了阿保机向南扩张的野心。这一时期,阿保机的矛头主要指向中原,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进攻。
神册元年(916年)夏四月,晋幽州节度使卢国用降附契丹,阿保机任其为幽州兵马留后。八月,阿保机拔朔州,擒节度使李嗣本。十一月,攻蔚、新、武、妫、儒五州。自代北至河曲逾阴山,尽有其地。遂改武州为归化州,妫州为可汗州,设置西南面招讨司。
二年(917年)春二月,晋将卢文进投降契丹。三月辛亥,攻幽州……大破之,斩首三万馀级。
三年(918年),耶律安端攻云州及西南诸部。⑤《辽史》卷2《太祖下》,第1册,第11-12页。
五年(920年),耶律倍等略地云内、天德。冬十月辛未,攻天德……丙子,拔其城,擒宋瑶,俘其家属,徙其民于阴山南。⑥《辽史》卷2《太祖下》,第1册,第16页。
神册六年(921年),李存勗征讨张文礼,王郁游说契丹出兵解围。阿保机空国入寇,与李存勗会战于沙河、望都,战况不利,“会大雪弥旬,平地数尺,契丹人马无食,死者相属于道”,⑦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71《后梁纪六》龙德二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8873页。被迫撤军。阿保机虽无所得而归,然自此颇有窥中国之志。当后唐明宗李嗣源遣姚坤出使契丹时,阿保机蛮横得以“吾以甲马三万会新天子幽、镇之间,共为盟约”相威胁,宣称“若与我大河之北,吾不复南侵矣。”在姚坤断然拒绝后,他又表示:“河北恐难得,得镇、定、幽州亦可也。”⑧《资治通鉴》卷275《后唐纪四》天成元年,第8989页。
经过多次失利,阿保机认识到契丹国力尚不足,遂转向彻底吞并草原诸部和渤海,欲待羽翼丰满再择机南下。天赞三年(924年)六月,阿保机大举出征吐浑、党项、阻卜等部,兵锋北至乌孤山、古回鹘城,西逾流沙,拔浮图城,尽取西鄙诸部。
天赞四年(925年),阿保机宣布“惟渤海世仇未雪,岂宜安驻!”⑨《辽史》卷2《太祖下》,第1册,第21页。举兵亲征渤海。天显元年(926年)围攻忽汗城,渤海国王大諲歙出降。阿保机改渤海为东丹国,将渤海故地纳入契丹统治。
经数十年东征西讨,阿保机终于实现了“广土众民”的思想,将版图扩展到“东自海,西至于流沙,北绝大漠,信威万里”⑩《辽史》卷2《太祖下》,第1册,第24页。的辽阔区域。
二
再谈“化家为国”。所谓“化家为国”,就是从以家族利益为出发点转换到以国家利益为重,建立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在“化家为国”的思想实践中,阿保机得到了汉人的全力支持。
契丹从宇文部析出后,就开始向国家的过渡。但是它在役属于柔然、突厥和回纥等草原霸主时,备受欺凌;归附中原王朝期间,也屡因不顺从而受到压制。遭受多次沉重打击,这个过渡变得非常缓慢。
遥辇氏联盟后期,随着契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积累,部落社会残存的平均观念,越来越被以个体家庭为主的私有制观念所取代,阶级分化加剧,贵族对权力的争夺日趋激烈。阿保机的祖父匀德实就因权力斗争而为耶律狼德所害,家人惟有四散逃命。为保护阿保机不受伤害,祖母把他“常匿于别幕,涂其面,不令他人见”。⑪《辽史》卷1《太祖上》,第1册,第1页。以后又发生了耶律辖底靠阴谋手段夺取夷离堇和于越释鲁遭暗杀等事件。一连串血雨腥风清楚表明了旧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契丹部落联盟的形式过于松散,缺乏严密的组织和领导,急需进行变革,建立中央集权。而遥辇氏汗权衰落,痕德堇可汗昏聩无能,无力承担这一历史使命,如曷鲁所言“君臣之分乱,纪纲之统隳。委质他国,若缀斿然。羽檄蜂午,民疲奔命。”⑫《辽史》卷73《耶律曷鲁传》,第1221页。这就给了阿保机脱颖而出的机会。天复七年(907年),阿保机凭借此前多年征战建立的威信和掌握军政大权的优势,废除传统的选汗制度,即皇帝位。这表明阿保机“化家为国”的思想已然形成并付诸实施了。
