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宋徽宗赵佶对宋代美术教育的贡献

2011-08-15刘庆庆

大家 2011年15期
关键词:徽宗宋徽宗画院

刘庆庆

(刘庆庆:许昌学院美术学专业,副教授。研究方向:民间美术。)

在封建专制时代,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的皇帝对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施以巨大的影响。只要生逢其时,而且又有心做成某件事情,那么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的任何一方面或几方面,他所能作出的贡献都要比其他人来得更容易些。宋徽宗赵佶(1082-1135)便是这样一位有突出贡献的封建帝王。不过,他的贡献不是在当时的情势下最需要他有所作为的政治、军事方面,而在文化方面。更具体一点说,在于繁荣宋代美术创作、推进宋代美术教育的发展方面。关于对这位亡国之君的整体评价就交给历史学家吧,本文则抛开别的方面,单就宋徽宗赵佶在宋代美术教育方面所作的贡献进行论述。

一旦回到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的视域中来,我们就会发现,宋徽宗从个人的兴趣偏爱出发,利用他的皇帝身份所做的一系列举措,都有力地促进了宋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并对宋代的画风进行了积极地引导,从而在美术教育史上留下了很有分量的一笔。这些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宋徽宗利用他手中的权力,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美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这主要是“画学”的创建和画院体制的完善。宋徽宗于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在国子监增设“画学”,以画取仕,培养人才,从而使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又提高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此之前,宫廷内已有绘画机构“画院”。画院,实际上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宫廷绘画组织机构,是封建国家机器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秦汉到魏晋南北朝宫廷都有一批御用画家。到隋唐之际,宫廷中专门设有翰林待诏官职以供皇帝随时使用。历史发展到五代,在过去宫廷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一步,首先在南唐政权尝试设立了宫廷画院,西蜀及其他割据政权也相继仿效。当时画院的画家统称翰林待诏,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到了宋初,在五代宫廷画院基础上,建立了体制完整的官方绘画机构。根据其艺能的高低,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衔、职称,如待诏、祗候、供奉、艺学、画学正、学生等。但宋初只有画院,而无画学。宋徽宗设立画学无疑是一个开创性的举措,这不仅是一个新机构的设立,也是一种“制度的创新”:“始建五岳观,大集天下名手,应诏者数百人,咸使图之,多不称旨。自此以后,益兴画学,教育众工,如进士科,下题取士,复立博士,考其艺能。”一旦通过科举的形式把绘画技能的培养与考核同个人的“职称”仕途联系在一起,就极大地提高了美术的地位和影响力。画学的建立,标志着一个较为完整的有系统、有目的的培养绘画人才的皇家美术学院正式建立,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美术教育机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皇家美术学院。而与此相关的考核制度等相关体制,更有力进促进了美术教育的规范化和学画者的进取之心。

同时,宋徽宗对他执政期间的美术教育,不仅有机构上的创新和制度上的规范,还有自己利用帝王身份和大家风范所进行的审美标准方面的引导及个人创作方面的示范。

按说,引领一时之画风,统一时代的绘画审美标准是一件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但作为皇帝的赵佶手中握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他只需要在画院考核的标准及画工水平优劣的评审上稍稍施加一点影响,便足以把天下学画之人的审美标准向着他所期待的方向调整。

《画继》中记载了这样两个故事:

“徽宗建龙德宫成,命待诏图画宫中屏壁,皆极一时之选。上来幸一无所称,独顾壶中殿前柱廊拱眼斜枝月季花。问画者是谁?实少年新进。上喜赐绯,褒锡甚宠,皆莫测其故。近侍尝请于上,上曰:‘月季鲜有能画者,盖四时朝暮,花、蕊、叶皆不同。此作春时日中者,无毫发差,故厚赏之。’”

“宣和殿前植荔枝,既结实,喜动天颜。偶孔雀在其下, 亟召画院众史令图之,各极其思,华彩烂然,但孔雀欲升藤墩,先举右脚。上曰:‘未也’。众史愕然莫测。后数日再呼问之,不知所对,则降旨曰:‘孔雀升高必先举左。’众史骇服。”

从这两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徽宗对于绘画“写实”精神的强调。知道孔雀登高必先举左脚,说明了他本人体察之细;而对于能够准确日中月季的独特审美特征的画家受到他的特别褒奖,更说明他对写实标准的首肯。而在古代中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旦作为皇帝的宋徽宗确立了此标准,必将很快成为对当时美术教育影响深远的事件。

