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考

2011-08-10周肇光

中国流通经济 2011年11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周肇光

(上海金融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上海市 201209)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不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1]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我们正确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与路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长期推进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的明智选择,是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是遵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力求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正因为如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既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又要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国或地区实现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一种运作模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由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从低级经济结构到高级、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转变。[2]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登上历史舞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排除各种干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非常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重大课题,每届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都强调和关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并把它作为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任务来抓,力求走内涵发展、科学发展之路,为创造协调、有效的经济发展环境,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1982年9月1日,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针对当时国民经济运行效益差,生产、建设、流通领域中浪费现象惊人、单位社会产品物质能耗高、工业企业资金利润率低、大中型项目建设周期长等问题,明确提出,“在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五年的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要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各方面经济结构的调整,进行现有企业的调整、改组与联合,有重点地开展企业的技术改造,同时要巩固和完善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已经实行的初步改革,抓紧制定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实施步骤”。[3]这些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7年10月25日,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针对当时我国国民经济活动效益仍然低下以及明显存在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等矛盾,明确提出,“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的战略。这个战略的基本要求是,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讲求产品适销对路,降低物质消耗和劳动消耗,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归根到底就是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走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4]这些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现实路径。

1992年10月12日,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针对当时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国民经济面临的加速发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重大任务,明确提出,“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5]这些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

1997年9月12日,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针对当时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矛盾较为突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等现象,明确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挥各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6]这些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具体任务。

2002年11月8日,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针对当时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比较落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改变,地区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7]这些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发展道路。

2007年10月15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针对当时我国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等现象,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8]为使我们党广大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进一步阐述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内涵,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9]这些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2010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强调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10]也就是说,我们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强、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社会人文发展之路。这些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可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历来都非常重视和探索在经济发展中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重大战略课题。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的立场是坚定的,思路是一贯的,这充分表明执政党在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中是负责任的。正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改革开放事业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在经济发展方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深入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对我们党正确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具有两面性,中国经济发展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不断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总体小康水平的道路,而且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在经济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经济发展速度过度依赖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长期以来,我国不少地方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统计显示,全国有2/3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每年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10%。我国七条最大的河流——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长江、珠江、黄河,都受到了严重污染。在这些河流一半以上的受监测区域中,其水质都是五级(五级在我国水质等级中是最低的等级)。主要河流污染程度达5000多公里,有80%的流域不适合鱼类生存。由于地表水污染严重,我国过分依赖地下水,致使海河流域水位线下降了50~90米,许多城市(如天津、济南)发生了严重的地表沉降。[11]另外,我国经济发展所消耗的能源也是全球第一,以2003年为例,我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的贡献率为4%,而相关资源消耗占全球的比率较高(见图1)。

到2010年底,这种高能耗的经济发展指标虽然有所下降,但没有彻底改变。此外,近年来沙尘暴、雪灾、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大多与人类长期破坏自然环境有关,直接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2.经济发展动力过度依赖外贸进出口。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一国的经济发展,一般要依靠投资、外贸、消费来拉动。只有三者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才能使国民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如果出现了偏重,就会带来不均衡性,我国经济发展就是一个例证。近年来,我国进出口总额超过当年GDP的60%,特别是工业品出口占全球贸易的比重达12.7%,进口铁矿石占世界铁矿石总量的70%左右,石油进口也超过一半。这样下去,将面临巨大风险,难以有效应对国际挑战。[12]由于外贸依存度过高,中国外贸利润大部分被外商拿走。如2008年,美国市场上流行的芭比娃娃的价格是10美元,而我国苏州地区的企业所得仅为0.35美元;罗技公司每年向美国运送2000万个“中国制造”的鼠标,这些鼠标在美国的售价大约为40美元,而中国企业只能从中得到3美元(含工人工资、交通费用等成本)。[13]这种不良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到国内需求,一旦国际关系发生变化,外需就会下降,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就会失衡。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我们不难看到,凡是外贸依存度高的地区和行业,遭受的经济损失就大。所有这些,主要是过度依赖外贸进出口政策所致。