然而,阿保机面临着如何在契丹人中间维持其最高权力这一难题。他试图加强其绝对权威的计划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威胁来自于他的弟弟们与其他耶律氏的贵族。按惯例,契丹首领每三年需要重新选举一次,阿保机却没有履行这一程序,这使他的弟弟们感到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因此要阻止他建立一个父子相传的世袭王朝,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将永远失去取得汗位的机会。
太祖五年(911年)五月,阿保机诸弟剌葛、迭剌、寅底石、安端等阴谋改选可汗,安端的妻子粘睦姑向阿保机告发了这件事。双方作出妥协,阿保机“与诸弟登山刑牲,告天地为誓而赦其罪。出剌葛为迭剌部夷离堇”。①《辽史》卷1《太祖上》,第1册,第5页。太祖六年(912年)十月,在辖底怂恿下,诸弟乘阿保机亲征阻卜之机,带兵阻其归路,逼他重新选举。阿保机抢先燔柴告天,造成连任的既成事实,迫使诸弟各遣人谢罪。
经过一番较量,诸弟认识到靠传统已经不能约束阿保机。太祖七年(913年)三月,诸弟私下拥立剌葛,企图用武力夺取汗位。迭剌和安端殆称入觐,欲劫持阿保机。阿保机识破其诡计,拘捕二人。寅底石攻打阿保机行宫,“焚其辎重、庐帐,纵兵大杀。皇后急遣曷古鲁救之,仅得天子旗鼓而已。其党神速姑复劫西楼,焚明王楼……命北宰相迪里古为先锋进击之,剌葛率兵逆战,……伏发合击,遂大破之。剌葛奔溃,遗其所夺神帐於路,上见而拜奠之。……五月甲寅,奏擒剌葛。”②《辽史》卷1《太祖上》,第1册,第6-7页。这次叛乱可以看作革新与保守之争,虽然给契丹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但是反对派也暴露的比较彻底。阿保机采取了不同以往的严厉措施,处死了辖底等叛乱贵族300余人。
《新五代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阿保机益以威制诸部而不肯代。其立九年,诸部以其久不代,共责诮之。阿保机不得已,传其旗鼓,而谓诸部曰:‘吾立九年,所得汉人多矣,吾欲自为一部以治汉城,可乎?’诸部许之。汉城在炭山东南滦河上,有盐铁之利,其地可植五谷,阿保机率汉人耕种,为治城郭邑屋如幽州制度,汉人安之,不复思归。阿保机知众可用,乃用其妻述律策,使人告诸部大人曰:‘我有盐池,诸部所食。然诸部知食盐之利,而不知盐有主人,可乎?当来犒我。’诸部以为然,共以牛酒会盐池。阿保机伏兵其旁,酒酣伏发,尽杀诸部大人,遂立,不复代。”③欧阳修:《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录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86-887页。
对于“盐池宴”的真实性,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尚无定论。④参见肖爱民:《耶律阿保机“盐池宴”考辨》,《北方文物》2003年第4期;任爱君:《契丹“盐池宴”、“诸弟之乱”与夷离堇任期问题》,《史学集刊》2007年第6期。然而,这一戏剧性的事件颇符合当时“太祖初受命,属籍比局萌觊觎,而遥辇故族尤觖望”⑤《辽史》卷73《耶律海里传》,第1227页。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形势。“诸弟之乱”就因有众多旧贵族参与,以致经此乱,“府之名族多罹其祸”。⑥《辽史》卷2《太祖下》,第1册,第16页。当阿保机的力量因“诸弟之乱”受到削弱之际,各部旧贵族很可能联合起来,逼迫阿保机恢复旧制。在这种形势下,汉人的作用就凸现出来。虽然阿保机掳掠了大量的汉人,但并没有强迫他们做奴隶,而是把他们和流落到契丹的汉人一起,“依唐州县置城以居之”,使之“各有配偶”、“各安生业”。⑦《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录第一》,第886页。因此,在阿保机“化家为国”的思想实践中,他们全力支持阿保机摆脱旧制的羁绊。借助汉人之力,阿保机得以用铁腕镇压反对派,推动改革走向了成功。
随着地位的巩固,阿保机于神册元年(916年)正式称帝,国号契丹(947年改称辽),建元神册,立长子耶律倍为皇太子,建立了世袭皇权。
