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射频治疗消化道疾病111例临床观察
2011-08-07邵安健曹红枝朱志杰陈海松邵宗仲
邵安健,曹红枝,朱志杰,陈海松,邵宗仲
(绩溪县人民医院 内科,安徽 绩溪 245300)
消化道息肉是临床常见病,用于治疗消化道息肉的微波、激光、高频电凝电切、氩气刀、普通射频(频率在350 kHz左右),在临床应用中各有优缺点。目前绝大多数医院采用的是高频电和微波的内镜下治疗[1]。我院引进等离子射频(频率达到750 kHz左右)这一新兴的微创技术[2],用于临床治疗以息肉为主的一些消化道疾病。从2008年~2011年4月应用等离子射频临床诊疗息肉等消化道病111例共116人次,诊治其他消化道疾病4例。本文旨在探讨等离子射频技术的安全性和疗效以及临床应用前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8年~2011年4月应用等离子射频临床诊疗息肉等消化道病111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46例,年龄26~86岁。
1.2 设备 fujinon88型和pentax-150C型电子胃镜,fujinon88型电子结肠镜;康普牌XVC-Ⅱ等离子射频仪(普及型)。
1.3 术前准备及要求 签署知情同意书,进行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常规检查,根据不同病人情况部分患者需行肝肾功能和消化道肿瘤标志物检查。上消化道疾病治疗病人要求空腹,同普通胃镜检查。大肠息肉的治疗,肠道准备同常规肠镜检查,力求清洁肠道准备充分。对单个带蒂息肉或多个小息肉患者,以及对局限性小病灶的诊疗,只要治疗创面不大,一般不必住院;对广基息肉、多发较大息肉的治疗要求病人住院;对一些心理异常恐惧、对疼痛异常敏感患者也要求住院,并可以考虑在无痛胃、肠镜下进行治疗。对高龄患者要考虑术中进行心电监护。手术治疗时一般要求病人采取与胃、肠镜检查相同体位。等离子射频治疗术前不需特殊用药。
1.4 治疗方法 均从胃、肠镜活检孔道插入治疗电极进行治疗。等离子射频有热活检钳、热探头和圈套器,可以用点射、熨烫、压射和套切等多种方法来治疗息肉等消化道疾病。对有蒂、亚蒂息肉一般用圈套摘除。小息肉、广基息肉既可套切摘除,也可用热活检钳钳夹热灼除,或用热探头点射、熨烫、压射灼除。较小的丘状息肉一般用热活检钳或热探头点射灼除。有时要根据情况对治疗创面进行必要的修整,如蒂部残端太长或有渗血皆须再用等离子射频治疗电极加以热灼消融凝固。大肠多发性息肉的治疗一般应从回盲部开始,在退镜过程中依次摘除。切除的息肉原则上应常规送病理,但多发息肉摘除数目多时全部取出送病理不实际,可考虑取出少数大而有糜烂和有分叶状的送病理。
1.5 术后注意事项 等离子射频治疗术后不用止血药,上消化道病变术后要求病人禁食2~4 h,24 h内可进食流质饮食,大肠息肉摘除术后对有主动进食需求的病人,术后通常即可进食流质饮食,是否卧床休息视患者有无明显腹痛而定,但避免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是必要的,有明显腹痛者应卧床休息。经治疗的上消化道病变病人,都使用抑制胃酸药物以促进创面愈合,而大肠息肉摘除术后要求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出现便秘。
2 结果
我们应用等离子射频诊疗111例共116人次,其中上消化道息肉38例,分别是:食管4例、贲门6例、胃25例、幽门及十二指肠3例,共摘除大小不等的息肉48枚,大多数大小在0.5~1.2 cm之间,最大一枚胃息肉约2.0 cm;大肠息肉69例74人次,共治疗了大肠息肉147枚,大多数大小在0.5~1.5 cm之间,>1.5 cm的有18枚,最大肠息肉约2.5 cm。摘除的息肉病理结果提示,有不少腺瘤性息肉伴有不典型增生,而且轻、中、重度各型增生皆有。诊疗其他疾病4例,分别是:食管黏膜局限性隆起糜烂不典型增生灶2例,补充内镜活检不足2例。多数病人治疗时不适感与胃肠镜检查活检相近,未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和不适病例,仅8例出现轻中度的腹痛,7例腹胀,没有1例发生消化道出血。腹痛多见于胃息肉治疗,腹胀多见于肠息肉治疗,可能与肠镜注气多少有关。没有1例出现并发症。临床观察相关情况见表1。
表1 等离子射频治疗统计情况
除诊治息肉外,其他消化道疾病4例情况如下。内镜检查发现1例70岁女性患者,胃内孤立性息肉样表面小颗粒状隆起病灶,常规内镜活检组织难以作出准确病理诊断,建议再活检组织送病理。经改用等离子射频圈套器经内镜套切这一息肉样隆起病灶组织送病理,结果病理报告为转移性胃癌(肾透明细胞癌胃转移)。1例61岁男性病人,直肠黏膜隆起糜烂灶内镜肉眼判断恶变不能排除,反复活检所取组织送病理未能确诊,于是我们尝试利用等离子射频刀套切的方法套切到大块组织送病理,结果成功确诊了该例系直肠腺癌。这2例恶性肿瘤患者皆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另有2例食管黏膜局限性隆起粗糙、糜烂不典型增生灶性病例,我们对其实施干预性治疗。其中1例女性55岁,食管局限性粗糙隆起病灶,1例门脉高压74岁男性,食管中段小的黏膜隆起伴浅糜烂灶,病理活检皆提示不典型增生,用等离子射频热探头进行熨烫热灼该黏膜病灶,使局部黏膜病灶坏死发白,范围稍大于黏膜病灶,并使隆起病灶相对平坦,即停止热灼治疗。
3 讨论
