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与艺

2011-08-15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7期
关键词:感者乐记德艺双馨

赵 洁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德与艺

赵 洁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乐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音乐理论专著,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它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两千年来中国音乐美学理论的发展。它通过对音乐的产生,音乐与人的情感,音乐与社会相互关系等的分析论述,强调了乐与礼的结合和音乐的社会功能,阐明了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音乐与人的内心世界相关性等观点,在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我们如今的德育、品行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乐记》;美学思想;德与艺

一、《乐记》

《乐记》原有二十三篇、二十四篇两种传本,仅有十一篇的文字留存至今,其余的十余篇仅存篇目。保留的十一篇为《乐本篇》《乐象篇》《乐言篇》《乐化篇》《乐施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情篇》《宾牟贾篇》《师乙篇》《魏文侯篇》等,分别论及音乐的本原、音乐的特征、音乐和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功用、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方面。已散失的十余篇,内容基本无从考证,从篇目看,大约涉及乐器演奏、音乐创作、音律理论等领域。

在音乐本原问题上,《乐记》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很多学者据此得出《乐记》在音乐本原上是持唯物主义观点。但蔡仲德先生在对《乐记》全文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后,得出相反的结论。他认为《乐记》音乐本原论的基础是“动静说”“理欲说”,对此进行考证,就会发现《乐记》的实质看法是:音乐不是外物在人心中的反映,而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感情对外物的一种反应,是本性在音乐中的显露,是天赋本性的一种外现,音乐的本原也不是外界生活,而是“天之性”。所以,《乐记》实际上所持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音乐本原论(参见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1月版)。

对于音乐的特征,《乐记》提出“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者,乐之象也”“唯乐不可以为伪”等命题。认为音乐是表现感情的艺术,不同的感情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所以快乐的感情被激发起来,就会产生宽舒和缓的音乐,愤怒的感情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激烈而严厉的音乐。音乐和诗歌、舞蹈其他艺术不同,它是以声音为表现手段的,更能直接深刻地表现人的感情变化,所以音乐不能有丝毫的虚伪。在此,《乐记》说明音乐是感情的产物,充分肯定了音乐对情感的表现职能,认识到音乐在表现手段上和其他艺术的不同及音乐创作表演必须真实、有情等,把对音乐特征的认识提高到相当的高度,实属精辟之见。

《乐记》突出强调音乐和政治的关系问题,提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观点,认为音乐和政治紧密相连,有什么样的政治就会有什么样的音乐,所以可“审乐以知政”:治世之音安祥而快乐,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亡国之音哀愁而悲伤。此外,《乐记》还进一步将音乐的五音附会于君、臣、民、事、物,认为五音如果相凌,就会使国家灭亡。音乐既然和国家的兴亡有关,就要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要提倡礼乐治国,用礼来区分等级,用乐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君臣和敬、长幼和顺、父子兄弟和亲的整个社会完全谐和的目的。《乐记》的这些思想对其后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了长期而巨大的影响,代表了典型的儒家思想。这些主张深受统治者欢迎,被奉为经典,备受治国者推崇,所以儒家音乐思想才得以长期称霸天下。

关于音乐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乐记》的观点非常明确:内容高于形式,即“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尽管它提出“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认为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但音乐的形式必须符合内容的要求。政治内容是主要的,是音乐表现的目的,艺术形式是次要的,只是音乐的手段,所以“大乐必易”,祭祀之乐“一倡而三叹”足矣。音乐并不是满足人们美的需求,而是要“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这种观点是孔子关于音乐的“美”“善”标准的继承和发展,对以后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有重大影响,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把音乐的政治标准列在艺术标准之上,视音乐为政治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音乐的自由发展,压抑了人们对音乐美的需求。应该说明,音乐之所以是音乐,它的首要目的就是满足人们对艺术美的需求,所以音乐的艺术美尤其应该提倡,这是我们目前不能忽视的问题。

《乐记》是对先秦诸子音乐思想的一次全面批判和总结,它既继承了孔子等人的思想,站在儒家的立场批判了其他流派的音乐思想,又对道、墨、阴阳家的思想进行总结,吸收有利的观点加以运用,不断完善儒家音乐思想,从而成为儒家音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乐记》自西汉出现后,整个封建社会两千余年,很少有著作能在思想上突破、超出它的范围,它是古代音乐美学专著中最系统的著作,在世界音乐美学史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美学思想

“乐”的美学观点(其实是道德观点),主张以善为准则,提倡“德音”“和乐”,反对“溺音”“淫乐”。这原是从社会功能出发的审美观念,还无可厚非;可是进而把“和乐”推崇到至高无上的“与天地同和”,再进而说成“天人感应”,就堕入形而上学的玄学的泥坑。关于这一部分的理论约占现存乐记原文的一半左右,其中真伪掺杂,心物交融。

