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琵琶的生理技巧与演奏心理技巧的训练

2011-08-15李文清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大众文艺 2011年22期

李文清 (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宁夏银川 750021)

琵琶的生理技巧分为美感运动、演奏技法的定形训练、练习曲的运用、体能耐力的训练。音乐表现是音乐第一美质的东西,而第二美质在于选择用以表达艺术美质的演奏技术。琵琶的演奏技术是属于复杂和困难的,相比其他乐器对其技术的掌握,更有某种难度的个性,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琵琶的技术训练,似体育项目的生理运动特点,琵琶演奏的生理运动,目标是制造美的音响。每个人在每天大量的重复训练中,让肌肉与关节适应这种运动形式,并不断的提高运动质量,这种下意识的运动就慢慢演变成了琵琶的技能、技巧。乐器本身的难度就要求学习的孩子应从小开始进行定位,就是我们俗称的“童子功”。在少儿阶段的生理发育过程建立美感运动的定形,提高了从小到大的美育素质。学生在学习阶段教师应掌握生理学原理,这样才能更好地去解决因技术训练不合理所造成的生理问题。

以美感运动的原理通过技术训练去达到音乐成分的动力定形这样有助于演奏技法的教学。那么演奏技法的定形训练最重要的就是速度与力度的定形、节奏节拍的定形、调、调式的定形。针对美感运动的生理特点,要进行什么样的练习曲的训练来提高演奏的技术质量也是要进行慎重的安排,练习曲里面包括音乐素质的练习曲这一类练习曲侧重于音色、音准、速度、力度、节拍、节奏、调、调式等基本素质的练习,还有针对某一种技法为训练目的的练习为单项技术练习曲。还有针对琵琶的单项技术的汇组的形式,为综合练习。如何把人的情绪和地域人种的不同风格特色纳入练习曲就要相对练习有音乐感觉的练习曲。体能耐力训练是一名优秀的演奏者必经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演奏者日积月累,才能达到对体能的训练,在当今的优秀琵琶演奏家中,刘德海先生总结了“基练程序法”这个看似很简单的基练程序,内涵着极深的对立统一哲理,它把演奏训练的生理和心理,技术的单项和整体、质量和耐力、左右手的分家与合作、技法的独立与连接等等互为矛盾的两方面,十分自然的融合在日常训练过程中。

“美感运动”的“动力定形”训练,只是“演奏意念”形成的一个侧面,而另一个侧面,则是演奏心理技巧的教学训练问题,虽然演奏魅力艺术完善,取决于演奏心理技巧的高低,把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同步提高,形成新的演奏模式,才可以把音乐的演奏提升到精神创造的高度。只有把情感同音乐演奏的意念联系起来,对于音乐感觉才有了良好的开端,对于孩子的启蒙教学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在民族音乐里所提出的音乐情绪的“动力定形”,是把人类所供有得情绪,归纳为典型的六种情绪元素,即喜、怒、哀、乐、爱、恨。按照六种情绪元素的分类,有目的的去选择性格鲜明的练习曲及乐曲片断来进行练习,这种情绪的练习曲是属于演奏心理训练的范畴,对于初、中、高级的学生要进行不同的六种情绪元素的利用。

琵琶属于弹拨乐器,它的发音形式是由一颗颗点状发音,以及由点所串成的类似线状的音乐音响,去完成演奏者的乐思,所以演奏者对余音美感的意识也属于演奏心理技巧的一部分,在初期应把每一个音点的发音,都做成一个音响的过程,尽可能地延长余音和美化余音,用余音美感意识去指导生理训练是很重要的。只有掌握乐音的余音手段,才能很好的运用余音的“连、断、延、止”。“连、断、延、止”的运用,完全依附与音乐的节奏、节拍,顺应于音乐作品情绪、情感抑扬顿挫的需要。“连、断、延、止”是演奏心理技巧教学训练的一条重要原则。“连”就是指旋律的歌唱意识。包括按音时值、乐音的连接与转换、发音的各种技巧之间的连接与转换。“断”就是音乐的节奏意识。包括节奏时值的长短的终止,休止符的准确表达。“延”就是音乐风格、特色的美感意识。延长乐音,并在余音上做出许多细微变化,这种变化往往就是不同风格和演奏特征的重要。“止”就是演奏气息呼吸意识。按照音乐作品的乐思,段落和旋律的句逗特点,安排音乐的呼吸,动作的收起和。这是音乐情绪、音乐感觉的起落的气韵旋律、是情绪、力度、速度、音乐综合运用规律。

演奏心理技巧的训练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音乐作品的风格、流派、地方特色进行深入的理解,琵琶乐曲对音乐风格进行分类可以分成五类:一、古典传统类:包括南北派十三套大曲和传统小曲。二、民间乐曲类:包括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一类的所有地方风格乐曲。三、近代乐曲类:包括刘天华、华彦君等名家名曲作品。四、现代乐曲类:具有地方风格、少数民族特色的创作乐曲,戏曲、外国音乐移植曲。五、最新创作曲类:用创新技法创作的独奏曲和重奏、协奏形式作品。

一名优秀的琵琶演奏者除了掌握技巧、乐曲方面等,还有就是音乐的“神韵”,那么什么是音乐的神韵?凡是符合我们文化特色,富有民族哲理和审美精神,反映出民族气质和生活气息的韵律,这种音乐作品和音乐演奏都能称之为“神韵”。注重“神韵”的意识,在教学中寻找和建立“神韵”教学体系,这才是最重要的,以“起、承、转、合”为演奏制曲的纲领,用“平、涨、高、落”的张力动态去指导演奏的音乐感觉,并把这种音乐演奏的心理技巧“动力定形”,形成一种自觉行动。并习惯用这些去制定音乐的高潮、兴奋点,去制定乐段、乐句、乐逗得“阴阳顿挫”,去进行音乐的呼吸和起止,用“神韵”的演奏思维去认识“起、承、转、合”音乐演奏的一种动态,是一种演奏动态的显现程式。“起、承、转、合”起就是音乐张力的平和动态、承就是音乐张力的上涨动态,转就是音乐张力的高潮动态,合就是音乐张力的回落动态。这就把音乐演奏的心理动态同演奏者的生理状态有机的联系起来。

生理技巧和演奏心理技巧的两个侧面去进行分析,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制造美的音响,贯穿人的精神创造和对音乐美感的追求,这种演奏运动的过程,既带竞技运动的特点,又包涵着创造思维的特性,随着生理运动“高、快、强”审美意识也在同步提高。

[1] 琵琶“瀛洲古调派”发源地所见曲目.王霖.中国音乐;2000年01期.

[2] 琵琶教程.孙丽伟.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3] 琵琶乐曲的地域性风格与技巧的运用.张明洁.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4] 音乐教育的大脑心理效应与情感认知功能.崔宁.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20世纪20年代以来琵琶艺术发展与演奏技法的演变运用 卢盈盈.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浅析琵琶形制及其演奏技法的流变.董凌凡.温州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7] 琵琶与中国文化.李根万.新疆艺术(汉文版);1997年01期 .

[8] 琵琶演奏法浅见.林琪美.音乐探索; 1985年04期.

[9] 琵琶演奏基本技法谈.刘宏.音乐周报;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