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形成条件研究
2011-08-10王延荣
王延荣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北京市100083)
一、基本概念与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对创业机制的研究大多源于对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探究。为什么有的园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有的园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总结世界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经验,萨克森宁(A.Saxenian)[1]发现,硅谷成功的关键在于硅谷形成的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机制,包括拥有众多的高新技术人才、比较密集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机构,有利于创新的特殊社会文化环境、风险投资、产业发展与集聚优势的形成以及特有的创新网络系统等。毛蕴诗等[2]将这种机制视为一种围绕知识聚集资本的新的要素组合方式。而李新春等[3]更强调其“创新小生态”和集体学习机制的形成。对于创业机制的概念,国外还未见系统论述,国内学者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解。杨静文等[4]从微观的角度把握创业机制的实质,认为创业机制是指影响个体创业决策及其实施的各种因素以及作用方式和后果;于国安[5]主要研究了创业机制对企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性,认为企业集群式发展与创业机制的形成密切相关,两者相辅相成,互为结果,相互加强;王婷等[6]突出强调创业机制中的政府职能或责任,用市场机制配置的基础性机制激活各种创业要素的作用以及创业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王延荣[7]提出创业机制是一个为推进创新和创业活动而建立的相关机制、政策措施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总称。
对创业机制形成机理的研究还是经验性的、分散的,国内外学者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动机、创业机会的研究,[8]、[9]、[10]、[11]、[12]、[13]或者停留在创业环境这一比较笼统和感性层次上,如王伟毅等[14]认为日益复杂的环境不确定性是导致创业活动倍增的重要原因。张炜等[15]提出创业文化氛围、创业孵化网络、创业政策支持和基础服务设施4个要素构成了创业孵化环境的主要结构纬度。但是,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在为什么创业出现在特定国家和地区、创业模式能否复制、创业政策导向的作用机制等重要问题上现有研究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原因在于大部分创业环境研究成果没有从创业过程本身去研究或者只关注创业环境的某一侧面,不能说明各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为此,基亚瓦里和福格(Gnyawali&Fogel)[16]提出了创业环境的整合模型,把环境纬度和新企业创建过程连接起来进行研究,并建议政府、企业家和社会各界都要为促进创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机制。尽管也有学者从创业利益的角度探讨创业机制的形成问题,但并没有就创业机制的形成条件进行必要的揭示。如张青[17]从进化经济学视角研究创业问题;许玫[18]认为追求利益是经济人的行为动机,经济人进入或退出创业的选择取决于从事创业活动所获得的创业利益;王延荣[19]提出创业利益是创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动力。可见,创业机制形成条件问题目前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本文拟以高新技术园区为例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二、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形成的规模条件
1.基本假设
高新技术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传统企业等多种类型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包括高新技术产品、传统产品和同质的基本产品,企业的融资方式多种多样,市场竞争状况各有不同,创业者的收益水平更是受行业、自身能力、管理水平和政府提供创业机制的完善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但是,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需要对高新技术园区创业过程中的相关因素进行简化,特提出以下基本假设。
假设1:无论是生产基本产品、传统产品,还是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都只使用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且边际成本不变,均由于缺乏资金而只能采取外源融资方式。生产传统产品的创业者由于风险小,可以获得银行贷款;但高新技术创业者只能从风险投资者那里获取资金。
假设2:高新技术园区的企业均为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产品均为高新技术产品,为了增加创业者成功的概率,风险投资者都向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提供管理支持等非货币性投入。
假设3:不存在跨期消费和跨期投资,创业者在期初通过银行或风险资本家进行融资,经过一段时期的经营运作后,在期末归还投资。在期末银行收回初始贷款和一笔无风险收益(假定无风险收益为零);风险投资者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包括其初始投资和预期的投资回报,投资回报包括创业者支付给风险投资者和外部投资者的风险溢价(风险投资者自有资金很少,大部分是从外部投资者手中筹集资本)。
假设4:高新技术产品和传统产品的生产都属于垄断竞争市场,从长期趋势来看,产品都只能以平均成本的价格销售,经济利润为零;而在短期内,每个创业者都力图在预算条件的约束下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整个社会的总收入由工资、无风险收益和风险溢价构成。
