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现当代学者对《乐记》中音乐美学的研究
2017-03-11郑倩
郑 倩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河南开封 461500
综述现当代学者对《乐记》中音乐美学的研究
郑 倩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河南开封 461500
对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不得不提及此著作《乐记》。该书对古今音乐美学思想影响深远,可谓是中国古代一部经典的音乐美学著作。本文通过收集、整理、比较研究有关《乐记》的资料,赞同其作者为公孙尼子,成书年代为西汉时期。笔者还综述了现当代学者对著作《乐记》的研究,并呼吁学者们对我国古代著作重视,也期待今后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公孙尼子;《乐记》;音乐美学
《乐记》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在历史上向来都是备受争议的话题。现代,自从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1先生写了关于公孙尼子与他的《乐记》之后,也曾引起过不同的议论,出现了许多有见地的书籍、论文、专题讲座等等,特别是近些年来,更是讨论的非常激烈。
笔者之所以冒险地选择了备受争议的公孙尼子著作《乐记》为写作研究对象,是因为在中国文论史的这条历史长河中,《乐记》具有卓异超群、博雅精深、妙趣无穷之特色,是中国各代文艺美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影响和贯穿于中国音乐美学的一条重要线索;为我国文艺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在这里也不妨认为是我国音乐美学最早的经典著作。在现当代时期,大多数学者除了对《乐记》的作者进行争鸣以外,虽然个别文章还停留在《乐记》的唯心或唯物层面上的审视,但大部分学者在总体上讲都已肯定了《乐记》 的经典性和重要性。笔者通过收集归纳整理后,发现我国音乐界学者杨荫浏、吕骥、叶朗、蒋孔阳、蔡仲德、修海林等都对美学著作《乐记》有所研究。由此可见,后世对《乐记》的选择、接受、解读、比较研究方面正在不断突破中。
1 《乐记》的作者及成书年代
1.1 《乐记》作者——公孙尼子
公孙尼子简介:经笔者查证:倘若尚有此人,那么,公孙尼子所属朝代应为春秋。徐(即古楚)人,字子石,孔子弟子。此人是古楚音乐理论家,乐器制作家,并著有我国经典音乐理论《乐记》。不仅在乐器制作方面(传世多编磐及编钟)有特殊贡献,且有楚歌楚舞名于世。
1.2 《乐记》的成书年代——先秦OR 西汉
对于该书的成书年代也是一个热议的话题。究竟是先秦?西汉?还是某个其它的时期。至今仍众说风云。据笔者收集到的资料显示,目前关于该书的成书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为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著;另一说为汉儒采用先秦诸家音乐言论编纂而成。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后者。例如:修海林先生赞同《乐记》成书于西汉的观点,采用其编著者为“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及其手下以书生为代表的一批儒生”这样一种经过周详考证后得出的结论。还认为,《乐记》作为先秦以来儒家音乐思想的总结,汲取了前人的思想资料,编纂成集,从而形成了自身较完整的音乐思想体系。根据《乐记》的内容,笔者推断出以下结论:《乐记》虽成书于西汉,但它的主要思想都来源于先秦,不仅是对先秦音乐思想资料的整理编纂,也是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性结集,其中也掺杂有秦汉时期道家的思想意识。
2 《乐记》的音乐美学理论价值
所谓“乐”是上古三代审美意识中较多出现的审美范畴,也是中国美学思想中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甚至有人认为“西方只有‘美学’,而无‘乐学’;中国只有‘乐学’,而无‘美学’。如果说,西方之哲学美学,是对‘美感’之哲学研究,那么,中国之哲学美学,便是对‘乐心’之哲学研究。”此观点虽有待进一步讨论,但足以说明“乐”这一具有本源性的中国美学范畴的分量。
《乐记》是《礼记》的一部分,属于经学,是研究中国学术的基石。在相传为公孙尼子撰写的《乐记》中,论及了有关音乐问题主要有音乐的起源、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的社会作用(即对于社会政治的关系及其价值)、音乐的地方风格、乐和礼的关系等,是为音乐哲学(美学)的滥觞性著作。
《乐记》全文开首说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本篇》)这段话以“物—心—音声—乐”这样一种结构关系来说明“乐”的产生和实现过程。“感于物而动”这一命题,作为“乐”产生过程中审美现象的说明,正处在“心、物”关系这一认识层次上。它不仅承认音乐产生于对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并且将注意力集中在音乐的表现对象——人的内心情感——的产生这一基点上。它已接触到音乐的本质在于表现人的内心情感这一音乐美学基本问题,具有唯物论因素3。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有关“乐”的产生过程及音乐审美情感的产生问题上,“感于物而动”的命题对“心、物”关系是作了唯物的解释的。
3 现当代学者对《乐记》的研究
3.1 杨荫浏对《乐记》的研究
杨荫浏是我国音乐学界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音乐理论家,他对《乐记》的接受主要表现在他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一书中。他认为《乐记》的作者是公孙尼子,并把公孙尼子的《乐记》与荀子的《乐论》视为有着完整体系的儒家音乐思想著作。但是,杨荫浏的某些观点或许受那个时代的局限,在接受《乐记》的同时,不自觉地单纯用阶级观点来评价《乐记》的美学思想。所以,笔者认为杨荫浏的某些音乐美学观点在今天看来也许有些片面了。
3.2 吕骥对《乐记》的研究
吕骥是一位对中国音乐理论颇有研究的音乐理论家,他曾给予《乐记》以极高的肯定。他认为:《乐记》“就是总结远古以来人们对音乐的认识”,“公孙尼子的这部著作是非常光辉的一部著作,全世界也没有第二个人讲过跟他相同的话”。他在专著《〈乐记〉理论探新》中认为:《乐记》是一部以古代社会学思想为基础的音乐美学著作,其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认为公孙尼子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辨证思想,他深入分析了《乐记》和自然的关系,认为《乐记》体现了“建立在自然哲学思想体系上的礼乐观”。
3.3 叶朗对《乐记》的研究
