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思考
2011-07-12杜德娇李许良刘惠军
杜德娇,李许良,刘惠军
(1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天津 300000;2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天津 300000)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以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天津医科大学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3份。天津中医药大学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1份。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发放问卷40份,收回35份。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回219份,有效问卷219份,总回收率91.25%,有效率100%。其中,研究生75份,本科生109份,专科生35份。
1.1 问卷
采用自编“医学生人文素质调查问卷”,分别考量了医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医学生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感以及对医学人文类课程的满意程度,并搜集了医学生对人文教育的意见与期望。
1.2 数据管理
在调查问卷设计、预调查与现场调查、资料整理与录入等环节进行了质量控制,并在进行资料分析前,对录入的资料进行了逻辑校对。
1.3 数据分析和处理
所有资料采用Epidata3.0进行双录入。校对后采用SPSS11.5进行分析处理。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1 经常阅读的课外书籍(多选)
表2 医学生最关心的社会性问题
表3 制约人文素养提升的主要因素
表4 对学校目前开设医学人文课程不满意的原因(多选)
2.1 医学生人文知识素养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文学和艺术类知识方面存在不足。表现为占总数36.6%的医学生不清楚中国儒家经典书籍“四书”的具体所指,29.2%的医学生未读过四大名著中的任何一本,近13.2%的医学生认为被人们誉为“钢琴之王”的音乐家李斯特是位著名的“哲学家”,学生对列出的如清明上河图、命运交响曲等六项书画音乐作品,能准确指明三部以上作品作者名字的比例不到39%。占总数76.3%的学生认为每个医学生都有阅读医学哲学等人文类书籍的必要,因为这有助于思考问题和处世态度的养成,但实际上只有15.5%的医学生坚持阅读,20.1%的医学生从来不阅读,多数学生表示愿意但只能偶尔翻阅,因为没有时间。表1显示了医学生最经常阅读的课外书籍以科普知识类居首,说明了科学知识素养不论课内课外均是医学生最注重的方面,而人文素养的熏陶需要教育的引导。
而在社会问题关注方面,医学生存在倾向性选择。表2显示了最受医学生关注的问题分别是:大学生就业、医疗卫生改革与医患纠纷、房价和春运,充分显示医学生对关乎自身利益问题的重视。占总数37.4%的医学生不清楚新闻中常见的经济词汇“CPI”的具体含义。
如表3显示,导致医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全面与认知倾向偏倚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家庭影响和个人爱好,另一方面则可能由于一贯以来我国偏重培养专才的教育理念挤压了高校对通才的培养意识与教育力度,也容易使学生安逸于已获取的专业知识,对非专业领域知识技能不感兴趣。
2.2 医学生价值观与职业道德感
调查发现,医学生的价值取向较为功利。因医学“职业崇高,能够救死扶伤”而选择医学专业的学生只占到总数的40.2%,有22.8%的医学生是源于医生“社会地位高,工资待遇好”;另有5.1%的医学生将职称或薪水视为衡量一名优秀医生的首要标准,说明在医学生中确实存在价值观缺位的现象。
在职业道德感方面,大部分医学生在医生是否可以接受回扣的问题上选择“应视情况而定”,而不是坚决制止,18.3%的医学生认为“这种现象司空见惯,可以接受”。调查显示,在公共场所遇到因窒息威胁生命的患者,仅有38.8%的医学生会主动上前采取急救措施,大部分医学生选择拨打急救电话,等待急救人员,也有4.7%的医学生因怕惹麻烦而一走了之。调查结果暴露了部分医学生物质化倾向明显,责任感不强。
2.3 医学人文课程的印象调查
关于医学人文类课程的学习成果,84.1%的医学生感觉“有所了解,收获不大”,“学有所成,收获颇丰”的占到9.1%,也有6.8%的学生“一无所获”。这种现象颇值得思考,为何大比重的医学生自认为人文课程学习效果不佳,也有小比例的学生持完全相反的态度。在进一步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66.2%的医学生认为大学逃课率最高的是人文类课程,逃课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或“对老师的授课方式不满意”。而在人文课上,47%的医学生认真听讲并做笔记,剩下的学生则在发短信、听音乐,或看课外书、做作业。少数医学生的“学有所成”源于他们对课程的重视与积极求学的态度,而非人文类课程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本应起到的主导作用。
本调查表明了人文课程的纯理论性与教学方法陈旧是导致医学生对本校人文素质教育不满意的最主要原因,除此以外,课程安排和教师因素也是重要原因(见表4)。44.3%的医学生认为目前本校开设的人文类课程与医学的相关性不大,52.5%的医学生在医学专业课中,表示教师很少有人文精神的渗透,一半以上的医学生对“人文精神”也只停留在“了解”阶段。
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展望中,学生普遍赞同将人文教育嵌入医学生的临床实践中,并希望学校能提供参加社会公益等实践活动的机会,在身体力行中获得经验,塑造完整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观念。除此以外,课堂讨论式、问题为导向教学方法与情景式课堂教学方式也深得学生青睐。
3 建议与思考
医学倘若缺乏必需的人文关怀,就会失去应有的人性温暖。[1]医学人文教育应该让医学生明白,衡量医生价值的是患者的安危,而非个人名利的得失。