假设5:高新技术创业者都属于风险中性者,创业者的收益预期与所处的行业、项目以及自身能力和管理水平无关,其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政府提供创业机制的完善程度,特别是提供各种创业支持的多少。
2.理论模型
根据上述假设,建立相应的模型,分别从高新技术创业者和政府的角度分析创业机制形成的两个条件。
(1)消费效用函数的引入
由于我们假设高新技术产品属于垄断竞争市场,且替代弹性不变,高新技术产品的消费效用函数可用不变弹性效用函数(CES)表示为下式:
其中,0<ρ<1,表示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中各种产品的替代弹性,ρ的增加意味着某高新技术产品垄断程度的增加。
若用X1、X2、…Xm表示高新技术产品的数量,P1、P2、…Pm表示产品的价格,Y 表示社会总收入,β表示各类产品的收入份额,那么产品预算约束方程有如下形式:
(2)高新技术创业者的行为
创业成长是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形成的重要动因。创业成长既包括量的增长也包括质的增长,其中,量的增长是质的增长的基础。我们认为,高新技术园区内创业企业的数量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才会产生足够的需求促使政府推进创业机制的形成。而对创业者来说,其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当创业的预期收益达到一定水平时,创业者才会产生自主创业的意愿。如果创业者获得创业成功,那他将会获得正收益,同时偿还风险投资者初始投资并按照合约规定支付预期的回报,并以创业社会利益的方式对政府的支持给予补偿;但如果创业失败,其收益为零,也不会向风险投资者偿还初始投资,更无法支付风险投资者的报酬。因此,我们通过对高新技术创业者行为的研究,分析提出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形成的创业企业最低规模的要求。
由于假设高科技行业只使用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且边际成本不变。因此,对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创业者来说,其预期收益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W为工资率,R为创业企业给风险投资方支付的回报,T为创业企业向政府上缴的税金。
假设创业者成功的概率为α,则其预期收益可以表示为:
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创业者通常不会考虑其定价策略对市场产生的影响,因此,在只有劳动这种单一生产要素投入且边际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产品的最优价格可表示为:
即某产品的最优价格与工资率成正比,与产品的替代弹性成反比。工资率越高,其价格水平就越高。而产品i的替代弹性越大,其价格水平就越低;而替代弹性越小时,其价格水平就越高。
如果生产产品i的所有企业都采用最优价格策略,在产品的替代弹性不变(如前假设),同时整个行业的工资水平也趋于一致的情况下,可证明产品i带来的预期收益为:
式中,Ni为成功生产产品i的企业数量。
创业企业的预期收益必须达到一定水平(至少πci>0),创业者才会产生自主创业的意愿。通过对式(2.6)的分析可以看出,有以下因素影响着创业者的创业行为。
W和Y越高,对产品i的需求就越大,产品i的价格也越高,其预期收益也越高,从而刺激了经理人自主创业的意愿。
ρ代表了产品i的可替代程度。ρ越大,意味着该产品的可替代性越强,竞争越激烈,经理人的预
式中,Ns为成功创业者的数目。
由假设1,我们可以得出工资水平W是由生产基本产品的边际成本决定的。在极端情况下,一单位劳动可以转换成一单位的基本产品。因此,工资水平可以等于基本产品的价格,我们假定为1。
在静态情况下,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不存在进入障碍,因此其预期利润为零。联合式(2.7)和(2.8),我们可以推导出成功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数量,即期收益越低,因此自主创业的意愿也会降低。
β值下降,意味着人们对高科技产品的需求增加,这将增加高科技创业企业的预期收益,从而导致创业企业数量的增加。
T的影响具体体现为税率对创业企业的预期收益的影响,高科技产品的税率越高,生产成本越大,创业者的预期收益越低,就越抑制创业者自主创业的意愿。因此,政府应对创业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采取低税率政策(甚至免税)。
在静态情况下,风险投资者之间的竞争将导致其预期利润为零,再根据假设4,我们不难计算出总收入Y的水平。它应该等于劳动者的总收入加上所有创业者支付给外部投资者的风险溢价,即:
式中,W为工资率,L为劳动力的数量,NF为所有创业者的数目,P为创业者支付给外部投资者的风险溢价。而所有创业者的数目应该等于成功创业者的数目除以成功的概率,即:
在静态情况下,风险投资者之间的竞争将导致其预期利润为零,也就有:
式中,Ii为风险投资者对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初始投资,C为风险投资者向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提供管理支持的成本。将式(2.10)带入式(2.9)得:
式(2.11)是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即高新技术园区内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数量必须达到一定规模,创业机制才可能形成。
(3)政府的行为
在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的形成过程中,政府是创业机制构建主体之一。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创业也是为了获得创业利益,即创业的社会利益。我们认为,政府的预期收益必须达到一定水平,才会产生促进创业机制形成的强烈动机,进而制定各种政策,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扶持创业企业的发展,并为创业者和创业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良好的环境,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创业者和创业企业的风险。那末,政府的预期收益为:
式中,Ij为政府对第j个高新技术园区的投入支持,αi为生产高新技术产品i的创业企业成功的概率,Li为生产高新技术产品i的创业企业成功所带来的回报,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为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促进了风险投资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发育等非经济利益。