3.经济发展方式过度依赖外资。国家推进经济发展,可以有多种方式,特别是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引进外资成为一种常态,这无可非议。但如果不考虑国情,过度引进外资,势必会带来一些隐患。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看,可以证明这种忧虑不是没有道理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引资战略,引资规模逐年扩大,位居世界第二(见图2)。

到2010年7月底,我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9.8万家,实际使用外资1.0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14]这种过度依赖性突出表现在全民招商引资的热潮中,各地为吸引到更多的外资,竞相出台更为优惠的招商政策,疯狂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招商引资战略是正确的,在一定条件下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我国GDP增长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有人说外商把利润留给了自己,把GDP留给了中国,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不少地区由于盲目引资,造成了产业结构的畸形化和雷同化,重复建设呈现严重化趋势。有些地方政府部门把招商引资与年终考核、干部晋升挂钩,很少考虑引资的质量以及是否符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拜资主义”。在这些外资中,有些本来就不是优良型的,一旦进入中国,就会肆无忌惮地疯狂起来,只要有法律空子可钻,就会竭尽全力减少企业纳税义务,从而使税负最小化,资本收益最大化,使我国在付出了巨大的社会成本之后,却只能获得相当有限的经济利益。同时,外资还要对我国产业进行最大限度的控制,典型的例子就是“中策现象”——中国香港中策投资有限公司已经在我国大陆有目的、有步骤、系统地收购了200多家国有企业,基本控制了轮胎制造业的大部分市场。[15]如果处理不好,这种“外资繁荣”的经济发展模式就会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生不利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

4.经济发展效果评价过度依赖GDP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发展的效果进行评价是必需的,但关键要确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正确衡量经济发展,才能实行科学的经济发展方法。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如何衡量经济发展的业绩,我国采用了西方的GDP指标评价体系。GDP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它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也就是当年新创造财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价值总量,也称国内生产总值,是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最重要的总量指标。由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可以看到,GDP这个评价指标是有缺陷的,主要表现在:一是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二是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三是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效率、效益和质量,四是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16]长期以来,我国GDP增长率每年虽有变动,但整体是较高的(见图3)。

在经济活动中,如果我们只注重经济总量和速度的增长,而不顾资源损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即使社会出现了经济增长,也会因环境恶化,使人民生活质量反而处于下降的悲惨局面。[17]我国近年来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令人痛心,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GDP评价指标,并把改变GDP评价指标内容中的经济活动作为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议题来研究。

我们党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过多种有力措施,但均未达到预期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对解决上述问题的路径,思考得还不够深入。正如程恩富教授指出的那样,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不得不思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不得不反思以牺牲生态谋求经济增长、以牺牲劳工谋求资本增值、以牺牲他人谋求自身福利、以牺牲整体利益谋求局部发展、以牺牲长远谋求眼前利益、以牺牲精神谋求物质占有、以牺牲后代人谋求当代人享受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挖掘当代人类社会经济走向不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深层根源,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方式和前景”。[18]我们赞同这种观点,因为只有找到导致问题的深层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切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存在上述问题的根源来看,主要有两个重要方面值得研究。一是在对经济发展内涵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如有些人片面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这个著名论断。有人说,不管你怎么做,只要有利益,只要GDP指标上升了,就是经济发展了,就是功臣,就可以提拔重用。其实,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这个著名论断是有前提条件的。他早在1992年1~2月南巡时就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19]而有些人把他的这个著名论断片面理解为不顾一切地赚钱就是硬道理,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各类市场主体必然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本地区、本部门经济,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二是在经济发展体制的运作上出现了偏差。经济体制转轨之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在国民经济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投资拨款、劳动力资源配置、原材料供应到产品销售,都是通过计划安排来实现的,具有一定的比例性和前瞻性。经济体制转轨后,打破了这种统一计划分配的模式,产品供求由市场来导向,经济发展方式不得不服从于市场调节,但由于市场逐利的本性,往往会表现出一种盲目性,使生产要素供给结构和市场需求结构变得十分不确定,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不平衡的状态。在市场规律作用下,为实现市场效益的最大化,必然会呈现出个人、企业、地方、中央四个层次之间利益博弈的现象,最终形成了地方政府部门的政绩观、权力观以及各种寻租现象。由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实行了三个分开(即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扩大了市场调节的自由度,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新自由主义在我国扩大影响力提供了机会。我们认为,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虚心学习和科学借鉴西方先进的经济发展经验和经济理论无疑是正确的,不应该排斥,但如果不考虑我国国情,盲目照搬西方经济理论和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妥的。正如李炳炎教授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畴具有十分严密的规定性和十分丰富的内涵,理应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但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占据了主流经济学地位,其对我国的深刻影响,导致一些地方在改革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与宏观调控,产生了不少问题”。[20]对此,我们如果不加以高度关注和辨别,就有可能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扎实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刻不容缓的大事。因此,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做到四个坚持:

