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原因探析

2011-07-25姜霞芳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1年6期
关键词:文凭起跑线面子

姜霞芳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当前的中国社会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原因是复杂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

1.学历社会的直接产物。学历社会是指在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时,学历比其它因素更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社会。也就是说,学历社会是以文凭为中心、学历至上的社会。在学历社会,文凭的地位至高无上,就业、晋升、流动、社会声望等主要受学历高低的影响。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学历社会最为直接的产物。那么多的家长,之所以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心急,那么看重学校本身,又花费那么多的财力与人力,把孩子送上重点学校,就是为了文凭,为了获得高的文凭。虽然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上大学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但中国人在满足了孩子上大学的愿望之后,他们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对文凭的期待也越来越高,一般大学的文凭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于是,上重点大学,上名牌大学,就成为大多数中国人对孩子上学的愿望。因此,一个链条就这样诞生了:重点大学、重点中学、重点小学、优质幼儿同。再加上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就业难已经成为现实。一般而言,重点大学毕业生要比一般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更高。正是这样的现实告诉了每一个中国人:优质教育意味着高就业率。

在中国,目前正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对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正在逐步实现由“特权”向“学历”的过渡,人们要获得一定的社会身份,更多的取决于学历,也使得中国社会实现了由血缘取向和身份取向到能力、成就取向的过渡。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一大进步。而大学生当前就业难问题的突显,又强化了人们对文凭,乃至对重点大学文凭的渴望。

2.“面子”心理的推动。“面子”是中国人一种重要和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林语堂曾认为,统治中国的三个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惠。在这三个女神中,面子比命运和恩惠还有力量。

“面子”在中国人心目中,往往代表一种声望、地位,它多是通过成功和炫耀而获得的。中国人最爱面子。从古代到现代,在中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同。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布衣平民,都有这样一种爱面子的情结。

2010年12月13日《纽约时报》刊登文章,警告来中国做生意的外国商人,在中国要注意给人“面子”。智威汤逊广告公司的大中华区总裁汤姆·多克托罗夫说:“西方人和中国人做生意的时候,尊重中国人的个人感情至关重要,要记住尊重中国人的面子。”

多克托罗夫指出:“面子——这个词听起来很老套,但是有一点却是真的——有‘面子的人‘吃得开。‘面子就像一个社交银行账号,你会消耗它,也可以节省和投资它。当你让某人丢‘面子时,他,们会觉得基本的安全感也随之消失了。”“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这种“面子”心理的真实写照。

在很多中国人的心里,让孩子从小就进入重点学校念书,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情,是多么有面子的事情。因此,在中国人之间就产生了一种攀比心理。你的孩子进了某某名校,我的孩子一定不比你的差,甚至还要上更好的学校,觉得这样才有面子,才风光。于是乎,就有那么多的人,愿意在此时花钱,多花钱,只要能让自己的孩子上好的、体面的学校就行,甚至还有为了面子,不管孩子是否适合那种学校教育,也要想方设法进校门的现象。

正是爱面子的心理,才促使那么多的中国人不惜代价,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了名校,送进了这样那样的培训班、“占坑班”,让孩子痛苦不堪。

3.传统价值观的影响。读书做官,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古代中国人,向来把读书看做获取功名利禄的手段,看作直接获取实际利益的手段。宋真宗在他所作的《劝学文》中就写道: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读书考取功名成了当时的人们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考取功名后,就能得到自己所想得到一切,包括高官厚禄、金钱和美女。

这首诗所表明的,正是一种实用取向的读书价值观。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人们很自然地就产生了这样的观念:上的学校越好,拿到的文凭就越好,能够得到的直接利益也就越多、越好。直接的利益,让人的确眼红,也就难怪人们产生“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了。

当然,“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作为当今许多中国人的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原因是复杂的,这里仅仅是列举性质的。

猜你喜欢

文凭起跑线面子
不单纯以“文凭证书”识才——营造“高可成低可就”的人才聚集磁场
巴西要发电子文凭
“Fac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某贪官的面子
建阳 建阳区在书坊乡开办中专班老区群众自家门口拿文凭
面子
“工士学位”不只是一纸文凭
重归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