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独立宣言”——评塞缪尔·约翰逊的《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
2011-08-15雷超
雷超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1784)是英国18世纪最后一位新古典主义启蒙文学家、学者、语言学家、传记家、评论家、又是著名的词典编撰家。在散文写作方面堪称一代大家。他早年聪慧、多病,自幼博览群书。1612年,意大利学界经过20年的努力出版了一本权威的词典,法国皇家学院历时55年也出版了一本国家词典。但在18世纪,英国却没有可以与这两个欧洲大陆国家相媲美的词典,这对当时的英国知识界来说是一种难堪。于是,约翰逊奋起承担英语词典编写工作。经过7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在1755年出版了两卷本《英文词典》。美国韦氏大词典作者诺亚·威伯斯特赞扬约翰逊对语言学的贡献可以与牛顿对数学的贡献相媲美。约翰逊是一位贫穷而高傲的文人,受出版商的怂恿,他写信给当时著名的切斯特菲尔德伯爵寻求赞助。没想到伯爵对此表现得非常冷淡。在词典编撰的七年漫长艰苦岁月里,伯爵没有提供任何援助,甚至连一句鼓励的话也没有。在词典即将出版时,这位贵人在著名的《世界》杂志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吹捧词典,并希望约翰逊把词典归功于他。约翰逊被他虚伪的甜言蜜语所激怒,给这位沽名钓誉的伪君子写了这篇名垂千古的文人“独立宣言”。
这封信语言精炼,语气谦卑,措辞柔中带刚,内藏讥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愤怒之情。作者表面上在平静的回忆过去,思考和询问,在深层意义上表达了他对切斯特菲尔德的强烈愤恨及绝不与这位伪君子同流合污的决心。在约翰逊时代,商业已经很发达,作家可以获得足够的利润,生存上可以独立了。约翰逊的行为标志着欧洲文人依附权贵时代的结束,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纪元。这封信成了作家的“独立宣言”,标志着欧洲文学发展中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信一开始就直接进入正题。作者说,他听人讲,伯爵在《世界》上发了两篇文章向公众推荐他的字典。谬梦见赏,光荣之至,但因很少得到大人物的青睐,所以既不知如何消受,又不知怎么感激(To be so distinguished, is an honour, which, being very little accustomed to favors from the great, I know not how to receive, or in what terms to acknowledge.),口气中有明显的讽刺。一个普通的文人何以如此对内阁大臣讲话?短短数行,却极富有吸引力,读者不由得带着这个疑问读下去。
第二段是作者的追忆。回忆他当年拜访伯爵,像所有的世人一样,为他的富有魅力的谈吐所倾倒。所以禁不住产生奢望,希望自己能成为“征服者的征服者”,以期得到世人都在争相所求的垂注关怀。但事后发现,他的“侍奉”所获甚微,所以他的羞耻之心,自尊之心不允许自己再去乞求恩典。他已做完了他能做的一切,而当一个人所能做的一切无人置理时,他是不会愉快的,不管这个人能做的事情多么微不足道(be it ever so little).这段中的“the enchantment of your address”可以理解为谈吐富有魅力,但“enchantment”的另一意思是“魔力”,“迷惑人的力量”,暗示伯爵嘴上讲得十分诱人,但实际上不过是骗人的把戏。作者还自称是一个“a retired and uncourtly scholar”,强调自己与世无争,不善逢迎,进一步突出他的讽刺意味:连这样的人也要巴结伯爵,世人不是都没有认清他的虚伪吗?而费尽力气去巴结,得到的仍是不予置理(neglected),他除了忍受为又能如何?
下面一段仍是回顾。作者说,某次他曾在伯爵的内宫外等候,最后被扫地出门。自此七年间,他穷尽全力编纂字典,艰难困苦已不堪回首。没有人帮助,没有人鼓励,也没有人给予关心的微笑,但编纂事务终得完成,字典最后终于快要出版了。这里,一提七年前的事,作者便难以抑制自己的感情。而对七年间的艰辛困苦,他用“it is useless to complain”一笔带过。但是,对于伯爵的冷漠,他一连串用了三个叠词“without one act of assistance,one word of encouragement,or one smile of favor”以表示自己愤怒的感情。他还特地说明,“我以前从未有过保护人,也没指望得到过这样好的待遇”。言下之意是,既然以前不能得人恩典,现在事后反而热情起来,“我”自然也不会把谁当作恩公表示感谢。
这样,作者接着用一句话形成的一段突出自己不与伯爵“同类”:“维吉尔笔下的牧羊人最后才认识爱神,爱神原来只是岩穴土人。”意思是说,“我”明白了,我想结识的爱神原来只是草野之夫。强烈的愤怒中足见讽刺。
第五段是通篇的中心和高潮。起首一句是质问:“伯爵大人,有人在水中挣扎,却视而不见:待他爬上岸来,却以援手相累。保护人就是这样的人吗?”接下去是英国文学史上的名句,作者用排偶对比结构形成感情递进的高潮,宣泄出郁积已久的愤慨:“承蒙大人对我的劳动加以垂注,如果你的垂注来得早些,那便是仁慈的( had it been early, had been kind)。但拖延至今,我已没有兴趣,更无法享受;我已独身一人,不能与他人分享;我已成就薄名,不再需要(It has been delayed till I am indifferent, and cannot enjoyed it﹔ till I am solitary, and cannot impart it﹔ till I am known, and do not want it)。”这里,愤怒中饱含着回忆的苦涩,其中自然有对艰苦经历不堪回首的感慨,也有对已逝妻子的怀恋。作者在这一段最后争辩,既然未受恩惠,就无法承认受过帮助,也不能把上帝委命他业已独立办到的事情归功于某个保护人。他还提醒伯爵,这样做并不属于“性情乖张”(cynical asperity)。所有这些用排比词句贯穿起来,直接而又强烈地表现出一副傲骨文人的铮铮铁骨。
信的最后一段是归结。作者重提,他没有得到任何“关心学术的人”(favorer of learning)的帮助,“我”会在很少得到帮助的情况下把工作继续进行下去。言外之意是,没有帮助,就没有帮助吧,我再无需别人帮助了。作者还说,他本怀抱希望的梦想,希望自己能欢欣鼓舞自我吹嘘。这里照应着第二段的那个奢望:要做征服者的征服者。但这个梦想早就破灭,他也早从梦中醒来。最后一句同上半句“boasted myself with so much exultation”联系起来,讽刺之中有着生动的内容,在回应前文的同时又将整封信贯成为一个整体,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此文摇曳多姿,语言有力,结构严谨,气势磅礴,虽然短小,但思想内容丰富。这封信成了作家的“独立宣言”,在英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欧洲文学发展中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1]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辜正坤.从中西散文风格领略翻译技巧[J].中国翻译,2000.3.
[3]张柏香.英国文学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