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索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30例
2011-07-28贺德梅
贺德梅
(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二人民医院,重庆 400052)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病变,为常见、多发病[1],临床上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隐痛,伴恶心、呕吐、嗳气、反酸、胃部烧灼感。笔者于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用兰索拉唑三联疗法对30例慢性胃炎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慢性胃炎患者60例,均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伴有上消化道症状、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阳性,均排除胃恶性病变、严重胃神经官能症以及严重心、肝、肾疾病,青霉素皮肤过敏试验阴性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为26~45岁;其中浅表性胃炎12例,糜烂性胃炎14例,反流性胃炎4例;HP阳性28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24~46岁;浅表性胃炎13例,糜烂性胃炎10例,反流性胃炎7例;幽门螺杆菌阳性24例。参照《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分型[1]。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兰索拉唑片(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公司)15 mg空腹口服、2次/d,克拉霉素分散片2片饭后服、每日1次,莫沙必利分散5 mg饭后服、3次/d。对照组用雷尼替丁胶囊10 mg、硫糖铝1 g,3次/d,饭前30 min服;甲硝唑维生素B6片2片,3次/d,饭后服。均以7 d为1疗程,服药3个疗程停药,30 d后复查胃镜判断疗效。
1.3 疗效判定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正常,幽门螺杆菌阴性;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好转,幽门螺杆菌阴性;有效:临床症状、胃镜检查好转,幽门螺杆菌阳性;无效:临床症状、胃镜复查无改变、幽门螺杆菌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用 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复查幽门螺杆菌,治疗组幽门螺杆菌28例阳性中有24例转阴,转阴率为85.71%;对照组24例幽门螺杆菌阳性中有16例转阴,转阴率为6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有3例、对照组有5例出现轻微恶心、呕吐,但不影响服药;两组肝肾功能均正常。
表1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慢性胃炎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是多种原因作用的结果,而幽门螺杆菌感染则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弧形弯曲的革兰阴性杆菌,具有感染率高、致病力强的特点。有研究报告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80%[2]。我国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活检率为50%~60%,活动性胃炎检出率高达90% ~100%[3]。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病机理和治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大致有4个方面:一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产生的空泡毒素(VACA)和细胞毒相关蛋白(CAGA),能造成胃黏膜损伤;二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产生多种酶以及脂多糖和溶血菌素,可损伤胃黏膜,介导炎性反应;三是幽门螺杆菌可诱导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并刺激免疫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8(IL-8)等,这些细胞因子和随后的炎症反应可能是引起胃黏膜损伤的主要病理因素;四是自身免疫反应。部分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可检出抗胃上皮、G细胞、壁细胞和H+-K+-ATP酶等多种胃黏膜细胞成分的自身抗体。由此说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后通过多种因子的作用,使胃黏膜屏障受损,黏膜细胞变性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从而发生慢性胃炎[3]。
针对上述发病机理,三联疗法中的兰索拉唑特异性作于胃黏膜壁细胞,降低壁细胞中的H+-K+-ATP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胃酸分必;克拉霉素分散片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耐酸性、组织渗透性好、体内持续时间长、在胃中浓度高的特点,单独应用可根除幽门螺杆菌;莫沙必利分散片是一种新型胃肠道促动力药,通过刺激胃肠道肌力间神经丛5-羟色胺型受体,增加肌间神经丛节后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从而产生全胃肠道促动力作用,加快排空而减少反流,改善和消除症状。临床研究提示,兰索拉唑片配合克拉霉素分散片、莫沙必利分散片的三联疗法,是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方法。
[1]于中癖.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J].中华内镜消化杂志,2004,21(2):83-85.
[2]Suerbaum S,Michetti P.He 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J].N Engl J Mad,2002,347:1175-1186.
[3]房殿春,夏雨亭,吴云林.胃粘膜癌前病变和癌前疾病[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