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现代物流中心构建及发展策略研究

2011-07-31

中国流通经济 2011年11期
关键词:物流中心服务

张 琦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北京市 101149)

一、引言

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转变将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推动现代物流公司朝着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快速转型。物流园区建设已经被确定为振兴物流业的九大重点工程之一,《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明确将流通服务作为大力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之一。把北京打造成服务区域、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为大型物流中心的快速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有力支撑。物流中心是物流系统的基础设施,它的规划、筹建、运行与完善,涉及交通、物资、商业、外贸、工业、建筑、农业、金融等多个部门、多个行业。不同部门及企业对其内涵及外延的理解不尽一致。根据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物流中心被定义为:“从事物流活动的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以下要求:主要面向社会服务;物流功能健全;完善的信息网络;辐射范围大;少品种、大批量;存储吞吐能力强;物流业务统一经营管理。”可见,物流中心作为网络的重要单元,是多功能和多企业的聚集。提高物流中心竞争优势对于提升北京市物流服务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北京市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的区域环境及发展必要性分析

广义的物流中心包括港湾、货运站、运输仓库业者、公共流通商品集散中心、企业自身拥有的物流设施等,所涵盖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而狭义的物流中心则排除了铁路货运站、港湾设施、机场设施和道路等物流基础设施部分,专指为有效保证商品流通而建立的物流综合管理、控制、调配机构。显然,狭义的概念侧重物流的管理效能和行为。进一步,物流中心的外延又可划分为集团型物流中心和个体型物流中心(如表1所示)。前者指的是诸如公共商品中转地这样的多数物流设施机构的集合,而后者指由运输仓库业者、零售商、批发商等经济主体自行设立的物流设施和机构,两者都可统称为物流中心,本文所提到的现代物流中心主要指能够提供多种物流功能的集团型物流中心。

表1 物流中心的划分

1.京津冀区域环境分析。物流服务的发展依赖于工业的集群状况和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京津冀地区区位特色与优势明显,物流服务发展空间巨大。北京市工业物流需求巨大,目前基本形成了点、线、面相互协调的“三环、五带、多中心”的物流节点布局,建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6个市级开发区,集中了北京市现代制造业总量50%左右的份额。天津具有发达的国内物流、国际物流和中心城区物流集聚带,形成了电子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以及医药和新能源六大支柱产业。河北省基本形成了五个物流枢纽城市,以港口带动、产业推动、消费拉动、交通枢纽联动等模式,重点建设了五个区位优势明显的物流节点城市,物流区域特色明显。该区域将成为企业未来五年实现规模化发展的重点试验区。由此可见,京津冀地区工业集群发达,物流行业发展初具规模,为北京地区建立大型物流园区并进一步整合周边地区资源、扩大辐射范围提供了有利条件。

2.北京市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一是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需要。北京市作为环渤海区域的中心城市,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北京是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华东地区与华北地区连接贯通的重要纽带,社会化物流需求相当集中,有潜力形成集聚与辐射的核心力量。如果能打破目前局限于本地区和本部门的市场供需关系,加强与周边相邻地区的协调合作,建设以若干大型物流中心为基础的物流枢纽,将有效提升经济吸引带动能力和物流服务辐射覆盖能力,成为拥有综合交通枢纽、物流需求量与交换量集中、能为服务区域提供强大仓储、分拨、运输、配送服务功能的经济中心城市,为本市进出货物的集散和大型厂商在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进行采购和分销提供物流平台,进一步促进北京市及环渤海地区乃至更大区域的经济分工与协作。[1]

二是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需要。北京地区物流社会化程度还很低,主营物流业所承担的物流量只占北京地区物流量的26%,同时也说明北京地区物流需求潜力很大,物流业具有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另外,物流服务业日益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制造业也为物流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制造业也呈现出服务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制造业产品中所需要的服务投入比重越来越大,甚至超过了物质投入。制造业的产出也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服务引导制造业技术变革和创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互动趋势比较明显,表现为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度整合,这种需求一方面提升了制造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对建设现代多功能服务体系的物流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物流中心的数量和功能上来看,北京缺乏现代物流中心节点,功能不够全面,停留于仓储和运输等传统功能,仅首都机场的航空货运枢纽、丰台的铁路货运枢纽初具规模。从物流合理化角度看,北京缺乏集公路、铁路、航空、内陆港口于一体的物流节点,不同运输方式难以有效连接,物流合理化水平不高。为满足北京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促进生产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必须建设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网络节点——大型物流中心。

