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终关怀的伦理思考

2011-08-15刘晓青张慧

大家 2011年15期
关键词:伦理医护人员传统

刘晓青 张慧

临终关怀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虽在我国已有较大的发展,但却存在相当大的阻力和障碍,中国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传统、经济状况、和伦理观念的国家,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文化及医务人员长期所形成的道德观等与生死两端的伦理学问题有着强烈的冲突。

一、临终关怀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古代儒家重生轻死“未知生,焉知死”,道家崇尚长生、追求长生。人们深受这些思想的影响,认为死亡是不详的,人们心存恐惧,对死亡采取否定态度,在言语中避免谈及,不能坦然面对死亡。中国的传统文化又以家族血缘为基础,这就决定了中国人的生命的非个我化,中国人始终坚信个人生命是家族生命的延续,个人生命肩负着重要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而死亡也就不只是个人的事情,个人生命的消失会给其他家庭成员带来沉重的打击和情感创伤,所以人们无法直面死亡,总是回避惧怕谈论这一话题。

(二)传统文化的孝道观

中国传统的伦理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以及“百行孝为先”等的传统,子女和家属对于父母或亲人的任何绝症,只应该治疗到底以尽孝心,决不能放弃治疗,否则不孝的罪名永远也赎不清。这种传统的伦理道德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已深深印在中国人的心里。在我国现在医院中,由于传统“孝道”的影响,医护人员一般只把病人的病情告诉家属,对病人只是避重就轻,以避免给患者造成心理打击,这势必会形成病人的求医心里主动急切的状况,在此情况下,家属就更加难以决定放弃治疗,改为临终关怀了。

(三)医疗资源的分配

在现在社会医疗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对临终病人的救治势必会挤占社会其他成员的资源分享。在实际的工作中一些有医疗保险的或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存在治疗要求过高的现象,而没有医疗保险或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则常常要放弃治疗,这就形成了资源的分配不平等和资源的浪费。我国演员傅彪就是处于肝癌晚期,已经是救治无效了,可是却进行了两次肝脏移植手术。在进行卫生资源分配时,首先应该倡导的是公正平等的分配原则,还要坚持医学标准优先原则,既要体现平等又要达到公正。

(四)社会的伦理大环境

伦理环境就是指整个社会大环境,就像社会道德一样,是对人应该做什么的约束,它反映了周边环境对于某种伦理行为价值观的理解,在做日常伦理决断时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价值观。伦理环境对人们起着指导和引导作用,在整个医疗保健系统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对临终关怀有利的伦理大环境,这势必将影响为数不多的临终关怀机构的发展和人员的工作热情,削弱了整个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动力,产生了一个消极的作用。

二、阻碍临终关怀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培根说过:“人对死亡,犹如儿童惧怕黑暗,人对死的惧怕,也由于听信太多的传说而增大。”死亡的未知性使人产生恐惧感,人对死亡,感觉玄妙而空洞不可知,丝毫没有任何经验或教训可凭。正是由于活着的人们不能体验死亡,而天堂和地狱里的故事又大多充满了古怪和恐怖,所以对死亡的未知和恐惧就成为羁绊人类坦然面对死亡的最大枷锁。人由于对死亡一无所知,从而导致人心灵上的恐惧,这是人们产生“畏死”“怕死”的一个重要原因。还一个原因是死亡的“永远性”,人从此不能在复生,这样人们必然产生难以控制并无法摆脱的失落感。

(二)整体教育的落后

21世纪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物质方面确实具备了起步腾飞的外在基础,但在人的思想和意识方面却不容乐观。由于思想观念的保守和守旧从而不能接受正常的人之死亡的现状,现有的教育中由于缺少死亡教育及思想不开放导致了在面对亲人临终时不能正确的对待,总是要求过多的治疗,这样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又给亲人带来身体和精神的痛苦。

中国的教育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要落后很多,基本的教育不能保障,人们不能了解临终关怀的意义,不明白死亡是生命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临终关怀护理课程的缺少,相应的也就没有培养出从事临终关怀护理的专门人才。通过培训班、讲座等形式给在职人员讲授临终关怀的知识也较少。这些都是导致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比较缓慢,这与目前我国的环境有很大关系,调查显示人生命最后一年的医疗费用占总医疗费用的20%。所以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临终关怀医院一般都是非营利性的医院,这样就需要政府和慈善人员的支持,但是目前由于政府资金短缺而捐助者又相对缺乏,这就造成了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滞后。中国正处在发展中国家之列,经济条件远远不如发达国家,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都不如发达国家,在资金相对缺少、社会捐助相对较少的情况下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将举步维艰。

三、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对策

(一)开展死亡教育树立自然归宿理念

在中国发展临终关怀势必要打破传统的死亡思维定式,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开展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使更多的人了解生命的意义,更新传统观念,建立正确的死亡观。在学校增设死亡教育课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归宿理念,通过媒介、讲座等形式对患者、家属及全体社会人员进行死亡教育,在医院增设在职培训课程,让医护人员也可以更新传统观念、接受新的理念。生命的全过程应该包括死亡,死亡是生命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类生命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阶段,对临终患者而言,真正有效的不是治疗而是护理,生命不能只看长短,也要注重生命质量的提高,防止忽视了对终末期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尊重。

(二)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发展临终关怀事业,仅靠医护人员和家属是远远不够的,临终关怀的系统化需要医护人员、社会学者、心理学者、伦理学者、律师、宗教人士和志愿者等共同参与。临终关怀从业人员要求具有较高的素质,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高超的医疗、护理技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富有同情心。

要加强临终关怀队伍的建设,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应增加临终关怀护理的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该课程的重要内容,并作为考核内容之一。加强对在职医护人员的医师道德职业培训,可以开设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在医院、医学院校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加强国际间的学习与探讨,吸收西方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同时还要呼吁社会团体、个人等对临终关怀的支持。

(三)建立健全的医疗政策和法律体系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老年慢性病的增多,临终关怀的需求越来越多,政府必须重视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尽快建立健全的政策和法律体系,让更多的人接受医学人道主义的救助,使临终关怀事业得到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法制化的管理,同时保障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与利用,实现卫生资源的公平和正义。

[1]张玉堂.我们有死的权利吗[J].法学,2001.5.

[2]罗会宇,于新林.由傅彪的两次肝脏移植引起的伦理反思[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3.

[3]佛兰西斯·培根著.徐奕春译.培根论人生[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伦理医护人员传统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海峡姐妹》志愿者为医护人员送温暖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