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丝回潮率智能化快速测试系统数学模型研究

2011-07-14殷祥刚葛薇薇陆丽萍

中国测试 2011年4期
关键词:生丝回潮率试样

殷祥刚 , 葛薇薇 , 陶 波 , 陆丽萍

(1.无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江苏无锡 214101;2.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纺织工业产品检测中心,江苏无锡 214101)

0 引 言

烘箱法是目前国内外测试纺织材料回潮率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将试样置于一定温度环境烘箱,当烘至试样质量每隔10 min前后2次质量变化不大于0.05%或0.1%时[1-5],即认为试样质量达到干燥质量,从而计算得到该材料纤维的实际回潮率,属于静态计算分析模式。因为该方法受环境因素影响小、测试结果准确稳定,是纺织原料公定检验、贸易结算以及司法鉴定的主要依据,也是校准其他回潮率测试方法的主要依据。但是该方法测试周期长、能耗高、劳动强度大,使得测试效率比较低。由回潮率计算公式,回潮率与试样质量间呈线性函数关系,根据纺织界研究公认的纤维吸湿、放湿的回潮率-时间曲线关系图,试样质量与烘燥时间之间呈一定的曲线函数关系。而且,研究认为不同纤维的吸湿等温线不同,即不同回潮率纤维的吸湿等温线不同[6-7]。

若能自烘燥开始,将烘燥时间-试样质量数据信息自动记录输出,根据时间-质量动态变化曲线,分析建立烘燥时间-试样质量关系模型,则可根据初始阶段内的数据信息,预报计算出烘燥到一定时间后的试样烘干质量,从而预测分析计算得出该样品的回潮率。因此,该文结合机械制造、现代测量传感、计算机数据采集以及数据挖掘等技术,研制开发出一种新型回潮率快速检测系统(moisture regain rapid testing system I,MRTS-I)——纺织材料回潮率双模式快速测试系统,改变传统以最终静态烘干质量方法计算材料回潮率的模式。根据起始阶段动态烘干质量变化,通过基于一次累加生成算子(1-AGO)算法对预处理数据分析后建立回潮率智能预报模型,实现在短时间内计算得到纤维材料回潮率。

1 模型建立的数据处理与理论分析

1.1 数据预处理

烘燥时间t≥0(自变量),取对数

设材料原始质量为m0,烘燥t时间后称量为mt,则失水质量mt-0(因变量)为

(3)取以自然数为底的指数函数,即

1.2 一次累加生成算子

由于在烘燥过程中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由传感器称量记录的结果只是代表当前时刻纤维材料质量的“不完全的部分信息”,属于灰色系统中的“灰数”。由等间隔时间称量记录得到的一组质量结果序列则组成灰色序列,可通过灰色理论中的序列算子进行灰色序列生成,来对序列数据间关系和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累加生成是使灰色过程由灰变白的一种方法[8-9]。结合该研究,为寻求序列发展变化规律,根据灰色理论知识,对数据采用一次累加生成算子,计算方法为

其中

则称D为X(0)的一次累加生成算子,记为1-AGO。

1.3 序列的光滑性

若序列X中的数据呈直线分布,则X为无限光滑序列,称

为序列的光滑比。

光滑比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序列的光滑性,即用序列中第k个数据x(k)与其前(k-1)个数据之和的比值来考察序列中数据变化是否平稳。显然,序列X中的数据变化越平稳,其光滑比越小。

若序列X满足

则称X为准光滑序列。

1.4 累加生成的灰指数规律

根据灰色序列生成原理,一般非负准光滑序列经过累加生成后,都会减少随机性,呈现出近似的指数增长规律,原始序列越光滑,生成后指数规律也越明显。

若序列X为非负准光滑序列,则X的一次累加生成序列(1-AGO)具有准指数规律。

2 试验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

2.1 实验结果

采用该研究开发研制的纺织材料回潮率双模式快速测试系统(MRTS-I)对生丝回潮率进行测试,MRTS-I主要技术参数:

箱内温度:145℃

风机马达转速:55r/s

称量间隔:60s

试验周期:2400s

记烘燥称量时间为 t=60,120,180,…,2 400 s;样品烘燥前原始质量m0=329.57g,实时称量样品质量为 mt。测试记录结果以及根据式(1)~式(4)得到的预处理数据见表1。

2.2 序列光滑性检验

根据式(1),得到处理后时间序列 X;根据式(2)~式(4),得到实时累计失水质量处理数据序列Y。根据序列光滑性检验条件,计算序列Y的ρ(k)和 ρ(k+1)/ρ(k),结果见表 1。

