俳句俳句
2011-07-14淮海工学院蒋庆荣
チョウヘイ 淮海工学院 蒋庆荣/译
“麻雀来脚下,大家共耍同作伴,皆为身孤单”。这是小林一茶创作的俳句。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定型诗,来源于“俳谐连歌”。俳句仅由五七五共17个音构成,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诗歌形式。和歌(短歌)是五七五七七的形式,连歌是由两个以上的人分别吟咏五七五(上句)和七七(下句)相互唱和为乐的形式。两者都是日本传统的诗歌体裁,是王公贵族们的一种风雅活动。与此相对,具有强烈草根特点的诙谐艺术,即“诙谐的连歌”从室町时代末开始盛行,后来被称为“俳谐”。江户时代前期松尾芭蕉登场,将“俳谐”第一句的五七五(日语叫“发句”)发展成优秀的诗歌形式。“俳句”一词是明治时代中期由正冈子规从“发句”修改而来的。芭蕉的俳句给与谢芜村、小林一茶等后世的俳句诗人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至今未衰。
俳句最基本的修辞技巧是在17个音中加入季语。
季语就是象征季节的词语。与谢芜村有“菜花一抹黄,月渐东升尚未央,斜阳挂西方”一诗,其中的“菜花”就是表示春天的季语。日本四季分明的大自然是催生季语的条件。
另外,也有像尾崎放哉的“咳嗽声碎,无人应对”那样既没有季语,也不是五七五形式的俳句。
俳句还有一个重要的修辞手法叫断句词。通过断句词唤起读者的余韵、余味、咏叹、判断等情感。「や」「かな(哉)」「けり」等等就是代表性的断句词。松尾芭蕉的“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一诗,日语原文是「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其中的「や」就是断句词,通过它的作用,酿出古池、水声等余韵。
诗歌越短,余韵就越重要。汉诗亦不例外。缺乏余韵的诗歌无法唤起读者的共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诗,描写了万里长城以北边关要塞的荒凉景象,使读者联想起“不归士兵”的命运,悲从中来。松尾芭蕉也写过“夏日草凄凉,功名昨日古战场,一枕梦黄粱”这样的诗句,刻划了乱世荣华的虚幻。
“HAIKU”这一英语诗歌的形式来源于俳句,并盛行于世界。在中国也诞生了“汉俳”这一诗歌艺术。
俳句可说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将世间万物压缩于方寸,并从中发现了美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