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赫《恰空舞曲》谈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2011-08-15刘乐婵渭南师范学院艺术系陕西渭南714000
刘乐婵 (渭南师范学院艺术系 陕西渭南 714000)
我们对于音乐的理解的不同所以演奏出来的音乐也各有各的妙处,作品应该有演奏者更好的理解,在不超出总的风格的范围内做出美妙的补充和新的发现,诠释出美妙的音乐,通过二度创作给与作品注入新的活力,我们要把个人修养和理解进行作品的二度创作并且与作品完美融合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一、把握音乐作品的重要性
从整体上把握作品,调性布局,节奏和速度的变化,力度的对比都与精确完美的演奏出作品有着重要的关系。从音乐的几个方面分析,首先是对音乐整体结构的把握,对音乐作品的纵向把握和总谱的分析,对表情符号和属于的分析,对音乐内涵的体验和对音乐作品风格的把握也是相当重要的。逐一进行分析和把握作品的各个方面才能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力更好的演奏出完美的音乐。
二、对巴赫《恰空舞曲》进行作品分析
曾在《新格罗夫乐与音乐家词典》对“恰空”的解释过,“恰空是一种巴洛克时期的以舞蹈形式出现的一种3拍子结构的舞曲,被称为“舞歌”(dance song)艺术形式。最早起源于拉丁美洲,大约在16世纪末由墨西哥传入西班牙,17世纪流行于整个西班牙,同时恰空与五弦琴也传入意大利。此时恰空在音乐上有一定的进步出现了和声的形式,成为舞蹈的伴奏,习惯上用变奏曲的形式写成那么这首巴赫的《恰空舞曲》就是根据程式化的固定和声进行(I—V—VI—V)连续变奏的变奏曲,整首乐曲的结构都是从那保持不变的和弦序列中演变而来。 巴赫这首为小提琴而作的《恰空舞曲》代表巴洛克后期恰空发展的一个高峰。
巴赫写过6首无伴奏小提琴独奏奏鸣曲,第一三五首都是属于教堂性质的,其余的二四六首实际上是组曲,也就是“帕蒂塔”,属于室内奏鸣曲。恰空是一种古老的舞曲,一般有一个固定低音的音乐主题,乐曲进行中对主题不断的进行变奏反复,这首恰空舞曲就是由8个小节的主题与30个变奏组成的。
1.《恰空舞曲》的主题乐思
《恰空舞曲》的主题乐思由巴赫的和声思维与复调思维组成,从纵向听它的和弦丰满和谐,横向旋律的线条具有流动性,两者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巴赫音乐中伟大的构思和精湛的创作技法。我们择两位演奏家的录音版本进行比较,演奏家亨利克.谢林的主题速稍微慢一些,克莱默的演奏较谢林而言主题速度会稍快一些。这就说明每一位音乐家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各不相同,演奏者对音乐内容的深入理解和用心感受演奏出完美的音乐。
主题代表着全曲的基本乐思,并成为全曲核心,它的速度与规模起着对全局的统帅和决定作用。主题的1——8小节,连续的和弦序进,充满力量和气魄。在作品中和弦的时间都较长只有分奏和弦的奏法才能获得音乐中的统一性在其中三和弦和七和弦的交替着使用,使得全曲中充满了和谐与不和谐、对比、矛盾,使得这个音乐内部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2.附点节奏形态
附点节奏形态是这首作品的风格体现之一,演奏者要对这种节奏有着正确的感受。附点音符与后面的短音符,重点在第一个音节上,但短音符似乎要弱起,要正确区分正确的时值。“雷沃波特?莫扎特(1719-1987)在讨论短音符的演奏法时,主张把短音符和后面的附点音符靠近而不主张延长或把它们变成三连音。莫扎特是最有权威的音乐家和小提琴古典乐派的代表者之一,和巴赫所处的时代又恨相近,他的主张给了我们最可靠的历史考证。”
结语
《恰空舞曲》体现了庄严雄伟的气势以及稳重深沉的性格,和弦部分要保持低音的延续效果,保持整个乐曲旋律线的流畅,巴赫通过《恰空舞曲》创造了他的以和谐与不和谐的辩证关系为基础的音乐哲学。巴赫的小提琴独奏奏鸣曲与组曲是对小提琴曲目的最伟大的贡献。其中《恰空舞曲》是一首最难的公开演奏的小提琴作品,在演奏技术上需要克服困难,同时对演奏者自身的素质与修养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就是要真正地深入了解作品的音乐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完美地展现每个变奏的风格特点。
(1)Stanley sadie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IV 诺顿(norton)出版社,1980年版.
(2)《古典音乐欣赏》 沈旋 夏楠 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年2月第一版 第15—16页.
(3)《张前音乐文集—一音乐二度创作的美学思考》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9—15页.
(4)《小提琴演奏艺术》 卡尔弗莱什著 第一卷第二分册 冯明禁 译1961年11月第一版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5)《巴赫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伊凡?加拉米安编订 “前言”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79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