三是整合物流资源的需要。建设现代物流中心,能对北京现有的物流设施及货运仓储中心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物流的规模经济性。近几年,企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物流管理在降低成本与提高竞争力方面的作用,然而物流效益的实现依赖于规模经济性,如果商流不足以支撑物流,即便是信息化水平很高的先进物流中心也不能带来收益,反而会因资源浪费和闲置对绩效产生负面影响。[2]合理规划多功能体系的物流中心,建设物流服务企业集群,能够有效优化配置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设施设备利用率,防止重复和盲目建设,节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企业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还可降低工商客户企业物流成本,提高其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帮助工商客户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北京市经济、贸易加快发展。另外,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强化北京城市物流功能,有利于改善北京市投资环境,扩大吸引外部投资,优化物流运输空间布局,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市场景观和环境。[3]

三、北京市现代物流中心的构建

构建北京市现代物流中心,必须培养以业务协同为重点的优化整合能力,促进物流中心各物流服务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提供综合服务,能够承担各种服务要素、环节的整合与全程管理。即从客户服务请求出发,对客户请求逐级分解,通过物流中心处于不同服务地位的服务提供者的彼此合作来满足,构成一种供应关系,在物流中心内部形成紧密配合的集成服务网络。[4]可分两个阶段发展,第一个阶段提供物流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第二阶段提供物流资源的集成商及物流服务。具体如下:

1.物流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的提供商。提供物流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为所有进驻中心的企业、车辆、货物、人员等提供配套的设施与服务。将基础设施的租用、使用收费以及配套服务的消费作为收入来源,为进一步完善多功能体系物流模式奠定基础。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功能,将成为该阶段物流运作的核心。

2.物流资源的集成商及物流服务的提供商。基于物流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的提供,经由完善的规划及管理,引进全国各地的运输资源,以信息平台为基础,将中心内部的车辆、运输路线、货物以及仓储和交易展示中心等资源组织起来,形成一个覆盖全国运输线路、进行现代化管理的车队资源,由中心来开发并提供针对高端客户的物流服务,为中心内部的物流企业带来物流业务,搭建一个虚拟物流服务平台,基于此平台直接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从第三方物流业务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通过实施有效的联盟战略和服务供应链管理战略,积极拓展供应商合作网络与客户关系网络,构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模块化、网络化联盟,实现专业化合作与系统化集成服务的稳定供给。要进一步加强与上下游之间的网络信息交流,加快知识转移,提升协作效率,培育强大的供应商整合能力与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力。

四、北京市物流枢纽企业发展策略

激活并发展物流中心的基础服务功能和增值服务功能对于推动北京区域物流经济活动的集约化、规范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物流中心需要不断创新现有服务职能,持续开拓具有增值潜力的新业务,努力推动赢利模式的转变升级。[5]为实现以上目标,实现面向客户动态需求的创新物流服务增值模式,北京现代物流中心需要增强以下方面的服务功能:

1.创新进口和出口贸易职能。在进一步完善进口和出口贸易职能的基础上,根据公司的吸收能力和学习能力,尝试探索并开发附加值高的增值业务。以现有进出口业务为核心,向服务价值链上下游延伸,逐步开发进出口通关业务、国际结算业务、销售代理业务,实现新老业务之间的互补与匹配,达到协同增值的目的。物流中心结算除包括物流费用结算外,还包括从事代理、配送时,由物流中心负责代货主向收货人结算、收取货款等。[6]物流中心亦可根据物流中心商品进货、出货信息来提供未来一段时间内商品进出库量及商品未来需求预测等增值服务。