式(2.12)表明,政府的预期收益必须达到一定水平(至少πs>0),政府才有动力促进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的形成。这是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形成的又一条件。
3.对模型的理论分析
通过上述模型可以看出,创业机制的形成条件是高新技术园区内的创业企业数量必须达到一定规模以及政府获得的创业收益应该达到一定水平。其主要原因在于只有企业的数量集聚到一定的规模,才可能产生园区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交易成本,形成集群效应,使创业机制的各主体形成强烈的动机,推动创业机制的形成。
在高新技术园区面积不变的条件下,园区企业的数量越多和每个企业的产出规模越大,园区的整体经济规模越大,投入产出的效率越高,创业利益就越多,政府构建创业机制的意愿就越强烈。如果园区企业的数量达不到规模经济临界点的规模,说明园区内企业集聚密度小,产业要素聚集总量不足,必然导致园区投入产出效率和规模效益递减。2002年,我国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约有2.8万家企业,其中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约1.9万家,总产出10448亿元,实现人均营业收入达 45.1万元,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是也要看到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同国际先进高新技术园区的投入产出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002年,我国53个高新技术园区的总产出规模仅是硅谷1998年总产出的43%,如果以同期人均和单位面积的产出总额、出口额和利润相比则更低,其中,人均出口额仅是硅谷的6%。高新技术园区总体的投入产出比例也很低,国际先进高新技术园区为1∶5左右,而我国高新技术园区平均不到1∶2。因此,我国高新技术园区的企业数量和产出规模远低于国际先进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的绩效和效率也比较低,对于我国构建和完善高新技术园区的创业机制是不利的。同时,高新技术园区范围经济的企业集聚要素效率的提高,可以为高新技术园区的投资者谋求到最大限度的高新技术产业范围经济效益。外部的创业者和投资者青睐范围经济效益高的高新技术园区,是因为可以扩大自己的产业范围,降低交易费用,获得更高的创业利益和投资收益率。产业链延伸的多样性,使企业的非系统风险减少,可以大大增强创业者和投资者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提高企业投资回报的稳定性。
高新技术园区内企业在一定水平上的集聚,可以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这是政府构建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的又一重要动机。由企业高效集聚而形成的正外部性、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叠加和规模经济带来了高新技术园区投资费用和交易成本的降低。在园区面积和人力资源存量不变的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集聚效率越高,交易费用呈大幅递减趋势,越容易产生强势吸引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势能,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进一步集聚,进而促进高新技术园区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推动创业机制形成。同时,高新技术园区在地理区域密集度下形成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竞争力、在创新基础上由企业集群效率带来的优势互补和宽领域合作,有助于多方降低相关成本,实现多赢,使高新技术园区的投入产出效率、劳动生产率和盈利率大大超过单个分散企业的平均水平。
高新技术园区内企业一定水平的集聚,各种企业的相互集中和顺畅的市场组织网络,有利于信息和知识尤其是隐性经验类知识的传播,从而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为企业创新创造条件,并提供学习的机会。同时,由于存在着学习曲线,园区内企业一定水平的集聚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使园区内专业化小企业学习新技术变得容易和低成本。硅谷通过建立良好的网络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使各企业相互作用、相互激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取得“1+1>2”的效果,产生大量具有价值的思想和成果。
三、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形成的社会文化条件
人们在研究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解释为什么同样的资源优势在有的高新技术园区带来了巨大成功,而在其他园区却并不起作用。从社会文化特征上分析,成功的高新技术园区具有根植性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可替代的社会资本。
1.市场经济的社会基础
市场经济是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形成的最基本的社会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市场规则和法律成为规范交易行为的主要规范,共同的契约意识和信用是降低交易成本与扩大市场交易的最好方法。高新技术园区要使人们敢于和乐于创业,也必须形成法制、务实、信用的社会交往规则,形成一些人们所共同遵循的价值观、信仰和交往方式。如硅谷创业机制的基础是“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这种人文因素是维持硅谷企业之间长期关系的纽带,使其在面对外来竞争者时,可以促使迅速整合信息和资源,降低成本和风险等,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2.创新文化氛围
