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策略
2011-07-25谢礼通
谢礼通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不但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它也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理解、阅读的本领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训练策略进行阐释。
多样复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要想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应该从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做起。
首先,要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复述,针对结构和内容做到迅速提炼。这一过程使得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的速度快,对问题迅速做出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例如教《羚羊木雕》时,在初读课文后,可设计以下问题来整体感知课文,并训练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文章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存在着怎样的矛盾和冲突,用最简洁的话概述故事的内容,作品中哪个人物给你印象最深刻。通过抢答,评出优胜者。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了解,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其次,即兴表演复述,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趣味表演来训练学生复述课文,既可以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学生复述课文往往犯“背书”这一毛病,为了避免这一毛病的出现,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抓住文章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让他们能够根据文章情境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语言特色。如《陈太丘与友期》这一课,课文内容并不是很难,学生在翻译完之后,已经掌握了课文内容,本人临时让学生进行即兴表演,把想表演的学生分成几个组,看看哪一个组表演得贴近课文又合理地展现了人物身份。学生表演起来各有特色,最终请同学给予点评,评出优秀的一组。这样,他们对人物和课文的理解更深入了,思维品质也无形中得到训练。
再次,创造性复述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每篇课文都会留有空白,要靠人的想象和联想去补充。那么这部分就要靠我们去把它想象出来。这里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复述,如《伟大的悲剧》,课文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来写的,但作者并没有具体写每个人的表现,这就是我们可以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在讲这课时就可以让学生放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发挥。作为队长的斯科特面对重重困难时,他的内心是怎么想的;作为核心人物他该如何给同伴鼓气,他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意志不倒呢?由这一个核心人物还可以去想象其他人的心理和表现,课文内容的讲解也就被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层次了。学生不但对课本内的内容做到了掌握,而且还把这一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更好地理解了这些人身上所具有的精神
合作讨论。带动学生思维前进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同时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者缺陷。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集思广益,大胆尝试,能扩展学生的思维,又能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的机会。
首先,教师要学会因势利导、借题发挥。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活生生的有知、有欲、有求的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感受。正如“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上也不会有两个思想完全相同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备课不可能完全周密和正确。因此,语文课堂是难免要发生碰撞的。一堂生动的语文课是会发生碰撞的,有碰撞才会激起思维的“浪花”,才会进步。当然,关键还在于身处其境的教师如何处理这类碰撞。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四人组成一个小组,讨论孔子不能解决的问题:“两个小孩判断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谁是谁非?”同学们兴致昂扬,大胆想象,扬长避短,积极发言,最后各个组都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这种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完善和互相弥补。
其次,在小组合作讨论过程中一定要引进竞争机制,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在语文课上要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竞争的机会,促使学生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笔者在讲自读课时经常会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各个小组根据课文提出问题,并归纳答案,最后要评比哪个小组的问题提得好,答案总结得好,并要评出哪一组发言最踊跃,对表现好的组给予表扬,做好点评工作。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异常的活跃,而且参与热情也高涨,语文教学在学生畅所欲言下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通过课题的研究,学生的思维有了一个完善的体系了,随之理解、分析、评价等技能都获得了巨大提高,并且学生根据问题会运用自己现有知识来证明自己的看法、观点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