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人健康期望寿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1-07-27何永频丁晓沧傅东波
彭 慧 何永频 沈 冰 丁晓沧 李 洋 傅东波 傅 华△
随着平均期望寿命的提高,人们开始对长寿状态下中国人口的健康问题给予特别关注〔1〕。为此,健康期望寿命的概念应运而生〔2〕。目前“健康寿命”作为评价人口总体健康状况的指标,已经被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所认可,并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推广和使用。另外,由于人口老龄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各种慢性疾病为主要因素引起的非致死性伤残后果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因素〔3〕。如何提高人群在长寿状态下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成为日益关注的热点。静安区是上海市的中心城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30.5万)的21.65%,是全市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一个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4〕。本次研究拟通过对2007年静安区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期望寿命的计算研究,评价静安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识别相应的影响因素,以期为进一步促进老年保健提供政策依据。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静安区12个居委会中所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
(1)从静安区5个街道中,按人口比例随机选取12个居委会。
(2)将每个被选取的居委会中符合本研究筛选标准的老年人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筛选标准:静安区常住户口;调查期间在静安区居住;60岁及以上。共调查2678人,有效样本2593人,有效率为96.82%。
2.杜克OARS日常活动能力量表
杜克OARS日常活动能力包括工具性日常活动能力和生理性日常活动能力。工具性日常活动能力包括使用电话、步行、购物、备餐、处理家务、自行服药和处理钱财等7项。生理性日常活动能力包括自行用餐、穿衣、整理仪容、走动、上下床、沐浴、上厕所等7项。14项中任何一项回答为需要部分帮助或无法自行完成均被判断为日常活动能力损害,计算日常活动能力损害率。该量表已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文版的信度已得到证实(信度值为0.865),已成功应用于上海地区老年人健康功能评价中〔5〕。
3.静安区家庭卫生服务调查问卷
该问卷包括家庭一般情况、住户成员健康询问调查等几部分,用于收集住户成员个人基本信息、自报患病状况、健康影响因素等几方面信息。
4.健康期望寿命的计算
根据收集所得的静安区2006年的人口和死亡资料,建立简略寿命表。以Excel 2007作为数据处理工具,采用Sullivan法计算健康期望寿命。即在简略寿命表的基础上,用观察到的日常活动能力损害率作为不同年龄组健康期望寿命的计算依据。
(1)根据收集所得的静安区2006年的人口和死亡资料,建立简略寿命表。分别计算尚存概率(lx)、生存人年数(nLx)以及期望寿命(ex)等;
(2)在简略寿命表的基础上,用观察到的日常活动能力损害率(πx)作为不同年龄组健康期望寿命的计算依据,分别计算健康生存人年数([1-πx]×Lx)、健康生存总人年数(Tx=∑[1-πx]×Lx)以及健康期望寿命(HLE);
(3)比较不同社会经济因素和疾病状态下的健康期望寿命,识别当前影响健康期望寿命的主要因素。
5.统计分析
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3.0双录入,数据分析采用Excel2007、SPSS15.0 进行。
结 果
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涵盖了静安区全部街道(5个),随机抽取12个居委会,共调查2 678人,有效样本2 593人,有效率为96.82%。其中男性1 218人,女性1 375人,男女比例为1:1.23。平均年龄为72.63±8.33岁。在年龄分布上,60~64岁组和70~74岁组所占的比例较大,分别为22.1%和21.6%。本次调查中52.6%的老年人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83.1%的老年人人均月收入在1 500元及以下。76.4%的老年人配偶健在,20.2%的老年人丧偶。有58.7%的老年人每周参加锻炼三次或三次以上,但尚有41.3%的老年人未能每周坚持锻炼。85.3%的老年人现在不吸烟,14.7%的老年人目前每天吸烟或偶尔吸烟。17.5%的老年人认为自己被动吸烟。只有6.7%的老年人经常饮酒。60岁以上老年人前十位自报慢性病患病情况,见表1。
表1 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
2.60岁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损害率及健康期望寿命
表2 60岁以上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损害率(%)
老年人活动能力是反映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分析了不同性别各年龄组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损害率。由表2可见,65~岁年龄组日常活动能力损害率比其他年龄组的损害率都低。经χ2检验,各年龄组日常活动能力损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65~岁组外,其余各组日常活动能力损害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各年龄组男女性别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由表3可见,当以60~岁、85~岁组进行计算,60~岁组老年人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分别为25.00岁和16.43岁,健康期望寿命损失率为34.3%。各年龄组女性的健康期望寿命均高于男性,但75岁以下年龄组女性健康期望寿命损失率均大于同年龄组男性。这表明,如果以2007年静安区60岁以上老年人平均期望寿命为标准,各年龄组老年女性患病或非健康状态下生存的期望寿命要高于各年龄组男性;但即使女性健康期望寿命高于男性,在75岁以下的期望寿命中,女性在患病或非健康状态下生存的年数所占比例也高于男性。
