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1-07-30曹永红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药剂科桂林541002
李 虹,曹永红(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药剂科,桂林 541002)
为加强上市药品的安全监管,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应按规定报告所发生的ADR。本文对我院2006—2010年收集到的321例ADR报告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掌握我院ADR发生的特点,旨在避免严重ADR的发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的 ADR报告321份,按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类别、给药途径、ADR程度、涉及器官和(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ADR的结果等相关项目录入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ADR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及既往史
321例ADR中男性160例(49.8%),女性161例(50.2%)。年龄1~6岁为21例(6.5%),7~18岁为18例(5.6%),19~44岁为113例(35.2%),45~59岁为84例(26.2%),≥60岁者85例(26.5%),平均年龄44.0岁。既往有药品不良反应史的47例,不详的85例,无的189例。
2.2 引发ADR的药品类型分布
321例ADR报告中共涉及药品12类135种。其中抗感染药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消化系统用药及中药制剂,见表1。
表1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categories of ADR-inducing drugs
2.3 引发ADR的抗感染药种类
引发ADR的抗感染药共有12类34个品种,其中以氟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β-内酰胺加酶抑制剂类,见表2。
表2 引发ADR的抗感染药类别及具体药品Tab 2 Categories and names of ADR-inducing anti-infective drugs
2.4 给药途径分布
静脉给药248例(77.3%),肌内注射11例(3.4%),口服或含服55例(17.1%),皮下、鞘内、吸入、直肠、局部外用或注射共7例(2.2%)。
2.5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321例ADR累及的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总数的50.8%,其次是全身性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临床主要表现多为皮疹、瘙痒,而全身性损害中过敏性休克9例,过敏样反应42例,见表3。
2.6 ADR的分级及结果
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ADR监测中心评价标准对321例ADR进行程度分级,其中,一般的224例(69.8%),新的、一般的82例(25.5%),严重的10例(3.1%),新的、严重的5例(1.6%)。321例ADR患者经停药或对症治疗后,临床结果中,治愈195例(60.7%),好转124例(38.6%),死亡1例(0.3%),有后遗症1例(0.3%),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呼吸衰竭。严重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性休克、药物性肝损害等。
3 讨论
3.1 发生ADR群体
321例ADR报告中,男性与女性发生率无显著差异。ADR在各年龄段均有分布,19~4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ADR发生率最高,其原因可能与患者体质较好、抗原反应强等因素有关;老年患者(≥60岁)发生率也较高,其原因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生理多处于逐渐衰退过程中、亚健康状态及患病而用药机会增多有关。
表3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Tab 3 Systems and organs involved in ADR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3.2 给药方式的合理性
321例ADR报告中虽然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其次是口服给药,其他给药途径引发的ADR较少,但并未发现选择的给药途径、给药间隔及给药剂量有不当的情况。据统计,74.7%的严重的ADR病例是通过静脉滴注方式给药。由此,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给药方式,能够口服的不注射,能肌内注射的不静脉给药;对于危急患者,当症状改善后应即时将静脉给药改为口服给药,尽可能减少静脉给药的次数,以减少ADR的发生。
3.3 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
本组以抗菌药物中氟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引发的ADR发生率较高,可能与这2类药品种多、抗菌谱广、临床使用频率高有关。据统计,至2005年,全球使用过氟喹诺酮类药的患者已超过8亿人次[1]。虽然本组资料中未发现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但在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仍然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如时间依赖型的抗菌药物每日只给药1次,将1日的总量1次给完,使得血药浓度过高,势必造成药物的抗原性增强,导致ADR增多。因此,临床医生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对药品说明书的理解,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以减少抗菌药物ADR的发生。在本组消化系统用药中,以注射用硫普罗宁致ADR多见,且程度均较严重,可能与药物配伍后的稳定性有关[2]。
3.4 中药制剂使用合理性
70%的中药制剂致不良反应都是临床不合理使用造成的[3]。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与辨病施治相结合,而西医师在使用中药制剂时往往只强调辨病施治,对症不对因,尤其喜好中药注射剂,只要是发热者均使用清开灵或痰热清注射液,由此,增加了患者发生ADR的机率。在本组ADR中,有34例使用中药注射剂,占中药制剂的89.5%。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中草药所含的有效成分、制备成中药注射剂后其稳定性差、制剂工艺不尽合理、使用中配伍及剂量不合理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4]。因此,临床要遵循国家颁布的相关条文,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严格按照药品适应证范围使用并进行用药监护。
3.5 ADR的临床表现
本组ADR的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其次是全身性损害及神经系统损害。皮肤变态反应主要以皮疹和瘙痒多见,可能与其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有关。
开展ADR监测工作是医疗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统计这些年我院ADR上报情况发现,我院仍存在不报、漏报现象,尤其是新的和严重的ADR还没有受到充分的关注和重视。另外,上报者绝大多数是医生,少有护士,也没有药师的参与。由于护士全天候守护在患者身旁,是药物治疗的直接实施者,往往对患者在用药后反应的感受最直接、最具体[5]。临床药师每天参与医生的查房工作,通过询问,可以及时了解到患者用药的感受;通过审核医嘱,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可以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门诊药房的药师在接待患者退药时,可以详细了解退药原因,挖掘ADR信号,也是ADR监测工作的骨干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调动药师与护士对ADR工作的积极性,简化报告流程,加大ADR监测力度,促进其在我院全面开展,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1]郭 强,冯连顺,刘明亮.喹诺酮对专性厌氧菌的体内外活性[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0,31(1):7.
[2]曹永红,杨辉,李革晖,等.硫普罗宁稳定性与不良反应相关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11):842.
[3]卫一鸣.纠正观念 尽量减少输液治疗[J].药物与人,2009,4:13.
[4]高素珍,张志刚.浅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药房,2008,19(18):1439.
[5]张瑞杰,杨 金.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探讨[J].中国药房,2008,19(5):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