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中的自传性特征

2011-08-15张临胜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9期
关键词:全曲前奏曲李斯特

郭 琳 张临胜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

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中的自传性特征

郭 琳 张临胜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

弗朗兹•李斯特(Ferenc Liszt,1811-1886)是19世纪欧洲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13首交响诗,本文从他的交响诗《前奏曲》出发,分析其交响诗创作中的传记性特点,以此来探寻李斯特注重音乐形象与文学形象对应性的创作特点,以及作品中对他自己生活的写照。

李斯特;《前奏曲》;自传性特征

弗朗兹•李斯特(Ferenc Liszt,1811-1886),19世纪欧洲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音乐教育家以及音乐社会活动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创作以钢琴音乐为中心,同时也开创了交响诗这种新的器乐合奏形式。他一生中共创作了13部交响诗,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塔索》、《前奏曲》、《普罗米修斯》、《玛婕帕》等。它们不是简单的“标题音乐”,每部交响诗与所配标题的关系不重描绘,更多的是一种意味深长的情感体验,突出的是原作那显现或隐含的诗意及作曲家内在情绪的表现。

在李斯特的十三部交响诗中,最著名且流传最广的作品就是《前奏曲》,创作于1848年,首演于1854年,并由李斯特亲自指挥。这部交响诗是李斯特借用了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1869,法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的诗集《诗的冥想》而受到启发,认为人生是死亡的前奏,生可以是死的一连串前奏曲,从而为作品加上了标题。并且他选上了拉马丁的《诗的冥想》中的一篇,把它刊印在总谱扉页上,作为乐曲的说明。

拉马丁认为:“人的一生是死亡的一系列前奏”,对生活的态度是消极悲观的。李斯特并不赞成以死亡为最终归宿这一消极悲观的见解。他在作品中表现了人们在暴风雨来临后勇敢顽强的精神,对未来美好的追求,经过挫折最终取得胜利,肯定了人的力量是伟大的,只要有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心态就能有光明的前景,获得快乐的意义,进一步地肯定了人的力量与人生价值的意义。拉马丁的诗集和李斯特的作品在意思上是基本吻合的,但是李斯特对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是拉马丁作品所不具备的,作品表现了一种强烈的乐观主义精神,而拉马丁诗集中是带有悲观色彩的感觉。这部作品描写了人的一生中所经历的以及在不同生活环境下所体会到的不同情感,也称为《人生前奏曲》。

这首交响诗的结构比以往的音乐更为自由,采用了倒置的奏鸣曲式与奏鸣曲式相结合的方式。在音乐手法上全曲由一个基本动机的各种变化、衍生与展开来组成,并且巧妙地应用了各种创作手段,使一个主题有着不一样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乐曲的引子是一个三个音的主导动机。这个动机就是繁衍全曲各个主题的种子,它好像在问:“人生是什么?”随后弦乐展现出宏伟庄严但还有点朦胧的引子,慢慢演化成乐曲第一段的基本主题。这个引子又似乎象征着人的初生恰逢晨曦初上时透明的微微曙光。就如李斯特自己的人生一样,几度曲折与坎坷,时刻在摸索着“人生到底是什么?”而此时的他又似乎摸索到了“人生是什么”的某种含义。紧接之后、弦乐和木管奏出一个由主导动机发展而来的旋律,仿佛是对这个疑问作进一步的延伸,从而形成一个逐渐宽广的完整主题句,这个乐句作为本曲呈示部的主部主题。

之后,由主导动机变化出来的主部主题由长号、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雄伟有力地演奏出来,又加深了它那傲然挺拔的形象,这时,其他弦乐器还用分解和弦构成汹涌起伏的音型伴随着它。在琶音的衬托下主部主题显得十分壮阔,正如作者自己的人生一般,从起初的迷茫到慢慢找到生活的希望,它庄严嘹亮、充满生命的光彩,显示出朝气蓬勃、充满进取的性格,仿佛郑重地揭开人生的序幕。

之后,在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之间出现了一个独立的连接性的抒情段落,流畅的旋律只在弦乐器声部中进行,配器显得十分清澈,大提琴特别温暖的音色还丰富了它固有的柔情,洋溢着清澈而美妙的气息,充满了激情,仿佛在表现一种人生之爱,其实这里作者似乎在更多的去描摹着自己的爱情经历,是那么的美妙与令人回味。

