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群众文化

2011-07-12任炎尧

群文天地 2011年12期
关键词:农民群众农村

■任炎尧

本文将对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群众文化,是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它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和主体,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它对提高农民素质,普及文明乡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全面小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对文化发展日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政府财政和社会各方面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增加,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农村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农民自办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势头。但是,在群众文化得以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免看到,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对求富、求美、求知、求乐愿望不断加强,这使得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不相适应。

二、农村群众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建设。俗话说,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许多地方经济建设搞的相当红火,文化建设却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少干部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为突出政绩或理解上的偏差使文化建设近乎服从于经济建设,从而间接导致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步伐始终跟不上物质文明建设步伐。

(二)文化投入力度不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虽然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投入力度不大。尤其是有些乡镇宥于捉襟见肘的财力和抓经济的压力,使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处于“随意”状态。也正因为如此,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很不健全,有的文化设施有“假、大、空”之嫌。此外,图书报纸、体育娱乐等设施的普及率与利用率偏低,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平时也很少开放,有些只是为了应付,只是象征性的挂挂名,有名无实。

(三)文化队伍人才匮乏,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建设队伍老龄化、学历偏低、专业技能差是目前文化建设急需改变的现状。文学艺术创作、群众文化编导等人才紧缺,加之人员年龄偏大,缺乏系统的继续教育培训,使得现有队伍已不能很好的发挥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发展基本处于“顺”其自然、良莠参杂、供不足需的状态。此外,乡镇文化站干部业务不专、人员老化、青黄不接现象十分严重。

(四)文化活动覆盖面窄,群众参与热情不高。农村的文化活动总量偏少,形式陈旧、单一、手段落后,对群众吸引力还不够。加之电视、甚至网络等现代娱乐方式的日益普及,为他们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诸如“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等内容陈旧、形式老套的文化活动,往往受到农民群众的冷落,参与者大多为老年人,使得群众文化活动覆盖面比较窄,群众参与率比较低,效果不佳,不能真正满足群众对文化的渴望。

三、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根本途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把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好、发展好。那么,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为构建和谐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精神保障和智力支持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抓:

(一)统一思想,强化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意识。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牢固树立文化和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的观念,深刻认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自觉把文化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让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为农民群众解渴、解惑、解压、解难,满足农民群众求知、求富、求美、求乐愿望的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二)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不断拓展农村群众文化阵地。一是切实保障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资金。要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列入各级政府的建设规划,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投入机制,尤其是要建立健全政府支持、社会捐赠、群众自发的多元化融资机制。二是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更多更好适应农村群众需要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三是要抓好文化设施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基本设施建设,要注重发挥影剧院、群众文化活动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楼、老年活动室、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等阵地的作用,使这些阵地发挥实效,而不是形同虚设。

(三)提高素质,优化农村群众文化工作队伍。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离不开一支素质高,专业技术较强,切实能发挥作用的群文专干队伍。因此,要加强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注意发现和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艺术家深入农村,体验生活,创作出一批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艺术精品。重视培育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在扶持民间各种健康有益的“自乐”活动的同时,引导各种市场主体对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鼓励市场竞争,生产出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

(四)突出特色,促进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阵地,大力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突出地方特色,倡导一镇一品、一村一品。要积极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参与各项文化活动,提高农村文化生活的质量,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要组织公益性文艺演出活动,持续开展“送戏下乡”等惠农文化下乡服务活动,努力促进“三下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要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要成立乡镇文联,建立一支戏曲、曲艺、文学、书法、摄影等创作队伍,鼓励农民群众自己创作自编、自演具有乡土风味的节目、农村题材的小戏和民间艺术等,搞多种形式的书画、摄影等各种艺术展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

(五)资源共享,建立健全文化下乡长效机制。把先进文化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切实加强和改进文化下乡的工作,建立良好的机制,丰富“送”的内容,活跃“送”的形式,把握“送”的时机,使之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文化下乡还要结合农村各个时期的重要工作、节庆日、传统节日来开展,组织各种主题的农村文化活动,全年不间断地举行。这样,让群众在欢笑里求知,快乐中怡情,全面营造富裕、文明、和谐的农村新貌。同时,在深入推进送文化的同时,还要树立“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意识,加快推进“种文化”工作。

猜你喜欢

农民群众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耕牛和农民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农民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