神册三年(918年),阿保机“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⑧《辽史》卷72《义宗倍传》,第1209页。阿保机采纳耶律倍的建议,尊崇孔子和儒家思想,既有利于借儒家的伦理道德来维护中央专制的统治,也有利于增强汉人对契丹政权的认同。阿保机强调‘佛非中国教’,否定了群臣祀佛的主张,反映了他认为契丹政权属于中国和他要做一个“中国天子”的思想。在天赞三年(924年)的诏书中,阿保机更明确地宣称自己“上承天命,下统群生”,要成为“万载一遇”的“圣主明王”。⑨《辽史》卷2《太祖下》,第1册,第19页。
三
接着谈“因俗而治”。早在周朝,“因俗而治”的思想就已出现了。当年周公要辅助成王主政,就让儿子去统治自己的封地鲁国,周公的儿子三年才回来报告,周公问为什么这么晚,他说费了很多时间把当地人的劣习改掉了,而齐国的姜子牙三个月就来报告,周公问他何以这么快,姜子牙说他让一切照旧,周公感叹鲁国的后人将要成为齐国的臣子了。因为只有根据当地人的风俗习惯来治理,才能亲近民众,得到人民拥护。
经过阿保机多年扩张,契丹境内民族众多,且经济、文化差异很大,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的汉人和渤海人;另一类是“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契丹和其他游牧部族。①《辽史》卷32《营卫志中》,第373页。在这样辽阔的疆域内,对众多发展不平衡的民族实行单一制度是不现实的。因此,阿保机汲取了历史上华夏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因其俗,简其礼”②司马迁:《史记》卷32《齐太公世家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80页。的政治智慧和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民族分治”的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③《辽史》卷45《百官志一》,第685页。的“因俗而治”思想。
唐末,大量被掳掠的和逃避战祸的汉人流落契丹,绝大多数流入了迭剌部。“阿保机的迭剌部,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草原外缘的新区域。这一区域是极富汉风的契丹。”④陈述:《契丹政治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7页。《辽史》载:“初,皇祖匀德实为大迭烈府离堇,喜稼穑,善畜牧,相地利以教民耕。仲父述澜为于越,饬国人树桑麻,习组织。”⑤《辽史》卷59《食货志上》,第923-924页。迭剌部习染汉文化较多和阿保机的父祖对农业生产价值的重视为他“以汉制待汉人”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起初,阿保机建“汉城”来安置汉人,让他们能继续从事农耕,以便榨取最大的利益。如天复二年(902年),阿保机下令于潢河南筑城,安置征伐河东、代北所获生口。据传韩延徽出使契丹,为阿保机器重留用,“乃请树城郭,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又为定配偶,教垦艺,以生养之。”⑥《辽史》卷74《韩延徽传》,第1231页。随着流亡和被掳掠到契丹的汉人、渤海人不断增加,阿保机开始设置州县治理,又在朝廷设汉儿司,任用康默记、韩延徽、韩知古等汉人主管事宜。神册六年(921年),“诏正班爵”,“汉人则断以律令,仍置钟院以达民冤。”⑦《辽史》卷61《刑法志上》,第937页。对汉人的治理,阿保机遵循封建程序和法规制度,不改变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力图使汉人能在契丹安居乐业。
神册三年(918年),阿保机任命礼部尚书康默记担任版筑使,修建皇都。同一年,他下令在皇都建立孔庙、佛寺和道观。这是阿保机为适应契丹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宗教多方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突破传统的游牧观念,兴建的第一座草原都城。