表1 烘燥时间-重量记录及计算分析结果

表 1 中,当 k=4,5,…,40 时,ρ(k)<0.5;ρ(k+1)/ρ(k)<1。

因此,序列Y的一次累加生成序列Y(0)D具有准指数规律,是该研究数据建模的理论基础。

2.3 模型建立

由上述研究,生丝烘燥过程中累计失水质量与烘燥时间之间呈准指数关系,根据经验和指数函数理论,可得到如下数学模型

利用 10 min 内采集得到数据(k=1,2,…,10),通过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建立实验预处理后的时间序列X与Y(0)D间的数学关系模型,得到模型中系数a和b,结果见表2。

表2 数学关系模型10min内系数变化一览表

分别分析表2中烘燥时间(t)与指数模型中系数a和b间的关系可知,随烘燥时间增加,系数a呈降低趋势,系数b呈增加趋势,而a·b的乘积也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符合回潮率随着烘燥时间的增加、失水量逐渐减少的实际规律。因此,根据10 min内的分析计算结果,以a、a·b为时间t的因变量建立函数关系式

烘燥40min时,指数模型中系数a和a·b分别根据式(12)、式(13)计算为

a=0.0054,a·b=0.01624,则 b=3.01

因此,采用MRTS-I对生丝回潮率进行测试时,在试验40min的试验周期内,生丝烘干时间与失水量间函数关系模型为

将式(1)~式(6)代入式(11),得到

其中,k=2,3,…,40。

3 模型预测与结果分析

根据式(12),通过反函数计算,当生丝烘燥t min时,得到样品失水量预测结果mt′,预测分析结果见图1。

图1中,mt-0为所研制MRTS-I在规定烘燥条件下每间隔60 s称量生丝样品质量计算得到的失水质量实际值,mt′为根据数学模型计算得到的预测值。

图1中,每个实测值上标识出了±5%误差线,在31 min前,仪器实测值与根据模型预测值误差变化波动比较大,但从第31 min开始,两者间的误差均在5%以内。可能的原因有两方面:(1)仪器内部气流环境的影响,实验开始阶段,由于箱内气流流动,对称量传感器结果造成影响,试验进行较长时间后,烘箱内环境相对稳定下来,传感测量系统称量结果趋于稳定;(2)由于试样本身的原因,试样中含水可能不均匀,造成试样不同部位水份由于受热蒸发速率不同,随着烘燥时间的推移,试样不同部位间含水基本趋于相同,水份受热蒸发速率比较一致,使得结果比较稳定。

图1中的预测值是根据1~8min间实测值所建立模型得到的结果,第40min的预测值与实测值间的相对误差只有2.08%,说明利用该研究设计开发的纺织材料回潮率双模式快速测试系统(MRTS-I)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较为准确的材料回潮率测试结果。

图1 MRTS-I测试生丝累计失水质量实测值与预测值对比分析图

4 结束语

(1)纺织材料回潮率双模式快速测试系统(MRTS-I)能够给出烘燥过程中每间隔一定时间生丝的实时烘燥质量,为快速分析建模提供了硬件支撑和数据信息。

(2)MRTS-I烘燥时间t与生丝蒸发失水质量mt-0间呈一定函数关系,失水质量经过数据预处理和1-AGO计算分析,时间t与生丝蒸发失水质量mt-0间具有指数规律关系。

(3)实验中,利用MRTS-I测试结果数据所建模型得到烘燥生丝40min数学模型预测结果与标准烘箱法实际测试结果间相对误差只有2.08%。

[1]李汝勤,宋钧才.纤维和纺织品测试技术[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

[2]GB/T 1798—2008生丝试验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3]GB/T 9995—1997纺织材料含水率和回潮率的测定 烘箱干燥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

[4]GB/T 6102.1—2006原棉回潮率试验方法 烘箱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5]GB/T 6503—2008化学纤维 回潮率试验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6]姚穆,周锦芳,黄淑珍,等.纺织材料学[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0.

[7]于伟东,储才元.纺织物理[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2.

[8]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9]Yin X G,Yu W D.The virtual manufacturing model of the worsted yarn based 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d grey theory[J].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2007,185(1):322-332.

猜你喜欢

生丝回潮率试样
基于机器视觉的生丝抱合电子检测系统设计
试样加工余量对Q355B热轧钢带拉伸性能的影响
微波籽棉回潮率测量仪技术试验报告分析
日本蚕丝业的发展历程对中国茶业的启示
THE EFFECT OF REFUGE AND PROPORTIONAL HARVESTING FOR A PREDATOR-PREY SYSTEM WITH REACTION-DIFFUSION∗†
Ce和Nd对多道次固相合成AZ31-RE镁合金腐蚀性能的影响*
适应性驯化选育高产吡咯喹啉醌的生丝微菌突变株
塔式气流皮棉加湿机特点分析
Ce和Nd对多道次固相合成AZ31-RE镁合金腐蚀性能的影响
生丝纤度序列特征参数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