以往需外科手术的许多消化系统疾病可用创伤较少的介入治疗替代,大大开拓了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的领域[3]。随着电子胃、肠镜的广泛应用,临床胃、肠息肉等病变的检出率也明显提高[4]。开展内镜下摘除胃、肠息肉等微创治疗减少癌变发生率已有多种技术手段在临床应用,而普通射频治疗是其中的微创新技术。等离子射频则是在普通射频基础上的革新[5],它在消化内镜下治疗是近几年才在临床应用的新技术,其治疗产生的温度约70℃左右,明显低于高频电360℃和微波150℃,故治疗时对组织穿透损伤小,不产生组织炭化、粘连,安全性高,又不易损伤内镜,且操作方便、易控。我们诊疗111例共116人次,所有患者未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和不适,没有1例出现并发症。微波不便治疗操作,难以准确治疗病灶,易损伤正常组织而出现并发症,单一柱状治疗电极功效低,治疗时间相对长等,普通射频也因只有单一柱状治疗电极,无法整个摘除有蒂息肉,对较大息肉治疗功率偏小[6]。等离子射频克服了微波和普通射频的诸多缺陷,具有使用方便、易控、治疗电极多样、功能作用强大的优点。普通部位的息肉治疗等离子射频具有与高频电相当的切除速度和疗效[5]。等离子射频对一般的息肉套切皆可一次完成,对较大尤其是广基息肉可采用一次套住息肉,多次短时间间断切割(凝固),也可以分块多刀套切,而且不会发生组织穿透。但要注意防止切割过程速度太快时组织凝固不足(出现机械切割)发生出血,治疗时如果发生创面出血,可用手中的治疗电极直接进行热灼凝固止血,即使是圈套器也可不必换用热探头或热活检电极,方便、省时。另外,2例利用等离子射频套切组织病理才确诊为恶性肿瘤病例提示我们,由于等离子射频治疗不产生高温,不发生组织炭化、粘连和撕扯现象[1],不仅可以利用其套切功能直接替代活检[1],而且能对一些疑有恶变,反复内镜活检不能明确诊断的一些隆起性病灶进行套切,套切比常规内镜活检所获取的病理组织标本更大,有利病理分析,从而提高病理诊断准确率,防止误诊、漏诊,可作为活检不足的补充来切取组织病理标本。我们知道消化道黏膜不典型增生是一种癌前病变,如食管癌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上皮基底细胞增生→重度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7],为防止黏膜不典型增生病灶发生恶变,对那些有黏膜粗糙隆起或溃疡糜烂的局限性不典型增生病灶进行干预性治疗是必要的,等离子射频为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持。以上两项技术拓展也是其他同类治疗方法所难以实现的。无论是高频电、激光还是微波在局限性黏膜不典型增生病灶进行干预性治疗,或是在补充常规内镜活检不足,用作获取理想组织病理标本方面,都不具备等离子射频的技术优势。由于消化内镜下微波治疗功效欠佳,缺陷较多,将被更新的治疗方法所取代。而高频电技术难度高、不易掌握,稍有不慎易致穿孔或出血[5],且高频电多用于治疗有蒂较大息肉[8]。等离子射频内镜下治疗疗效安全、可靠,与高频电治疗疗效相当[5],故在县级基层医院开展内镜下的等离子射频较高频电治疗易于普及推广。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基层医院开展消化内镜下息肉摘除等微创治疗,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等离子射频不仅可推荐为内镜下消化道息肉摘除首选的安全、可靠治疗方法[1],而且可以拓展该技术的适用范围,一是套切功能,不仅可直接替代活检,而且可作为内镜活检不足的补充来取得大块组织病理标本;二是用于对胃肠黏膜局限性不典型增生病灶的干预性治疗。只要能开展消化内镜的医院都可推广应用,其应用前景广阔。
[1]方耀明,程亚军,周庆海,等.等离子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疗效评价[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27(5):268 -269.
[2]于会生,郑雯.等离子射频治疗肠道息肉8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2):2688 -2689.
[3]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71.
[4]高宗武,王文明,刘少泉.等离子射频治疗41例胃肠息肉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77-78.
[5]赵光荣,高绪照,赵蓓,等.等离子射频与高频电经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对比[J].海南医学,2008,19(1):22-24.
[6]方耀明.内镜射频在消化道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0):86.
[7]陆星华,钱家鸣.消化系疾病诊断与诊断评析[M].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7.
[8]陈志彪,朱颖,伞锕镅,等.胃肠镜下电治疗胃结肠息肉临床分析[J].重庆医药,2007,36(8):731 -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