整个副部在E大调上出现,由四个圆号二重唱般地娓娓吹出。主题更加温暖、甜美而亲切,如同内心的倾诉,在竖琴清晰的伴奏下,音乐抒发了一种真挚的感情。陷入爱河的李斯特是那么的幸福与快乐,音乐的色泽柔和、优雅,竖琴的清澈伴奏还为它添加一层真挚的意味。

在这段音乐的基础上,李斯特运用这第二主题的素材,很快便营筑起一个强烈而充满热情的高潮,然后用弦乐器和木管乐器的对答,逐渐平静了这种雄浑的气势,最后以竖琴柔弱的铃声效果,结束了这相当于原诗中“青春的幻想和爱情的曙光”这一段,至此呈示部结束。

乐曲的展开部:展开部仍然采用主导动机进行发展。音乐的速度突然转快,主导动机的另一个变形所突出的半音阶进行,都促使一切更加的咆哮,更加的沸腾,其中还夹杂雄壮的号角,所有这些都对人们的心灵进行着有力的冲击,因为这是一场驱散青春幻想的狂风骤雨。正如16岁的李斯特,之前无忧无虑的生活突然被父亲的去世所打破,他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狂风骤雨正好表现了他此时水深火热的心情。

随后,暴风雨慢慢平息了,气氛渐趋稳定。这段音乐非常活跃且富于田园风味,完全是和平的乡村景色的写照。它的主题生机勃勃,带有春天特有的新意,而主题逡巡于弦乐器与木管乐器声部之间,尤其近似无虑的嬉戏。在整个乐曲中,只有这个主题不是从主导动机中孕育出来的。这段音乐的美主要来自于木管的色彩变换,还有随后同爱情主题的交织也使它添加几分魅力,或者说,它为之后出现的爱情主题做了一个非常深沉而美丽的铺垫。

这个部分由于色彩多变以及结构搭接的精巧,使人感觉到一种宁静与慰藉。音乐富于生活的轻快情趣和田园风味,展示了一幅清新、平和的乡村景色,并带有春天特有的生机盎然的景象。这段音乐其实无不透露着李斯特自己的生活,此时的他生活也是趋于稳定,自己有固定的收入,爱情也环绕在他的身边,音乐中透露了作者生活的祥和与安宁。

乐曲的再现部:作品的最后一段是再现部,它相当于原诗的“战斗与胜利”这一部分。这些主题原有的那种柔和宁静、娓娓动听而抒情的音乐性格在这里已变得具有英雄性,威武雄壮,好像是一首跃马奔驰的进行曲,交由铜管乐器演奏,从而增加了雄伟的气势,使音乐显得更加光彩夺目,也是全曲的点睛之笔。

音乐进行到乐曲的尾声处,还加进了一些打击乐,音量大增,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快,使得情绪变得更加激昂,力度与速度的不断积累将乐曲逐步推向高潮,整段音乐中充满了生命的光辉。也是李斯特对生活充满了积极乐观态度的更深层次的表现。

最后在灿烂辉煌的高潮中结束全曲。正如此时作者的心情,因为当时正是李斯特创作的上升时期,所以他对生活充满了激情与活力,于是,我们可以从这里感受到他的激情与活力淋漓尽致的展现。

纵观全曲,我们可以看出该交响诗就像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一样,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音乐环境里,并且12岁就被誉为小钢琴家,那时的他常常得到的是鲜花、掌声以及赞誉的声音。更难得的是他受到了大师贝多芬的赞扬。但是好景并不长,不幸的是他年仅16岁就噩梦般地失去了他的父亲,使他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但是他在苦难过后又是一片艳阳天。在他历尽坎坷磨难,饱受痛苦后,他历时十年的旅行演出,使他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又一次荣耀的站在了人们的面前。也正如他的乐曲所表现的,从一开始的柔和、平静到展开部的暴风骤雨,再到结束时的绚丽辉煌,整个音乐的内容就是对李斯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个真实写照,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是一首讴歌生活的赞歌,更是他人生经历的真实描述。

[1](法)罗曼•罗兰.现代音乐家评传[M].白桦译.上海:群益出版社.1950.

[2]张巍.李斯特[M].东方出版社出版.1997.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音乐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注释:

①刘月宁-关于扬琴基本功训练的范畴——器乐刊授.

②刘月宁-关于扬琴基本功训练的范畴——器乐刊授.

猜你喜欢

全曲前奏曲李斯特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萨拉萨蒂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艺术特征分析
《九宫大成》所收【番鼓儿】曲牌旋律研究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前奏曲
保持肃静
爱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