表3 60岁以上老年人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年)
表4 不同社会经济因素的健康期望寿命(年)
在此基础上,我们比较了不同社会因素和不同行为方式下的健康期望寿命(表4,5)。从表4可见,各年龄组已婚且配偶健在的老年人健康期望寿命要高于未婚和丧偶的老年人。各组中未婚的老年人健康期望寿命最低。各年龄组家庭每月平均收入在5 000元左右的老年人的健康期望寿命低于同年龄组的其他收入状况的老年人。各年龄组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 500元左右的老年人的健康期望寿命高于同年龄组其他收入状况的老年人。各年龄组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健康期望寿命越高。
表5 不同行为方式下健康期望寿命(年)
各年龄组每周参加三次或三次以上锻炼的老年人的健康期望寿命要高于未参加锻炼的老年人。从不吸烟的老年人健康期望寿命最高。从被动吸烟的结果看,各年龄组无被动吸烟的老年人的健康期望寿命均高于有被动吸烟的老年人。另外,各年龄组经常饮酒的老年人健康期望寿命比其他两组老年人高。
为了分析不同疾病对健康期望寿命的影响,我们比较了不同患病状态下的健康期望寿命损失率(表6)。脑血管病导致的健康期望寿命平均损失率最大,为17.7%;其他依次为慢支肺气肿(16.5%)、心脏病(16.4%)、关节病(15.1%),癌症(14.0%),糖尿病(13.8%),高血压(13.7%),痛风(13.4%),胃炎胃溃疡(13.0%),椎间盘疾病(10.4%)。
表6 不同患病状态下健康期望寿命损失率(%)
讨 论
2007年该地区60岁以上男性的日常活动能力损害率为25.1%,女性日常活动能力损害率为27.7%。60~65岁组老年人的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分别为25岁和16.43岁,分别高于2002年丁晓沧等〔6〕报告该地区的23.41岁和14.61岁,健康期望寿命损失率为34.3%,也低于2002年报告的37.6%。说明该地区较五年前人群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尽管老年女性健康期望寿命高于男性,但75岁以下健康期望寿命的损失率也高于男性,与2003年毕秋灵等〔1〕的研究结果一致。女性的平均期望寿命虽然高于男性,但女性人口健康期望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却低于男性。女性虽然更长寿,但是她们的寿命质量却低于男性。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主要是由生活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造成的。
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和婚姻状况均影响老年人的健康期望寿命。已婚且配偶健在的老年人其健康期望寿命高于同年龄组未婚或丧偶的老年人,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健康期望寿命高于同年龄组低文化程度的老年人。但与以往研究〔7〕结果不同的是,本研究发现,家庭人均月收入最高组(5 000元左右)的老年人其健康期望寿命低于其他收入状况的老年人。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老年人其生存质量不一定好。提示要从社会心理等多维度来考虑对健康的影响。研究也发现经常进行合理锻炼的老年人、从不吸烟或戒烟的老年人健康期望寿命较高。本次调查中仅有58.7%的老年人每周参加锻炼三次或三次以上,但尚有41.3%的老年人未能每周坚持锻炼。应提倡老年人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并给予相应的指导。研究也发现,无被动吸烟的老年人健康期望寿命要高于有被动吸烟状况的老年人,有17.4%的老年人自报有被动吸烟状况,提示我们应该加强被动吸烟危害的宣传教育。另外,心脑血管疾病近年来已稳居中国居民死因顺位的前列,对居民期望寿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8〕。本次研究也发现中风等脑血管病较其他病种对健康期望寿命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心脏病等。提示应加强对这些疾病的防治工作。
1.毕秋灵,胡建平.中国人口自评健康期望寿命研究.中国卫生统计,2008,25(2):151-153.
2.Sullivan DF.A single index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HAMHA Health Report,1971,86:347-354.
3.董雪,杨文秀,宋桂德,等.天津市城乡居民慢性病患病特征分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1):14217.
4.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情况,2001.
5.傅东波,沈贻谔,夏昭林,等.《上海市老年人综合健康功能评估表》的信度分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1997,13(4):193-197.
6.丁晓沧,叶细标,邹宇量.上海市静安区老年人健康期望寿命及影响因素.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5,17(3):106-108.
7.周峰,宋桂香,林松柏.上海市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的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01,18(2):86-87.
8.殷秀敏,蒋知俭.北方某市1953~2003年居民寿命变迁及主要死因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08,25(4):419-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