《乐记》的《乐化》开篇便提出“致乐以治心”的观点,认为音乐能触动人的心灵深处,唤起人向善的情感。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外部自然事物和艺术形式之所以具有人的情感性质,主要是外在世界的力和内在世界的力在形式结构上的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这两种结构之间质料虽然不同,但由于它们本质上是力的结构,所以会在大脑生理力场中达到合拍,一致或融合”当这两种结构在大脑的力场中达到默契的时候,外部的‘艺术形式’与人情感之间的界线消失,所以我们说外部事物看上去有了人的情感性质。音乐的审美能力也是以一定的生理、心理为基础,并受审美观点、审美理想的制约,从而对审美对象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乐记》指出:“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而生矣。”音乐的功用能够疏导自己内心性情的矛盾,达成平易、正直、慈爱、善良的道德情操。

具体的来讲,《乐记》中说:“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乐记》强调不同的音乐对人的情感具有不同的感染作用,这种感染作用特别巨大。例如,音乐的声音节奏舒展、和谐、平缓、明快,就能唤起健康快乐的情感;强烈、勇猛、奋发、激愤,就能唤起坚毅的情感;平直、严正、端庄、诚挚,就能唤起严肃恭敬的情感;宽畅、圆润、流利、和顺,就能唤起慈祥和缓的情感。相反,如果声音节奏邪恶、散乱、放纵、躁急,就会唤起淫乱的情感。

总而言之,用来“治心”的音乐,它的培育陶冶人们向善的情感的作用,是仅从外部规范人们的行为的“礼”所不可能做到的。反过来人如果处在某一种情感状态,也会用不同的有特性的音乐加以表现。“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以声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乐记》肯定了音乐通过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而产生的巨大精神作用。

三、德与艺

“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当下反思 。2009年7月10日获得“德艺双馨”称号的80位电视艺术工作者中,有罗京、董卿、陈小艺、陈建斌、孙红雷、陈好等电视主持人、演员,此消息的爆出立即引发了人们的讨论。持怀疑论者指出:“德艺双馨”在人们的心目中,这样崇高的荣誉在中国当代历史上能有几人可以当之无愧?寥寥无几,寥若晨星,一下子涌现出80位德艺双馨的人物,难免让人质疑“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人们的怀疑是不无道理的,自古以来,大家眼中的“德艺双馨”是德高望重,技艺超群,德艺双馨,不是沽名钓誉所能获得的。德艺双馨,是一个人经过若干年的思想修养和品质升华,再加之不懈的刻苦钻研、进取努力以精进业绩,使自身的技艺水平达到出类拔萃的高度。其信誉和声望,得到民众的认可并赞许。这种意识早已有之,《乐记》的《乐情篇》中说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意思是说: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所以,儒家衡量一个人是否成才,首先就是看他的思想品德是否优秀,其次再去看他的学识和能力。

今天,“德”高于“艺”面临着新的挑战境遇。维护的一面是相当的大众仍然坚守道德责任比能力水平更重要的说法,在实际操作中仍被付诸实施,例如,习近平在今年3月份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上就曾指出,“要加强年轻干部的道德修养,引导他们珍重人格、珍爱声誉、珍惜形象,增强道德责任感”。

受到挑战的一面是,在多元化的形势下也有人迎合潮流趋势的需要,认为培养人的知识和创新能力应摆在第一位。因为一个品德修养高的人往往可能就是一个知识和创新能力平庸的人,但一个拥有知识和富于创新精神的人,却往往也拥有优良的品德。此正所谓德才兼备或德艺双馨的典型者。而一个心存邪念的人是不可能真正积聚知识和能力的。可见,一个人的能力和他的品德素养的形成大多是相辅相成进行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真正的学者、大师、大家们的身上往往也闪耀着超凡品质的光辉。

[1]石蔚 《乐记》音乐美学思想探析 管子学刊;2002年01期.

[2]王志成 《乐记》“心物”关系论的美学思想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张静、周世斌 管窥《乐记》中音乐心理学思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年02期.

[4]李燕虹 慢谈音乐艺术的社会功能 青年探索;2002年04.

赵洁,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09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感者乐记德艺双馨
考虑媒体影响的一类时滞传染病模型的分岔周期解
一类具有年龄结构和接种干预的手足口病模型动力学分析
乐籍西译:五种《乐记》西文译本、译者及其传播
杏林国手 德艺双馨
——国医大师李佃贵
Towards Semiotics of Art in Record of Music
论《乐记》的辩证思维
分析采取措施对性病传播动态的影响
综述现当代学者对《乐记》中音乐美学的研究
德艺双馨
——这一方舞台
扎根基层 德艺双馨——记省人大代表、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袁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