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弦而疏越 一倡而三叹
——浅析纳西族歌舞音乐
2011-08-15张春亮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张春亮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朱弦而疏越 一倡而三叹
——浅析纳西族歌舞音乐
张春亮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我国古老传统的少数民族歌舞音乐在明清时期即已进入潮流,异常丰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明清时期即已孕育发展在云南丽江纳西族的三种代表性歌舞音乐为着笔点,对纳西族歌舞音乐进行整疏,以便更好地了解纳西族歌舞音乐的特点。
纳西族;歌舞音乐;特点
我国歌舞音乐在明清时期已转型进入“民间音乐时代”[1]音乐歌舞已由“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的“歌舞伎乐”时代转型为“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阶段”[2]。民间歌舞音乐在明清时期形成了在全国各族人民中间普遍流行的情形,其中少数民族歌舞音乐是此时期音乐百花园中的奇葩。
云南作为少数民族大省,在不同的民族语言、风俗、地域环境中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民族音乐形式,歌舞音乐丰富多彩,且有着古老的传统。它与其他少数民族共同舞出了一道亮丽的音乐风景线。云南丽江纳西族至今还保存着极其丰富的传统音乐。今天我们赏阅到的云南纳西族的《白沙细乐》《热美蹉》《洞经音乐》就是纳西音乐中具有较大影响的歌舞音乐在今天的代表。
一、《白沙细乐》
《白沙细乐》也称“崩思细哩”“北石细哩”“别时献礼”。原是纳西族木氏土司府中的礼仪音乐,是一种以器乐演奏为主的歌舞音乐。开始称“别时谢礼”“北石细哩”。
《白沙细乐》的内容依标题连接起来是一个生动的悲剧故事。是一部综合性的大型歌舞乐曲,各章皆有标题,现今尚且存活的“八大调”(即八个乐章)是:1.笃(序曲)2.一封书3.三思吉4.美丽的白云(阿利里几拍)5.哭公主(慕米鸣)6.跟理(赤脚舞)7.杭跳(箭舞)8.喇嘛联(喇嘛跳) 故事在纳西历史典籍《东巴经》里有记载,史称“黑白之战”。公元1914年赵藩撰文介绍《一笑先生诗文钞》时提到:“此曲创自民间。木氏盛时,永宁夷率众来袭,木氏设伏白沙以待之,歼夷殆尽,民间造此曲以吊之,故云《白沙细梨》,细梨者,细乐也。”[3]
《白沙细乐》的乐队编制,由直笛、横笛、琵琶、胡琴、筝、苏古笃、波贝(芦管)。苏古笃、波贝是纳西族特有的两样乐器,相传是外来乐器。除第四乐章“美丽的白云”是一支有伴奏的歌曲之外,其余各章均为乐器独奏与合奏。[4]
《白沙细乐》音乐旋律流畅,保留了典型的纳西音乐特点。多为七声或六声羽调式。音乐在同一主题下,做不同的变化、发展。在歌词的创作手法方面,采用纳西人自己特殊的创作手法——花草(借音格)。这种创作手法使相邻两行诗句中必有一字同音(可同齐同义,也可同音异义)。[5]
《白沙细乐》主要在丧礼上演奏,祭祀亡灵,作为一种礼仪仪式音乐使用,带有一定的风俗性。旧时,纳西人总是奏着这套乐曲,唱着《美丽的白云》哀悼逝去的亲人,祝愿亡灵回到祖先生活过的北方安息。[6]
二、《热美蹉》
《热美蹉》是纳西族的一种歌舞形式,又称“窝热热”。“热美磋”是“跳热美舞”之意。这种歌舞形式来源于纳西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观念,为多声部民歌。“热美”或称“热”,是一种精灵,人死后它要来吸食死者的眼泪和灵魂,为了保护死者驱体,人们便燃起籍火,跳唱起“热美磋”来驱赶这种精灵。随着纳西族社会的发展,宗教观念的改变,“热美磋”已从单纯的丧祭性质的歌舞发展成为“丧葬类”和“喜庆类”两种不同性质的歌舞。[7]
“热美蹉”的表演形式是男女手牵手排成长蛇队 ,一领众和,围成圆圈状边舞边歌。它的男声部还保存了念咒般的呼喊声,具有吟诵性;女声部以模仿羊的鸣叫相唱和,歌词部分多为衬词。其传承方式主要靠口传心授,其旋律均以La为主音的三音列或四音列构成,节奏平稳、速度徐缓、曲调低沉压抑。其舞姿彪悍遒劲、粗犷晓勇,歌声热情奔放、明朗豪爽,属男女声二部合唱,男声热情粗犷,是一种惊叹似的呼号。女声用喉部颤音唱出了一种轻盈悠扬、爽朗而健美的声音,似群群羔羊的鸣叫。男女声相互交织,互为补充,塑造出红火热闹的场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8]
三、《洞经音乐》