1.在经济发展理念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经济发展理念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坚持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科学的,关键在于它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我们以往的片面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正因为如此,科学发展观成为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21]因此,作为党和国家政府的决策者和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者,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一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制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时,要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相互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协调。二是要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顺应国内需求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品,以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为抓手,强化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坚持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构建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22]同时,尽可能实现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研发的一体化服务,充分体现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要求。三是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既要重视经济增长指标评价,又要重视环境资源指标评价,既要满足当前人民群众物质文化利益的需要,又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3]

2.在经济发展动力上坚持内需与外需并重。在经济发展方向上坚持内需与外需并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我国实行的是以外向型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由此出现了内需不足的现象。因此,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要做到:一是要改变以外向型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外贸出口需求要从60%下降到40%以下,国内消费需求要从不到40%上升到60%以上,确定这个比例的根据,就是我国有13亿多的人口,居民储蓄存款有20多万亿人民币,内需市场潜力非常之大。二是要扩大社会各群体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例如,要扩大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种类和规模,增加就业人数,提高收入水平,增强居民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开拓农村市场,疏通农产品流通渠道,促进农业产业化,做好“家电下乡”等各类农机下乡工作,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中国有8亿多人在农村,是一个广阔的消费市场,如果把农村需求做好了,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好的选择;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文化、休闲、旅游等服务设施,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完善城市社保服务体系,扩大城市消费,因为城市人口正在逐年扩大(见图4)。由于城市消费群体需求量不断扩大,我们就可以根据城市发展的特点,积极拓展电子信息、通信产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适合个性化服务的新型消费模式,从而促进消费升级,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三是借鉴国外经验,创造需求热点。例如,积极培育和扩大低碳汽车、家电、农机以及低碳型的纺织、轻工、电子信息等消费热点,促进企业以质量、品牌、标准、服务为重点,积极引导和制造消费。抓住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加速发展、三网融合、低碳生活设施等新机遇,开拓新型消费领域。四是在稳定我国企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同时,扩大传统优势产品与自主品牌产品出口,[24]实现内需与外需均衡发展的战略,这对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至关重要。