叶朗是当代著名美学家,他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一书中专设章节研究《乐记》,对《乐记》进行了辩证分析,肯定《乐记》对音乐美学上的重要贡献,又指出其局限性。叶朗认为:《乐记》一书是对孔子以来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系统总结。它围绕“礼辨异,乐和同”的命题,反复论述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叶朗高度评价了《乐记》对音乐本质所进行的探讨,认为《乐记》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命题,认为“《乐记》对于音乐的本质的分析,对后代美学思想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
3.4 蒋孔阳对《乐记》的研究
蒋孔阳是当代著名的美学家,他在著作《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一书中比较详细地论述了《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给予《乐记》很高的评价。他认为:《乐记》在我国的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史上,不仅是第一部最有系统的著作,而且还是最有生命力、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可以与西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他在该书《评〈礼记·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一文中高度评价《乐记》“把儒家的‘礼乐’思想加以丰富和系统化,成为先秦儒家‘礼乐’思想的集大成。如果说,西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根据盛行于希腊时的史诗、悲剧和喜剧等艺术实践,对于古代希腊美学思想的总结,而‘雄霸两千年’;那么,中国的《乐记》则是根据我国先秦时包括歌、舞在内的音乐艺术实践,对于我国先秦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从而在我国音乐美学思想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3.5 蔡仲德对《乐记》的研究
蔡仲德是研究《乐记》的一位大家,他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卷第十六章专门研究了《乐记》,高度评价了《乐记》的美学价值,他认为:“《乐记》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之集大成者,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代表。继《乐记》之后,惟有韩愈等极少数人曾对《乐记》思想有所突破,惟有嵇康、李贽等各别杰出思想家曾对《乐记》思想发出挑战,一般论著,无论是官方的史书乐志还是私家著作,大都限于抄引《乐记》文字,承袭《乐记》思想,而未能跳出《乐记》思想的藩篱。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乐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系统的音乐美学论著”。他认为《乐记》为中国音乐美学史所做的新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对音乐本源问题的深入探讨,对音乐特征问题的深入探讨,提出成熟形态的“天人合一”音乐美学思想等等。
3.6 其他学者对《乐记》的研究
除了上述学者对《乐记》的研究成果以外,还有很多学者对《乐记》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研究,肯定了《乐记》的重要价值及其对后世美学思想的重要贡献。由于《乐记》在中国美学史、中国文论史和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性,但凡研究美学、文艺理论、文学理论、中国音乐理论的专家学者几乎都频繁涉及到《乐记》,或从《乐记》里引经据典,或直接研究《乐记》,显示了《乐记》在现当代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影响。比如: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徐寿凯的《古代文艺思想漫话》,夏传才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篇今译》,夏野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刘再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修海林、罗小平的《音乐美学通论》,刘蓝的《诸子论音乐——中国音乐美学著导读》,此外,还有杜亚雄、桑海波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李泽厚的《华夏美学》等等都涉及并有对《乐记》的研究,以上这些也说明了我国学者们对该著作的接受及高度重视。
4 结语
《乐记》虽然历经沧桑巨变,却依然焕发青春和活力,这足以说明《乐记》不只属于某个时代,也不只属于公孙尼子等某个人,而是因为其具有人类社会的普世性和普适性而历久弥新。后世在对《乐记》的接受中,经过反复对《乐记》的洗礼,将其糟粕剔除,精华汲取,这或许就是我国学术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吧!特别是在今天,对《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是为建立和发展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审美理论而服务的。因此,《乐记》在我国的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史中的地位,就不仅仅只是第一部最有系统的著作而已,并且还是最有生命力、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这样,我们就不能不特别地重视这部经典著作《乐记》了。
[1]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2]吕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薛水武,牛月明.《乐记》与中国文论精神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龚妮丽.中国音乐美学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
[5]王祎.《礼记·乐记》研究论稿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6]俞人豪.音乐学概论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7]杨赛.《乐记》的整理与研究 [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4(3):46-50.
[8]修海林.《乐记》音乐美学思想试析 [J].音乐研究,1986(2):85-93.
J609.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