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方爵士钢琴在中国的传播
2011-10-13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金华321000
徐 宁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0)
浅析西方爵士钢琴在中国的传播
徐 宁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0)
西方爵士钢琴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30、40年代。当时在上海曾出现过一定规模的爵士乐演出和一些颇具水准的爵士音乐家。当然,那时主要是在舞厅做伴舞音乐。由于国内政治格局变动,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万众一心抓生产、抓经济,加上文革十年几乎百业停滞,如此沧桑变迁,导致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爵士乐在中国几乎销声匿迹,出现了近四十年的断层,而这期间正是西方爵士乐的重要发展阶段。期间,爵士乐已经摆脱了四平八稳的伴舞音乐形式,融合了丰富的音乐风格、文化特质和演奏技巧,其自身的魅力、表现力和感染力,早已置身于高雅艺术的行列。80年代末以来,爵士乐在中国复兴,并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爵士钢琴;中国;传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一个亚热带城市——奥尔良,由美国黑人贫民创造的民间音乐在征服白人之后,也舶来到东方。20世纪30、40年代,上海的流行音乐深受其影响,当时的音乐演奏与歌曲创作都表现出国人对爵士乐的吸收与借鉴,单纯而新鲜,如上海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队、经典的“夜上海”以及周璇等。
一、传播的背景
19世纪末,美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强大促进美国文化的全球性“入侵”,爵士音乐作为美国重要的文化标志向世界传播。清朝的洋务运动时期,随着西方人进入中国,带来了工业、宗教、西方文明、古典音乐、爵士音乐等。上海以其独特的政治、地理、历史文化背景成为爵士音乐在中国的发源地。上海是重要的港口城市,1842年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成为了英、美、法的租界地,大量的外国机构、商社聚汇于此,使上海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早期的爵士音乐只是在租界地流传,受众群大部分是西方人,爵士音乐家和演奏家也全部是黑人和白人(白人要用鞋油把脸涂黑)。随着中国历史的变革,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诞生了中国爵士乐的雏形(百乐门舞厅)开始有了爵士音乐摇摆时期的舞会爵士乐(Swing Big Band)。上海随之演变成为东方的大都会。
解放以后,爵士乐这种西方的音乐形式没有被政府所采纳(政府非常支持西方的古典音乐)。在中国,爵士乐慢慢潜入“地下”、内部小范围流行。文革期间禁止收听,但是爵士乐迷们还是偷偷地听,如:黑胶唱片或西方电台。改革开放以后,爵士音乐开始从各种渠道流入中国,直至80年代末期在北京的饭店等涉外场所,开始有一些西方人演奏爵士乐。中国的音乐家边学习、边演奏,从而开始有了中国的爵士音乐时期。90年代是爵士乐在中国比较繁荣的时期,北京、上海、大连、沈阳、广州、深圳等城市,相继有了中国爵士乐手。其中北京在十年间举办了多届《北京国际爵士乐集萃》和《喜力夏季音乐节》,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了爵士音乐交流的舞台,促进了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作曲家运用爵士音乐的表现形式与本民族民间的曲调相结合进行歌曲创作,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的开始。而爵士钢琴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解放前的上海,1949年后的香港、台湾,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大陆。
二、传播的条件
鸦片战争之后,上海这座“东方巴黎”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目无王法的地方,各式各样的腐败行为陆续出现。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外国船员及水兵将爵士乐带进来,为的是饮酒作乐。在租借区、文人汇聚区和商人、政要聚集区、舞厅夜总会等场所也集中一些人群,主要包括党政要员(主要指国民党)、大商人、大企业家等腰缠万贯者,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等。五光十色的歌舞厅和动感十足的爵士乐会所互相交错,也是音乐家和艺人的集中地。当时,爵士乐的存在基本是为舞厅的红男绿女们伴舞所用。人们一边听着爵士乐一边跳着摇摆舞,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摇摆时代(Swing)。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的部分爵士音乐家开始不满足爵士乐那种四平八稳的伴舞功能,一些有才能的爵士音乐家自觉地将爵士乐朝着更深的层次发展。比波普(BeBop)、冷爵士(Cool Jazz)、硬波普(Hard Bop)、自由爵士(Free Jazz)、融合爵士乐(Fusion)等各种类型的爵士乐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建造了今天这座伟大的爵士殿堂。然而,一场文化大革命扰乱了整个上海,从那时开始,上海就跌进了文化大沉睡,“JAZZ”被视为一种肮脏的东西,意味着颓废、堕落,也只能跟赌博、嫖妓等腐蚀人类的货色混为一谈。
在工业化的影响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人类文明突飞猛进的“强心剂”,文化传播方式呈现出多样性。20世纪上半叶,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为爵士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场所。电影艺术产生并发展,伴随的电影音乐也逐渐受人瞩目,爵士乐也加进其中,并借助唱片不断流传扩散进而获得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出现了一批专业的爵士乐的词曲作家,专门为当时的电影娱乐服务,其中包括:陈歌辛(1914—1961)、姚敏(1917—1967)、黎锦光(1907—1993)等。
80年代以后,中国人可以从电台或电视台,或是从国外获得的一些爵士录音,零星的接触到一些爵士乐。80年代末,中国也开始陆续接待了一些为数不多的国外爵士乐队来华公演。与此同时,北京也开始有了中国人与驻京外国人一起合作的爵士乐队。“摇摆的官吏”(Swing Mandarins)便是北京最早的爵士乐队。
90年代以来,更多的外国爵士乐队来华演出。1993年11月北京成功地举办了中国首届爵士音乐节。从此,一年一度的国际爵士节便成为京城爵士乐迷期盼的一件大事,接待了世界数十支出色的爵士乐队。然而,爵士乐发展到今天,尤其是在雅俗共赏的主流爵士领域,实际上已经不具备创新、改革、前卫等等的可能。所有在这方面发展的歌手,实际上就是拿老前辈的东西,结合一些感性、时尚,以及各自对音乐的领悟,尽可能的拓展自己的音乐视野,但却几乎很难走出爵士乐这个框架,这也就意味着不可能存在像流行音乐界处处存在的转型之类的突破。在主流爵士的世界里,歌手与歌手的竞争,玩的就是底蕴和传统,玩的就是那股子叫做爵士乐的骚味,而不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