2.创新库存与配送管理模块职能。现代化的物流中心无论采取集约化、综合化的发展模式,还是分散化、个性化的发展模式,都要通过在线网络将企业本部与各工厂、物流中心及经营最前端的店铺连接起来,从而使订货信息通过信息系统传输到物流中心,并在准备发货的同时,同期自动制作发货票、账单等。除此以外,还可通过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实现产业内及企业间的电子订货,使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商品的物质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反应型产销体制与网络经营体系的建立。为实现以上目标,一方面,要在提高自身库存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关联工业企业提供供应商管理库存(以下简称VMI)等物流服务。深入整合系统内资源,扎实推进VMI的内向和外向流程,包括运输计划、仓库计划、订单管理和报关、内向物料管理、外向物料移动等服务,以便提供附加值高的增值服务。[7]例如,物流中心要有效管理销售库存,必须建立顾客数据库,供应商能够掌握需求变化的有关情况,把由分销商进行的需求预测与分析功能集成到供应商的系统中。同时,建立供应商与用户的合作框架协议,确定订单处理的业务流程及库存控制的有关参数。需要指出的是,由于VMI改变了供应商的组织模式,引入VMI后,订货部门产生了一个新的职能,负责控制用户的库存,实现库存补给与高水平服务,这需要组织结构的变革来支撑流程的改变。另一方面,物流中心需要整合在仓储、公路、铁路运输方面具有资源优势的企业为客户提供操作平台。力争在北京市工业企业集聚区域建立物流配送平台,实现网络式布局,以满足周边工业企业的即时配送需求,并加快区域性覆盖,辐射周边工业制造业。

3.发展物流融资增值服务。物流中心只有为一家或多家原始供应链成员提供服务时才被视为真正的链上成员。传统上物流中心为顾客及供应商提供运输及仓储服务,而今物流服务业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服务范围不断拓宽。由于企业越来越专注于自身核心能力,物流服务提供的价值增加,行政服务活动(如支付、售后服务等)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以“融通仓、物流银行和代客结算”为主要业务模式发展物流融资的增值服务。在融通仓业务模式下,公司提供质押物品的保管、价值评估、去向监管、信用担保等增值服务,以架起银企间资金融通的桥梁;在物流银行业务模式下,物流中心将向工商企业提供集融资、结算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业务;在代客结算模式下,物流中心通过为工商企业提供结算货款的服务来进行增值。

4.发展物流咨询与电子商务增值服务。目前,低端传统服务市场利润微薄,恶性竞争激烈,而高端物流市场却具有较高的利润水平。物流中心借助人才、经验和技术优势,通过为客户提供物流咨询服务来实现增值。在拓展电子商务增值服务方面,建立以信息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信息系统。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充分挖掘与整合数据,发挥物流信息在制订物流活动计划与组织实施物流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建立以效率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技术系统,实现信息录入的自动化,提供自助式服务网站。建立流畅的商业流程,积极发展逆向物流。[8]同时,加强信用管理,建立虚拟物流中心,通过会员的信用承诺以及加入虚拟物流中心的银行、保险公司等中介单位的信用担保、信用贷款等会员便利政策,对物流服务双方的行为进行约束,加强对信用的认识。虚拟物流中心建立会员信用管理系统,提高整个物流市场的信用度。[9]

[1]、[3]董雷,刘凯.北京市发展大型物流枢纽可行性分析[J].综合运输,2007(6):35-38.

[2]Douglas M.Lambert and Martha C.Cooper.Issue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0(29):65-83.

[4]Kaushik Sengupta,Daniel R.Heiser,Lori S.Cook.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A Comparative Analysis[J].The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Fall,2006:4-15.

[5]刘文茹,赵启兰.论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建设[J].物流技术,2001(6):25-27.

[6]贺登才.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0(11):45-48.

[7]齐严.网络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趋势与物流企业创新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2):72-75.

[8]杨海明.电子商务物流如何实现高效运营[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4):65-68.

[9]舒辉,林晓伟,蒋明琳.基于区域货运枢纽的多功能服务型物流运作模式[J].现代管理科学,2009(12):52-54.

猜你喜欢

物流中心服务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