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柷敔”之谈
2011-08-15中国音乐学院北京100101
何 畅 (中国音乐学院 北京 100101)
一、形制
柷 注云:“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止者其椎名。”
文献通考曰:“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旁开孔。”
柷,形如方斗,上宽下窄,约高50厘米,边长65厘米,柷内有一槌,柄与底相连,在一面板子的正中间开一个圆孔。此方斗四面壁绘有图案,通常以山水花鸟、龙凤祥瑞的题材为主。
敔 注云:“敔状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刻,以木长尺,擽之,籈者其名。”
文献通考曰:“敔状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龃龉。”
敔,为伏虎形状,并涂有漆色,以求逼真,虎背上镶嵌有一排二十七个木片,称为“龃龉”。另取柱子一根,约30 厘米,将其一端碎成十二根茎条,即为刮器,称为“籈”。
二、奏法
关于柷敔演奏方式,汉儒与唐宋略有不同。
柷 1.注云:“挏之令左右撃,止者其椎名。”文献通考曰:“旁开孔,内手於中,撃之以举乐。”
2.《尚书•益稷》记载:“柷,状如漆桶而有椎,合乐之时投椎其中而撞之。”
汉儒旧说,演奏时手臂从其旁开的孔伸入,执槌左、右、后敲击三下内壁即可。而唐宋则说,柷在一边板正中间开一孔,槌与底相分离,演奏时,单手执一木槌,敲击内壁三下,外壁三下,代表乐起。旁开的圆孔具有散音作用,称为散音孔。
敔 1.文献通考曰:“碎竹以撃其首而逆戛之以止乐。”又曰:“宋因唐制,……先撃其首,次三戛龃龉而止。”
2.《律吕经义》中却说:“此与旧用木擽龃龉者异矣。虽曰因时制宜,要之,非有意义,孰若复古制之为愈哉!”又曰:“……以此观之,柷以三声而乐作,敔三声而乐止,不必更添撃虎首三声也。”
先儒时期,演奏时手持“籈”,用其碎成十二根茎条的一端,由左至右刮奏虎背上的龃龉三次,使茎条与龃龉碰撞,发出带有节奏性的音响效果,代表乐止。而唐宋时期,则用“籈”先敲击虎顶三下,再刮奏虎背龃龉三次,以示乐止。现遵用宋儒之法。
三、关于“柷敔”
柷敔的来历及含义与易经有着紧密的联系。《律吕经义》云:“先儒有以八音配八卦者。”古人按照制作的材质,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他们认为在八音之器中,惟有木音最质朴,其余均为华美之音。“柷”象征“起”,凡事由质朴始也,音乐也应由质朴之音开始,则柷为木质;《律吕经义》中说道:“若发之为春华,不能 之为秋实,何以为木之结果?”七音之华美最后要回归质朴,体现质不忘本的初意,所以敔亦为木质。
在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中,乾为金、坎为水、艮为土、震为、巽为木、离为火、坤为土、兑为水,柷敔属木,则为巽卦,在东南方。但因柷敔有不同的功能,所以古人就把柷敔又分为了震卦和艮卦,震在东北,艮在西北,所以柷放置在东北方向,敔放置在西北方向。古人常说:“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也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所以,震表青龙,艮表白虎。易云:“震为龙,艮为虎。”这也就是柷敔形制的来源。
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柷为豫卦(雷震、地坤合为豫卦),敔为覆卦(地坤、雷震合为覆卦)。豫表示“乐”,指内敛的喜悦,不张扬外露。我们常说“乐之乐也”,在古代“乐”通“乐”。覆卦寓意为“礼”,所以柷表乐,敔表礼。古人云:“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意思是,“乐”由从人心灵深处流露,应含蓄;礼为外在,要表露。因八卦中震为仰盂,故柷为仰盂形制而敔为伏虎形制。
柷敔体现了古人常说的“礼乐”之事。合为“礼乐”之事?乐者为同,礼者为异;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适貌者,礼乐之事也。“乐”为“文”,即内在;“礼”为“质”,即外作,所谓“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四、“柷敔”别称
“柷敔”又称戛撃、楷撃、椌楬。
关于“柷敔”又名“戛撃”的说法,在汉儒和宋儒之间有一些分歧。有书曰:“戛撃鸣球,搏拊琴瑟以咏。”汉儒以为戛即柷,撃即敔,戛、撃,木音也;鸣球,石音也;搏拊,革音也;琴、瑟,丝音也,此四音六器为堂上之乐。下文又言“合止柷敔”,也就是指古时堂上堂下皆有柷敔,堂上称为戛撃,而堂下称为柷敔,因其形态而命名叫做“柷敔”,因其用途而命名叫做“戛撃”。但宋儒却认为“戛撃附会于球磬,搏拊附会于琴瑟。”它把“戛撃”“搏拊”看成了动词,作为演奏“球磬”和“琴瑟”的动作,认为“戛撃鸣球”只是鸣球一个乐器,“搏拊琴瑟”只是琴、瑟二个乐器。所以宋儒称,堂上没有柷敔,而只堂下才有。但经考究《大明集礼》和《存心录》等书,书中记载,“柷敔,搏拊,其位设于琴瑟,歌工上。”说明了上文的“戛撃”应该指的就是“柷敔”二器,“搏拊”应是革类的乐器,他们的摆放位置在琴、瑟和歌唱者的上方。所以,后人应遵从汉儒旧说,而不用宋儒之说。
五、关于数字“三”
击柷三下为起,擽敔三次为止,且礼有三节,乐有三终。又如:阳关三叠、梅花三弄、渔阳三挝、天地三月为一时等等,从古至今,人们都对“三”都十分的钟情。
易云:“一,属阳,奇;二,属阴,偶。阴阳相合而生万物。”古人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夫三者,一、二阴阳相合也。在周易中,卦的最基本单位是爻,爻有阴阳两类,阳爻(—)表示阳光,阴爻(--)表示月光。每挂有三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三才中的天,包括了整个天体运动和气象变化,也就是古时人们称的天文,即星象之学。地,指的是人们利用观看日影计算一年周期的方法,来了解世间万物变化的全过程。人,是天文、地理和人事的结合,以便按照这样一个规律进行生长变化。所以,古时的“三”这个数字涵盖了宇宙万物。
1.(明)朱载堉撰,冯文慈点注:《律吕经义》,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7月,第754-779页.
2. 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三卷——《易经杂说;易经系列别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3. 薛艺兵:《柷敔小考》,<乐器>期刊,1996年6月,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