天显元年(926年)征服渤海后,阿保机改渤海为东丹国,保留原来的政治文化制度,参用渤海旧臣一同辅政,有效缓和了渤海人的反抗情绪。
所谓“国制”,是指建立在契丹旧俗基础上的“治契丹及诸夷之法”。“太祖初年,庶事草创,犯罪者量轻重决之。其后治诸弟逆党,权宜立法……神册六年,克定诸夷,上谓侍臣曰‘凡国家庶务,拒细各殊,若宪度不明,则何以为治,群下亦何由知禁’乃召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⑧《辽史》卷61《刑法志上》,第936-937页。契丹“国制”的确立,也是与阿保机“化家为国”和“因俗而治”思想的实践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辽王朝建立在继承遥辇氏汗国的基础上,而且契丹等族受限于游牧生活,只能把原来的组织制度在改良后保留下来。如部族、石烈、瓦里、弥里、闸撒等部落组织形式。同时,为了维护契丹贵族的统治优势,重要官职的世选制和将掳掠或内附的部族编入契丹等政策都延续下来。为培育契丹自己的特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神册五年(920年)正月,阿保机命突吕不和鲁不古等人创制契丹大字,“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⑨《契丹国志》卷23《国土风俗》,第128页后来在阿保机指示下,迭刺又借鉴回纥语言,成功创制了契丹小字。
四
最后谈“分而治之”。“分而治之”思想由来已久,最初的记载见于《资治通鉴》烈王七年(前369年),“(韩)懿侯乃与赵成侯合兵伐魏……懿侯曰‘杀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贪也。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於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①《资治通鉴》卷1《周纪一》烈王七年,第40页。西汉名将赵充国平定羌人叛乱,就是依靠成功实践“分而治之”的思想,顺利瓦解了诸羌同盟。相比较而言,阿保机的“分而治之”思想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仅使用于外敌,且在契丹内部施行。
辽王朝的崛起并非一日之功,有一个由小变大、由弱到强的过程。面对初期自身实力较弱、内部保守派阻挠、外部强敌林立等不利情况,阿保机机智地运用“分而治之”思想,内则削弱了保守势力的基础,外则避免了四面树敌的危险局面。
其一、强大的迭剌部为阿保机取代遥辇氏铺平了道路,在他“化家为国”的过程中却成为加强皇权的严重威胁。不但忠诚于阿保机的耶律曷鲁看到这一点,在弥留之际呼吁:“惟析迭剌部议未决,愿亟行之。”②《辽史》卷73《耶律曷鲁传》,第1222页。曾参与谋乱的耶律辖底也进言:“迭剌部人众势强,故多为乱,宜分为二,以弱其势。”③《辽史》卷112《逆臣上》,第1499页。天赞元年(922年),阿保机采取果断措施,分迭剌部为二院。夷离堇由皇帝任命,驻守南境,既加强了边防,又减少了对皇权的威胁。经过改编,迭剌部的力量分化,成为与乙室、奚和遥辇氏互相牵制的力量。故史称阿保机“有英雄之智者三:任国舅以耦皇族,崇乙室以抗奚王,列二院以制遥辇”。④《辽史》卷45《百官志一》,第711页。
其二、奚族与契丹族“异种同类”,历史渊源颇深。在兼并过程中,阿保机没有一味地依靠武力,而是采取了一些怀柔安抚的手段。阿保机为迭剌部夷离堇时,曾讨伐奚部,其首领术里恃险固守,无法攻克。阿保机命曷鲁前往劝谕,曰:“契丹与奚言语相通,实一国也。我夷离堇于奚岂有輘轹之心哉?汉人杀我祖奚首,夷离堇怨次骨,日夜思报汉人。顾力单弱,使我求援于奚,传矢以示信耳。夷离堇受命于天,抚下以德,故能有此众也。今奚杀我,违天背德,不祥莫大焉。且兵连祸结,当自此始,岂尔国之利乎!”术里被说服,遂降。⑤《辽史》卷73《耶律曷鲁传》,第1220页。天赞二年(923年),阿保机置堕隗部,与五部奚一起合归奚王府统领,并使奚族享有仅次于契丹族的社会地位,成为支持契丹政权的坚定力量。