文化作为一种非正规机制,是产业集聚的黏合剂,能为高新技术园区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深刻影响高新技术创业的正式机制作用的发挥。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应该深深植根于创新文化的沃土之中,其精髓是追求卓越,不断追求技术的有效性,鼓励冒险也接受失败,专业忠诚而非企业忠诚,讲求信用与合作,重视非正式交流,特别注重创新精神、合作意识、诚信观念、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以硅谷和128公路地区为例,128公路地区有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这两所赫赫有名的大学,而且更靠近纽约这个资本和商业中心。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硅谷在高科技领域已经远远超过了128公路地区。这一差异的原因在于,硅谷形成了自由创新的制度环境,而128公路地区则恪守着传统企业的等级和封闭。人们在探究硅谷成功的经验时不能忽略创新文化这一极为重要的内生变量,即硅谷文化在硅谷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和辐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和难以克隆的。
3.文化的开放性
在高新技术园区,需要建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称的开放型文化形态、彼此可以相互交流的人际环境和网络型的社会组织形态,需要构建一个不同学科、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专业层次的开放型的人才环境。硅谷的成功还来自于文化的开放性。可以说,硅谷集中了全球最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正是他们创造了硅谷的奇迹。硅谷鼓励人才流动,吸纳各种层次的人才,创造一流的人才环境。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中的劳动力流动,形成知识和经验共享推动了集体学习,从而使其中的社会网络得以协调和整合。
四、结论
本文在分析高新技术创业者和政府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形成的两个规模条件,即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和政府获得的创业利益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可见,只有园区内企业的数量集聚到一定的规模,才可能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交易成本,形成集群效应,使创业机制的各主体形成强烈的动机,推动创业机制的形成。同时,为什么同样的资源优势在有的高新技术园区带来了巨大成功,而在其他园区却不起作用。实际上,成功的高新技术园区有根植性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可替代的社会资本,即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的形成还需要市场经济的社会基础、创新文化氛围和文化开放性等社会文化条件。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9BJY004)“基于就业导向的政府支持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基金编号:09YJA630035)“以创业带动就业机制的形成机理及构建对策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1]A.Saxenian.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and Route 128[M].Harward University Press,1994:26-35.
[2]毛蕴诗,周燕.硅谷机制与企业高速成长[J].管理世界,2002(6):102-108.
[3]李新春,宋宇,蒋年云.高科技创业的地区差异[J].中国社会科学,2004(3):17-28.
[4]杨静文,朱宪辰,冯俊文.创业机制在企业集群发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4(5):8-10.
[5]于国安.创业机制与企业集群成长互动机制分析[J].经济问题,2006(2):23-25.
[6]王婷,陈明.创业机制与创业文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5(7):166-169.
[7]王延荣.创业机制及其架构分析[J].理论月刊,2004(4):76-80.
[8]Shane S.,S.Venkatarman.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1):217-226.
[9]Alvaro Cuervo.Individual and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of Entrepreneurship[J].The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2005(3):293-311.
[10]蔡莉,费宇鹏,朱秀梅.基于流程视角的创业研究框架构建[J].管理科学学报,2006(1):87-96.
[11]胡晓娣.社会资本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机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20):15-17.
[12]张爱丽.试析个人因素与机会因素的匹配对创业机会识别的作用[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11):59-65.
[13]Smith,Brett R,MattbewsCharles H,etc.Differences in Entrepreneurial Oopportunities:The Role of Tacitness and Codification in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9(1):38-57.
[14]王伟毅,李乾文.环境不确定性与创业活动关系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3):53-58.
[15]张炜,邢潇.高技术企业创业孵化环境与创业成长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1):74-78.
[16]Gnyawali D.R.,D.S.Fogel.Environments for Entreprenereship Development[J].Entrepreneurship Theory&Practice,1994(4):43-62.
[17]张青.创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回顾与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11):20-28
[18]许玫.创业经济论[D].上海:复旦大学,2001:29-39.
[19]王延荣.高新技术创业动力的经济学分析[J].科研管理,2006(5):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