3.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路径。这是因为,在我国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解决以人与自然环境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从管理学角度来讲,不论企业组织形式如何,都是经济社会活动的细胞。但是,细胞的结构是否优化,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经济社会活动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中,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企业结构应当更有优势,这是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它必须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承担责任。据《经济日报》2010年9月1日报道,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之时,属于中央企业的有196家,2009年减到129家,2010年减到100家,并鼓励外资、中资等各类资本对其他央属企业进行改组改造。其理由是只要质量高,不要讲数量多少。我们认为,这样的解读是不全面的。这是因为,数量和质量不是绝对的反比例关系。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来看,国有企业主体地位是否突出,其发展环境是否良好,企业发展质量是否优良,在市场竞争中是否占有优势,主要取决于制度性安排,这是不争的事实。为此,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一是不能忽视国有企业的主体地位,因为国企和私企不同,它要承担社会责任,承担保障我们党执政地位的作用,承担保证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也同样起着这方面的保障作用。尽管有的国有企业在这些方面也存在问题,但不能把它统统归结为公有制问题,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客观分析其原因。二是在国有企业的主导下,要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整体水平。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品牌代表着一种经济主动权,代表着一种市场份额,蕴含着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到中国来投资的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具有竞争优势,就是因为它们拥有自主品牌。以日韩企业为例,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有丰田、本田、索尼、松下、三菱,韩国有现代、三星等一大批品牌出现在世界各地,这些品牌在我国已经家喻户晓。我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精心组织和实施品牌战略,因为只有打出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才能创造出企业自身的品牌产品,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三是在国有企业经营中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这只“无形之手”的积极作用,凡是市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就不要干预,不要错位和越位。要有效、有序地发挥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凡是市场作用不到或市场失灵的领域,如社会收入分配、公共物品生产、公共资源配置、行业垄断、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国家经济安全等,政府都不能空位,以从根本上保证国有企业的主体地位和健康发展。[25]因此,巩固国有企业的主体地位,不仅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路径。

4.在经济发展效果上坚持数量与质量相融合的综合评价。在经济发展效果上坚持数量与质量相融合的综合评价,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证。根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其目标考核要有利于提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有利于反映国民的总体福利水平和幸福指数。我国学术界有许多学者认为,用现在所采用的GDP指标来评价经济发展效果是不全面的。这是因为,GDP指标只能反映经济发展的增量速度和各部门的增长比例,而反映不出经济发展目标的质量要求。因此,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要对原来使用的GDP指标评价体系进行科学改造,建立GDP与HDI相融合的评价体系。这里的HDI是“Human Development Index”的缩写,它是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标。这个指标设计突出了衡量人类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人均收入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国民教育状况等三个基本要素。其中,人均收入是通过人均GDP购买力评价法(以美元核算)来衡量的,人均预期寿命是以出生时人口的预期寿命为样本数据的,国民教育状况是以成人识字率和人口平均文化程度来衡量的。这三个方面综合体现了人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和谐与政治文明的客观要求。[26]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再加进就业率和公共安全指数,就能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更好地起到导向性作用,这对于追求经济发展质量具有普遍意义,对于改变地方政府的政绩观、效益观具有直接指导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经济发展效果上真正做到坚持数量与质量相融合的综合评价,真正走科学发展之路。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来越宽,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使我们党更好地带领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经济日报,2011-07-02(2).

[2]逄锦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N].光明日报,2010-02-23(10).

[3]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8.

[4]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5-16.

[5]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0.

[6]中国跨世纪发展的行动纲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22-23.

[7]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1.

[8]、[9]党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15、22.

[10]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经济日报,2010-10-19(1).

[11]辛西娅,等.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七大挑战[J].社会科学报,2007-07-26(1).

[12]、[24]李毅中.转变发展方式要在“加快”上下功夫[N].光明日报,2010-05-16(6).

[13]何申权.中国出口猛降让世界担忧[N].环球时报,2009-03-12(15).

[14]习近平.在“联合国贸发会议第二届世界投资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光明日报,2010-09-08(4).

[15]杨公朴,等.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325-326.

[16]、[17]关于 GDP 的几点思考[N].经济日报,2004-04-08(5).

[18]程恩富.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致开幕词[A]//海派经济学:第22辑[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

[1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5.

[20]李炳炎.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A]//海派经济学:第26辑[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00.

[21]周绍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N].光明日报,2006-02-21(9).

[22]邹珊珊,等.发展绿色经济 推动可持续发展[N].经济日报,2010-05-24(9).

[23]努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N].经济日报,2007-12-03(6).

[25]虞云耀.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N].经济日报,2005-10-03(5).

[26]从关注 GDP 到关注 HDI[N].社会科学报,2004-06-10(1).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