3.1 提高人文教育重视程度,更新医学教育理念
爱丁堡公报曾指出:“21世纪的医生,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专业工程师,以及努力终身学习的学习者。”要达到上述目标,不仅需要扎实的医学科学功底,还要有丰富的人文类学科知识,形成渊博的知识体系。
而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教育中过于注重对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而疏于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明日医生”,必然会缺少人文关怀。因此,医学院校应从课程种类、学时数、学习要求等方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形成人文社会学科与医学专业并重的新型教育体制。
3.2 优化人文课程设置,全程覆盖人文教学
首先,丰富课程教学模式。在人文类课堂上,每个学生都会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因此可采用合作性教学;在学生中设立学习小组,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或与老师互换角色、合作讲演,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和事物的不同方面,使学生不仅受益于知识本身,更受益于如何全面的理解和认识问题;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可采取情景式教学,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体验”的活动情境,通过故事分享、角色扮演等形式再现当今的医疗环境和伦理问题,培养医学生的移情思维,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可借鉴西方的人文教学观念,将人文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2]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的情况,为刚步入医学院校的新生开设如艺术、文学等公共基础性人文素质课程,培养其对真善美的认知和感悟,及时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着年级的提升,逐渐注入生命伦理、医学心理等医学专业性人文素质课程,使医学生了解医疗与法律、伦理、社会经济的关系,培养其职业认同感、建构起与医学相关的知识体系。并通过由低年级的社区服务到高年级的医疗实习来提高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自愿服务意识,引导学生提升自身修为。
3.3 加强实践教学探索,筑造医学人文隐性课堂
医学人文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将人文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实践既是医生展现职业精神和品质素养的重要方式,又是医学生借以学习和内省的有效途径。
将高年级的实习医学生带到病床边进行伦理的实践教学,带教老师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伦理问题,学生根据临床经验相互学习讨论,最终由老师做出总结。面对真实案例,在不涉及自身利益的情形下,使医学生深刻理解影响患者决策的诸多社会和心理因素,唤起与患者的共鸣。学生边当“医生”边实习,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回到理论,[3]使学生学会从伦理道德、政治、经济等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加强学生对人类生命、死亡及生存意义等方面的理解,促进医学生在以后的行医过程中自觉端正医疗行为,履行救死扶伤职责,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3.4 强化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教育的责任
应加强对专业学科教师队伍的人文知识培训,使其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观念,将“授业”与“传道”结合起来,在医学课程中融入人文精神和内涵的教育。如将误诊与医学法律、生理学与心理学、临床医学与医学伦理学相结合,提高学生从事专业相关行为时的人文思维意识,提升医学生的人文情怀。
3.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人文氛围
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4]涉及文史、科普、艺术等方面的讲座与影视作品等可丰富医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提升医学生的文化品位、修养与价值观念;定期开办医学人文诵读活动亦可帮助学生通过对疾病、痛苦、衰老、死亡等经典文学作品角色的认知与阐释,使未来的医生在面对真实患者需要做出决定时,能够更加人性化。除此以外,可设计寓意深刻的校园人文景点,利用宣传栏、校报、网站对人文知识竞赛和社会热点问题讨论进行宣传,吸引学生对人文学科的注意,提高主动学习的动力,使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得到升华。
[1]王一方.敬畏生命——生命、医学与人文关怀的对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1-4.
[2]马存根.北美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会医学教学的现状与启示[J].医学与哲学,2003,(8):54 -56.
[3]郝希山.融医学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J].医学与哲学,2003,(3):7 -8.
[4]任玲艳,高艳昌.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与内化的有效途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5):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