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鉴赏方法摭谈

2011-07-12龙云辉

群文天地 2011年12期
关键词:炼字词人杜甫

■龙云辉

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鉴赏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名家辈出,五彩斑斓、璀璨夺目。这是前人留给我们丰厚而宝贵的文化遗传,几千年来如源头活水,滋养我们的性情,净化灵魂,陶冶情操,重铸民族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怎样鉴赏古诗词就显得很重要。历年高考都设古诗词鉴赏题,其目的是引领学生提高审美素质。

古诗词鉴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它的途径和方法较多,这也是古诗词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呢?笔者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研究,现就此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反复吟诵,提高兴趣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强调教师为主体,以教师的吟诵品读代替学生个体感悟,对于一篇名作很少引导学生去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词的思想内涵,难以起到濡染心灵,陶冶性情,提高文学综合素养的作用,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要实现一种变革,即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理念,充分重视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回归古诗词的本质,帮助学生打破古诗词的神秘感,拉近古诗词与现代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充分体味古诗词的形式美、情韵美。一方面,我们强调诵读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没有学生的诵读声,教师的讲解就算再精辟,都不能算是一成功的古诗词鉴赏课,因为学生没有在课堂上直观地感受到古诗词音韵之美,没有增加一点点情趣;另一方面,我们要专门设置诵读时间,如每天的早自习、上新课之前5分钟为古诗词朗读、背诵的时间,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放声朗读,汲取传统文化的养料,形成高雅的文学品味,不断地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喜爱之兴趣。

二、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写作背景,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是一个诗人、词人的审美理想与追求的体现,掌握了诗人、词人的生平和风格,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词人的其他作品。比如教学杜甫的作品时,应该比较全面地介绍杜甫所生活的时代,特别是杜甫的生平、思想和个性,努力还原出唐玄宗那个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杜甫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杜甫35岁以前,读书和漫游吴、越、齐、赵各地,曾参加过进士考试。唐玄宗天宝五年进京求官,困居长安10年,才得到一个看管兵器的小官职。不久,“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他带着家眷逃难到西南地区的蜀地成都,过着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的生活。“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这一具体环境使杜甫诗人沉思默想、幽愤填膺,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深沉忧愤、情感浓郁的“沉郁顿挫”诗风。杜甫是一个“沉郁顿挫”风格的代表诗人。忧愁是杜甫诗“沉郁顿挫”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顿挫”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顿挫”的力作。所以要读懂杜甫的诗作,就不能离开时代、社会、民族、写作背景和人。

三、紧扣意象,体会意境

古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和意境的创造来传达思想情感的。意象是寄托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诗人、词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或是景,如王昌龄《从军行》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或是物,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或是事,如柳永《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或是人,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诗人、词人选取景物类意象,用意多在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渲染气氛、或暗示环境;选取人事类意象用意多在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或蕴含的写作主旨。意境是诗人、词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与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的“象”即物象,是具体的、局部的。而意境的“境”,则是指整体的客观景物、社会事物。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它是古代诗人、词人创构的诗词的精华,也是我们鉴赏古诗词的最重要的审美环节。在鉴赏古诗词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词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艺术空间,聆听诗人、词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命最真切诉说。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借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一系列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孤寂的深秋晚景图,体现了主人公无可奈何的落寞心境。

四、抓住诗眼,体悟诗情

古人作诗词,有“炼字”之说。古人讲究“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就要炼字。即选取表现力最强、意蕴最丰厚的那一个“字”,使诗词的遣词用语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炼字侧重语言的锤炼过程,“诗眼”则往往是炼字的结果。正如古人所言:“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所谓“诗眼”,其实就是指一句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或者一首诗中最能概括全诗要义的一个字。妙诗佳词中的一个个好字,犹如一粒粒晶莹明亮的珍珠,流转全篇,通体圆润。只要抓住了这个字,就等于掌握了解读全诗、全词的思想情感的金钥匙。古人作诗填词对语言的要求颇高,“推敲”的故事,“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思,“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觅字后的喜悦,无不体现着古人对语言的精雕细琢。在古诗词中,用好一个字使全篇生辉,被世人称为“红杏尚书”的宋代词人宋祁,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诗眼“闹”字,化静为动,借景传情,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在我们面前铺展了广袤无垠、生机盎然的江南春色,无不体现出诗人正值奉召回京,重施变法的喜悦之情;晋代陶渊明的著名诗篇《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当诗人“心远”时也就是诗人超脱风俗时,表达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乐趣,诗人才有“此中有真意”,也就是此时才领悟到“心远”的真意。即远离尘嚣就会得到闲适、恬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五、剖析技巧,掌握方法

古诗词,诗人、词人为了表达自己的真切的感受并把它传达给读者,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掌握语言运用的方法。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作品所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即诗人、词人驾驭语言表现思想、反映生活、创设意境、塑造形象的巧妙技能,并评价其优劣。古诗词的表达技巧,从抒情方式来看,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从修辞手法来看,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双关、设问、反问、互文、通感、对比、用典等;从表现手法来看,有赋、比、兴、白描、细描、烘托渲染、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然而古诗词语言在不断的更新中,要特别重视修辞手法的运用,古诗词语言的特色来自对常规语言的变异,是对汉语表达故意的充满美感的扭曲。如宋代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午睡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首词下阕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被誉为是千古不朽的名句。近代著名美学家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赞道:“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此句描绘的是正在院中随风舞弄的花影。在作者笔下,白云、明月、花儿和无形的风之间互相协调、互相关照、互相爱抚。只有风儿撕破了白云,月儿才能探出头来,只有“月来”,才能看见花儿在轻风中婆娑起舞,绰约多姿。“弄”这个词带有一种拟人化的色彩,把无形的轻风带进这一美妙动人的自然美景之中,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薛金星主编.高中古诗词曲鉴赏手册[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炼字词人杜甫
登高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孤馆寒窗夜无寐
忧国忧民沉雄博大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炼字”
绝句
一字一词总关情
林逋梅妻鹤子
长凭剑气舒联韵 不吝琴心炼字功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