如果仅仅是强调写实,那么宋徽宗也算不得一流的绘画大师。宋徽宗对后世美术教育的影响更在于他强调在写实的基础之上对绘画要表现“画外之旨、象外之意”的推重。

我们再来看看徽实亲自命题的两个画院考核的题目:

“竹锁桥边卖酒家”。——在此次考试中,众多考生皆重于“酒家”二字,多用野渡小桥、竹林清风等衬托。而最中徽宗之意的是一个叫李唐的画家。他的画独辟蹊径,画面上有一泓溪水,小桥横卧,溪水边郁郁葱葱的翠竹中挂着一幅迎风招展的“酒”旗。整幅画的构思从“虚”字入手,令人浮想联翩。徽宗看后认为酒家藏在竹林中正符合“锁”字的意境,随即圈为第一。

“踏花归去马蹄香”。——此题一出,考生们几乎都在画马、花、达官显贵、文人仕女等,徽宗看后很不满意。最后有一幅画吸引了他,画中一匹骏马缓步走来,几只蜜蜂追逐着马蹄。此画构思巧妙,理所当然地被评为第一。

从这两道试题及最终被评为第一的答卷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宋徽宗并不满意于画家仅仅像工匠似地机械复制一些实体性的事物,他更强调得是要表现那些难以具体描摹的“锁”、“香”等“虚”处。这其实是对于绘画意境的一种强调,是在写实的基础之上对绘画格调做出进一步的要求。这一引导,不仅对有宋一朝,乃至对此后整个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写意”风格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当然,作为一位本身便具有极高艺术造诣的画家,赵佶更以他本人的亲身创作实践为天下学画者做出了创作示范。他的那些绘画作品,特别是花鸟画作,本身便是天下习画者的一种参照、一种示范。

最后,宋徽宗还通过对历代名家名作的收集、整理、编撰,为进行美术教育提供了经典的范本与标尺,起到了“教科书”般的作用。

就绘画方面而言,主要是徽宗主持了《宣和睿览集》和《宣和画谱》等的编纂工作。《画继•圣艺篇》载:“徽宗皇帝天纵将圣,艺极于神,即位未几,因公宰奉清闲之宴,顾谓之曰:朕万几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耳……取古今名人所画上自曹弗兴,下至黄居案,集为一百秩,列十四门,总一千五百件,名之曰《宣和睿览集》”。如果说《宣和睿览集》主要是供徽宗本人观摩、“睿览”,对其余画家受益有限的话,那么文字部分一直流传至今的鼎鼎大名的《宣和画谱》则影响广泛而深远。《宣和画谱》成书于宣和二年(1120年),共分为二十卷,分别收录了魏晋以来231位名人的画作6396轴,详分为十门,并都加以品等。收录作品的标准与画家录用标准相同,要求:“不仿前人,形、色情态自然,笔韵高简为工”。凡是模仿古人的作品画得再好也不收录。徽宗自己的作品一概不收,作为一代帝王,这一点表现了他艺术上的谦虚与气度。

《宣和画谱》还广泛的收集了前人的著述,如顾恺之的《论画》、谢赫的《古画品录》、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家》、刘道醇的《五代名画补遗》等。收集的原则以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主“择善而从”,也增补了一些前人没有提到过的画家,如李公麟、吴元瑜、文同等。《宣和画谱》还第一个记述了中国的文人画,这对于后世的文人画的兴起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宣和画谱》还主张画家不能只是一味的求真写实,而是要通过画家自己的审美意识,表达出画家自己的主观感受、主动去发现美、创造美。这和徽宗在画院考核中所表现出的艺术理念是一致的。

这样,宋徽宗就通过对历代绘画名作及理论著作的编纂整理,为宋时乃至后世的美术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和理论资源,这是他对宋代以及后世美术教育的又一重大贡献!

[1][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安澜编.画史丛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

[3]薛吉辰.宋徽宗与宋代画院诗[J].语言知识,2005.10.

猜你喜欢

徽宗宋徽宗画院
宋徽宗:“天下一人”还是“斜杠青年”
宋徽宗:“天下第一”还是“斜杠青年”
重拾画院的写意精神
河山有君
——李可染画院院展
守正创新
——中国国家画院创作研究成果作品展
金马传说
皇帝的小礼物
徽宗父子的唱和词
北宋官瓷的传承和影响
[记得住乡愁]首届福建省画院油画提名展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