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散健脾补虚药理作用研究
2011-08-07何春玲钟全强南宁市中医院南宁市530001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南宁市53001
何春玲,钟全强(1.南宁市中医院,南宁市530001;.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南宁市53001)
逍遥散载于《太惠民和剂局方》,由柴胡、炒当归、白芍药、白术、茯苓各30 g,炙甘草15 g,加煨生姜、薄荷叶各6 g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功。常用于肝郁不舒症,尤其是肝郁血虚之人,每多应用此方获取良好效果,因而在解释此方时,多从肝郁方面加以发挥[1]。逍遥散在治疗脾虚方面的临床疗效同样非常显著,特别是因脾虚引起的消瘦、倦怠乏力的补益作用非常突出,笔者就其补脾作用,作了初步的药理实验。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ZIL-2型小鼠自主活动程序自动控制仪(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1.2 试药
紫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薄荷(均由南宁市中医院中药房提供),经笔者鉴定为真品;利血平注射液(广东邦民制药厂有限责任公司:批号:080312);肝复乐片(华禾药业冷水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080120)。
1.3 动物
SPF级NIH小鼠144只,♀♂兼半,体重(22±3.0)g,由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生产合格证号:SCXK(桂)2009-0002)。
2 方法
2.1 逍遥散的制备
按原方比例:紫胡10 g、当归10 g、白芍l0 g、白术l0 g、茯苓10 g、炙甘草5 g、生姜2片,薄荷3 g,药物浸渍30 min后水煎。在80℃恒温水浴中浓缩成l g·mL-1(含生药量)浸膏,-4℃贮藏,备用。临用前以蒸馏水配制成所需剂量,用前充分摇匀。
2.2 模型复制
iv 0.15 mg·kg-1利血平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10 d以复制脾虚消瘦、倦怠乏力模型小鼠。
2.3 观察逍遥散对脾虚小鼠体重和自主活动时间的影响[1,2]
取NIH小鼠72只,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等体积蒸馏水)、模型(等体积蒸馏水)、肝复乐(0.1 g·kg-1)和逍遥散高、中、低剂量(30.4、15.2、7.6 g·kg-1)组。ig给药,每天2次,连续10 d。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在复制模型同时ig给药。末次给药后1 h,称量各组小鼠体重,顺序将小鼠置于小鼠自主活动程序自动控制仪中,适应3 min后由电脑自动记录2 min内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
2.4 观察逍遥散对脾虚小鼠游泳时间的影响
分组和给药、复制模型同“2.2”项下方法操作。末次给药后1 h,将小鼠放入直径30 cm、水深10 cm的水桶中,水温25℃,记录放入小鼠至小鼠下沉的时间作为其游泳时间。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逍遥散对脾虚小鼠体重和自主活动时间的影响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重、自主活动次数均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高、中、低剂量组小鼠体重和自主活动次数显著增加(P<0.01)。逍遥散对脾虚小鼠体重和自主活动时间的影响见表1。
3.2 逍遥散对脾虚小鼠游泳时间的影响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游泳时间明显缩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显著延长小鼠游泳时间(P<0.01)。逍遥散对脾虚小鼠游泳时间的影响见表2。
表1 逍遥散对脾虚小鼠体重和自主活动时间的影响Tab 1 Influence of Xiaoyao powder on body weight and autonomic action time in spleen deficiency mice
表2 逍遥散对脾虚小鼠游泳时间的影响Tab 2 Influence of Xiaoyao powder on swimming time in spleen deficiency mice
4 讨论
逍遥散是宋朝的一首名方,列于“卷之九治妇女诸疾”门中。原书云“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松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妇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逍遥散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功效;主治肝郁脾虚,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及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3]。临床上较多用于治疗脾虚引起的消瘦、倦怠乏力。所以,笔者选用了脾虚消瘦、倦怠乏力的小鼠模型,以期说明其健脾补虚的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逍遥散能够增加脾虚消瘦、倦怠乏力模型小鼠体重,增加其自主活动次数和游泳时间。逍遥散的临床应用范围很广,还较多地用于肝病、妇科等,其药理作用还可从很多方面研究,本研究只是窥其一斑。
[1] 张均田.现代药理实验方法[M].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1 049.
[2] 陈 奇.中药药理实验研究方法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8.
[3] 许济群,王绵之.中医方剂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