其三、对于那些人口众多、势力庞大的被征服者,阿保机采取了迁徙分化的策略。担心女真成为后患,阿保机把女真强族大姓数千户移置到辽阳之南。这部分女真人被编入辽的户籍直接统治,称之为“熟女真”。对位于粟末江以北,宁江州东北的10余万户女真人则实行“羁縻”统治,称之为“生女真”。“熟女真”不得与“生女真”相通,以分其势。占领渤海后,阿保机又将渤海大諲譔王族及名门大姓迁至契丹内地安置。
五
综上所述,尽管阿保机本人并没有对他的民族关系思想进行系统总结和理论阐述,但其民族关系思想的产生、确立和演变脉络是清晰而明确的。阿保机的民族关系思想和实践,既是契丹民族发展和外部有利局势造成的历史机遇的结果,也是由阿保机的身份背景和卓越素质决定的。
阿保机出生在契丹最强大的迭剌部耶律家族,其家族拥有世选本部夷离堇的特权,从七世祖涅里起就掌握了联盟的军权。阿保机本人武艺高强,“帝生而拓落多智,与众不群。及壮,雄健勇武,有胆略。好骑射,铁厚一寸,射而洞之……部落惮其雄勇,莫不畏而服之”⑥《契丹国志》卷1《太祖大圣皇帝》,第8页;且有人君之度,“辽太祖有帝王之度者三:代遥辇氏,尊九帐於御营之上,一也;灭渤海国,存其族帐,亚於遥辇,二也;并奚王之众,抚其帐部,拟於国族,三也。”⑦《辽史》卷45《百官志一》,第711页。
在频繁的对外征战和内部斗争中,阿保机表现出杰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这使得人们把振兴耶律家族和契丹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偶思病危时曾嘱咐儿子曷鲁,“阿保机神略天授,汝率诸弟赤心事之。”当阿保机来探望,偶思握着他的手说:“尔命世奇才。吾儿曷鲁者,他日可委以事,吾已谕之矣。”⑧《辽史》卷73《耶律曷鲁传》,第1219-1220页。于越释鲁也高度评价阿保机,“吾犹蛇,儿犹龙也”。⑨《辽史》卷73《耶律曷鲁传》,第1221页。
在家族支持下,天复元年(901年)阿保机升任“大迭烈府夷离董”,天复三年(903年)官拜“于越”,“总知军国事”。作为契丹实际上的最高领导者,阿保机不得不从历史和现实出发,思考契丹和耶律家族的出路,从而产生了他的民族关系思想和实践过程。由于其植根于解决实际问题,加以阿保机宏伟的政治抱负和宽广的胸襟,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先进性。
现实性——这首先体现在阿保机的民族关系思想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顺应了唐以来边疆民族大发展的历史趋势,是契丹民族自身积累的突破,也体现在阿保机的思想和实践注重从实际出发,不做好高骛远的空想。例如,阿保机对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不可谓不重视,但有别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全盘汉化”思想,阿保机只撷取了其中适用于当时契丹的部分,使之与保留的契丹优秀传统相辅相成。
先进性——阿保机成功地实现了他的民族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冲破契丹保守派贵族的阻挠,建立了以契丹贵族为核心,联合汉、奚、渤海等族上层人物共同执政的辽王朝,实现了契丹民族的飞跃,既继承和发展了草原游牧文化,又借鉴和吸收了中原农业文化,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融合和进步,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阿保机的民族关系思想总体上体现了积极和进取,但也存在一些保守或失误之处。
第一、阿保机对继嗣问题的犹豫不定,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早在神册元年(916年),阿保机就册立长子耶律倍为皇太子,但一直没有为其继承皇位做好准备。虽然阿保机说过“宪章斯在,胤嗣何忧?”①《辽史》卷2《太祖下》,第1册,第19页。,似乎暗示耶律倍继位的权利,却不断给次子耶律德光建功立业的机会,并在天赞元年(922年)封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掌握了兵马大权;至于册命耶律倍为东丹王,更使倍远离了契丹权力的核心。