《洞经音乐》是云南省特有的一种以民俗祭祀为主要内容的民间音乐乐种,以谈演《文昌大洞仙经》而得名,也来源于明代中原移民传入的各种曲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融吹、拉、弹、打、唱为一炉的音乐表演形式。关于洞经音乐的起源,有唐代长安说、金元时期的燕京说、明代江浙说等等。目前学术界较为公认且渐趋一致的说法是在宋末元初的四川梓撞。至于洞经音乐最初传入云南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明代。[9]明末由大理传入昆明,清嘉庆、道光年间为鼎盛时期,后来成为文人聚集、演习礼乐,显示高雅的民俗活动。洞经会谈演唱诵的经籍主要有《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和《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俗称“文经”“武经”。洞经音乐使用的曲调,有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曲牌,基本分为《经曲》和《曲牌》两大类,乐队按职责分工,分为“上座”与“下座”两班,最少为16人,常见的是24人,乐器多达五十余种。[10]
乐器的使用及乐队编制方面,丽江洞经音乐乐队的组合有四个显著的地方特色:一是乐队中不使用唢呐,二是乐队中加进了特色乐器“苏古独”和“波波”,三是打击乐器的使用品种繁多,四是采用了较为特殊的五音(宫、商、角、微、羽)调弦法(即将三弦、二簧、胡琴、苏古独、琵琶五件乐器的外弦分别定为(do re mi sol la)。[11]
通过以上的整疏,纳西族歌舞音乐的总体特点主要归纳为:
1.在内容方面:有故事情节,带有宗教性。
2.使用方式:作为一种仪式音乐使用,带有一定风俗性,实用性。
3.伴奏乐器为本民族乐器与中原乐器并存。
4.表演形式为边歌边舞并有乐器伴奏。
5.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
6.曲调来源为纳西民族本土文化与其他少数兄弟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
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生活发展的产物,“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12]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必然渗透在文化当中,传达本民族文化特点,带有本民族的精神灵魂。纳西族源自西北高原经迁徙到西南高原。其文化已经带有了多元性。
纳西族传统音乐在今天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有幸还可以领略到人类音乐文化的遗音,在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传统文化现象都已消失殆尽。丽江纳西族犹如世外桃源般的仙境,孕育了这古老而又神奇的天籁.
[1]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5.
[2]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和发展[J].中国音乐学.1987.4.
[3]刘蓝.白沙细乐考辩[J]音乐艺术 1993.7.
[4]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出版.2004.12.
[5]刘蓝.白沙细乐考辩[J].音乐艺术.1993.7.
[6]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出版.2004.12.
[7]吴学源.“纳西古乐”是什么东西? [J]艺术评论.2003.1.
[8]孙明跃.纳西古乐与纳西族传统民族音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7
[9]杨田华.云南洞经音乐起源及其发展阶段考释[J]临沧师范学报2010.5.
[10]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5.
[11]桑德诺瓦(纳西族) .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的传说、曲牌及形态[J]民族艺术研究 1996年第2期.
[12]王耀华 世界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