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琵琶表演过程中的艺术把握
2011-08-15丁子桓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丁子桓 (福建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浅谈琵琶表演过程中的艺术把握
丁子桓 (福建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琵琶是我国重要的弹拨弦鸣乐器,有着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在琵琶演奏过程中既要注重“点”的穿透力和颗粒感,又要重视“线”的清晰连贯,还要重视音韵的控制与演奏状态的形神兼备,并将其完美地结合,以体现琵琶演奏中独特的艺术魅力。
琵琶;技法;表演艺术
“琵琶”这个名称的由来,源于古代两种弹奏手法——“弹”和“挑”。
东汉训诂学家刘熙在《释名•释乐器》中写道“批把本出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像其鼓时,因此为名也”。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也写道“批把,谨按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以手批把,因以为名”[1]。“推手前”即“弹”为“批”或“枇”;“引手却”即“挑”为“把”或“杷”。“批、把”或“枇、杷”即为“弹、挑”。后人取“比巴”加“琴”字头就出现了今天的“琵琶”二字。
琵琶的发展历经了唐朝、明清以及建国后三次高峰,演奏技法日趋完善,艺术表现力极为丰富。据统计,琵琶左右手的指法多达50余种[2]。琵琶的演奏主要都是依靠演员自身的二次创作来完成。演奏琵琶关键是要处理好“点”和“线”之间的关系;调节“余”音以表现琵琶“韵”的艺术效果;形神兼备,寻求技巧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一、“点” “线”结合,塑造作品的音乐形象
琵琶的演奏极具表现力,它以点状发音为基础,由不同的“点”连接成“线”以勾勒音乐的旋律。
琵琶演奏的主要特点是颗粒性很强,在颗粒间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由于“点”的发音延音短,在演奏旋律性较强的乐曲时会出现颗粒太清楚,旋律线条不明显的问题,所以在演奏一些流畅抒情的乐段时,要把“点”包含在线条之中不能过于突出。此外,琵琶演奏过程中还经常用轮指、滚奏、摇指、双飞等技法。
二、调节“余”音,表现乐曲之“韵”
在我们这个国家,“韵”是一个既高雅又通俗的,普及率极高的词汇,已经在中国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成了国人的文化心理定势,沉淀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昆曲的韵味一般指小腔,即音色;书画的韵味则为气韵,即生动之念;诗歌的韵味即其韵律。
中国艺术“高”“远”“深”的最高境界造就了中国音乐“空、虚、点、含、散”的特点。清朝艺术家陈幼慈这样描述“韵”:“夫音韵者,声之波澜也”。这就是说,在中国民族音乐中“韵”即是音乐的灵魂。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前文提到的“点”即是琵琶的优点,但同时也是琵琶的缺点。由于“点”的“余”音短,如果不注意保留,“余”音很快就会消失掉,但若没有“余”音就不能产生“韵”。
在琵琶演奏中,“韵”是演奏者审美情趣和演奏风格的集中体现,其产生主要靠右手弹弦后,左手立即作吟、揉、推、拉、绰、注等技法的配合来保留和美化“余”音以求各种色彩变化。也就是说,“余”音所产生的细微变化就是“韵”。
琵琶音乐中的“韵”随处可见,在文曲中更为显著。如琵琶传统的大套文曲《塞上曲》,乐曲通过描写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哀怨惆怅,凄楚缠绵,表达了哀怨悲切之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很强的琵琶曲。乐曲第一句中的“7”运用了不同速度和音高的拉弦来表现人物情绪的变化,配合推、拉、吟、揉、打、带等多种左手技法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惆怅,音色富于变化,音乐形象生动感人。演奏琵琶时,只有控制好“余”音,表现出琵琶的“韵”,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它的艺术价值。
三、形神兼备,寻求技巧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琵琶的演奏过程也是乐曲再创作的过程。娴熟的演奏技巧不仅能为完美的演奏提供技术保证,更是能否完整表达乐曲主旨的最基本要求。但是,对于一个专业的演奏者来说,光有娴熟的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展现音乐的个性和内涵才是其真正目的。
每一个演奏者都应该根据谱面的提示以及乐曲所表现的内容、风格、情绪、意境等方面,恰当地运用各种技法,并且在音乐表演中提前调整好自己的演奏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来,反之,则会破坏整个音乐的表达。
笔者在演奏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刘德海先生创作的琵琶独奏曲《天鹅》时,就会提前让自己进入一种平和静谧的状态,当达到气息顺畅、神态自若、技法自如之时,也就达到了音乐的表达与演奏的状态的自然和谐,听众的眼前则自然而然地展现出了天鹅自由飞翔的情趣和姿态以及自由洒脱的高洁气质。又如在演奏琵琶大套武曲《霸王卸甲》时,为了表现出其浓重的英雄悲剧性色彩,首先演奏状态就要调整得夸张一些,要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概,音乐则要有棱角,手上的动作要干净利落,以渲染楚霸王交战失利后,一蹶不振而至别姬自刎的英雄戏剧性气氛。
音乐演奏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兼备,而演奏者表现力的关键又在于传神。“神”是内涵,是一种精神,是演奏者的内在修养的体现。明代艺术家徐上瀛所道:“非知音未易知,而中独有悠悠不已之志,吾故曰求之弦中不足,得知弦外则有余也。”更有力地说明了出色的演奏追求的是正确地把握作品风格的神韵,而不是肤浅地完成乐谱。
究竟如何才能要达到“神似”呢?首先,演奏者就必须用心来感受音乐,展根据音乐的所营造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用真情实感来表现音乐,唯有这样,演奏出来的音乐才可能是有生命力的。例如,演奏崇明海门派琵琶名曲《飞花点翠》时,演奏者就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将自己置身于霜寒时节风吹雪花映松柏,松柏青翠傲飞雪的清雅、高洁的意境中,表现出该文曲的轻柔细腻、淡雅秀丽以及意韵深长的音乐特点。
同时,琵琶的表演过程还需遵循审美的原则,使演奏的音乐符合听者的美感需求。琵琶演奏的“美”体现着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的“美”的理念,即含蓄、朴素、自然、和谐,追求一种高尚的气韵和意境。
综上所述,只有将演奏技巧与表演艺术完美结合,才能更好地表现出琵琶独特的艺术魅力。
[1]丘琼荪.遗著燕乐探微[M].隗芾(辑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01.
[2]赵静.琵琶表演艺术再创造的审美原则[J].音乐天地,2004,(08):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