天显元年(926年)阿保机在扶余城去世,述律平临朝称制,支持耶律德光即位,大肆迫害反对者,耶律倍被迫出走后唐。阿保机对继承人选的犹疑,固然和耶律德光才略出众、功勋卓著以及皇后述律平的偏爱有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阿保机没有摆脱世选制等旧思想的束缚。联系到阿保机对诸弟叛乱的一再纵容,可以看出在尊崇汉制还是旧制问题上,阿保机的立场并不坚定。《辽史》编者为之哀叹:“李胡而下,宗王反侧,无代无之,辽之内难,与国始终。厥后嗣君,虽严法以绳之,卒不可止。乌呼,创业垂统之主,所以贻厥孙谋者,可不审欤!”②《辽史》卷72《宗室传》,第1214-1215页。
第二、阿保机缺乏问鼎中原,建立正统王朝的远见。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他甚至落后于同时代的沙陀贵族。唐末沙陀酋长朱邪赤心因平叛有功被赐姓为李,名国昌。当朱温颠覆唐朝建立后梁之时,国昌子李克用以复兴唐朝为政治号召,与其逐鹿中原。天赞二年(923年),克用子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之后建立后晋的石敬瑭和后汉的刘知远亦均为沙陀人。而阿保机尽管久已垂涎中原的土地和财富,勒索“大河之北”就已经达到他志向的顶峰。并且,他根本没有打算直接统治,而是声明“我要幽州,令汉儿把捉”,使之成为契丹与中原王朝的缓冲地带。这里面除了契丹建国初期综合国力尚弱,保守派的牵制以及中原各方势力实力不可小觑等客观原因,阿保机顾忌中原王朝的传统权威,自认夷狄,把汉和番的界限看得不可逾越的心态无疑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这种消极的态度助长了契丹贵族中草原本位主义的主张,给辽朝的发展制造了障碍。
第三、阿保机对汉人颇轻视,曾言“吾解汉语,历口不敢言,惧部人效我,令兵士怯弱故也”。③《旧五代史》卷137《外国列传第一》,第1831-1832页。对汉族官员,阿保机在利用的同时,也表现出不信任与限制,如规定“凡军国大计,汉人不与”④《辽史》卷102《张琳传》,第1441页。等。权力过于集中在宗室和外戚手中,导致契丹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日趋激烈。对此,《辽史》中有一段尖锐的批评:“辽之秉国钧,握兵柄,节制诸部帐,非宗室外戚不使,岂不以为帝王久长万世之计哉。及夫肆叛逆,致乱亡,皆是人也。有国家者,可不深戒矣乎!”⑤《辽史》卷114《逆臣下》,第1517页。
第四、在阿保机民族关系思想实施的过程中,有一些民族压迫政策和战争行为给当时各族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阿保机动辄斩首数万级的赫赫武功,是广大被征服人民的血泪铸成的。契丹铁骑所过之处,城邑破败,人口离散,社会经济被严重破坏。过度迷信武力、歧视和掠夺弱小民族的思想糟粕流毒深远,成为历代契丹统治者的痼疾,由此造成的仇恨埋下了其覆灭的隐患。
崔明德先生指出,“隋唐时期是中国民族关系思想的成熟时期。宋元明清是对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继承、完善及理论总结的时期。”⑥《隋唐民族关系思想史》,第7页。阿保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两者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少数民族精英开始接受汉族传统的民族关系思想,汉人在严峻的现实压力下也逐渐认同了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于是“中国”的概念延伸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识逐步得到强化。这个转折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就阿保机的民族关系思想而言,无疑比他同时代的绝大多数人要高明和先进得多,但还远不够成熟与全面,有待他的继承者进一步地探索、丰富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